分享

一个48岁还没结婚的女人

 金苹果6 2022-11-29 发布于北京
【和她聊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几乎否定了我的所有假设,这也让我放弃假设,她也没那么好聊,她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她喜欢表达观点,清晰、准确,而不是通过情绪丰沛、故事动人获取支持,而我能做的,是忠实记录。】
“我这辈子可能不会结婚了。”
采访之前,我想过这样一个煽情的开头,然后故事往下讲。
结果,跟我预想的大不一样。
诚然,这句话是成立的,但并非主观意愿,即使发生了,也只是被动接受,因为,她还在期待爱情。
如今,单身和晚婚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自媒体切中爽点——
“40岁没结婚是什么体验?她们说太爽了!”
转发者众,她很淡然:
“也不会爽翻了,就接受自己的人生吧”。
她是一个完全活在刻板印象外的中年女人。
面目姣好、财务自由、没有爱人,随便拿一个出来都可以做文章,但她不会,因为她讨厌标签,她是一个“反标签”的人,
“人没那么容易被总结。”
她是我见过最踏实的人,也是最有原则的人,她有一个自己的系统,万事万物,就像一个装满了抽屉的柜子,一事一格,清清楚楚。
所以,她几乎没有做不到的事,她是一个从不失败的女人。
但你可能发现不了。
因为她总是静静地,从不哗众取宠,亦没有招徕关注的虚荣心,她是一个,你要陷入时间方能觉察,历久弥新的人。
九月,1974年生,今年48岁。
财务自由
九月实现了很多人的一个梦:
40岁,退休。
有趣的是,往往有这个梦的人,只是空口谈谈,从未想过如何去实现,而她,不曾有过这样的梦,却在适当的时候,水到渠成。
如何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当我问她时,她一贯严谨:
先定义什么是财务自由?
“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
日常开支是一个人的尺度,每个人刻度都不同。
财务自由往往会被定义为一个数字,不同人的心里,数字的位数,跨度很大。
也许有人数十万足矣,有人一个亿也不够。
关于她的数字,也许你会好奇,但恕我没有追问,隐私最大。
我只能说,她不追大牌,不追豪宅,但亦有诸多日常无需计算的精致开销,让她能从容地享受生活,这是她的刻度。
刻度,还和一个人的状态和内心有关。
九月没有选择成为母亲:
“没有孩子,给了我很多选项。”
她亦有能保障自己的安全感,
“对未来害怕,再多的钱,也无法放松。”
而在这一切成立的情况下,她才能往下谈财务自由。
自由是如何实现的?如果要追溯因,还要从一次失败说起。
这也是她人生至此,唯一的失败。
她从小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成绩很好,画画也不错。
“我是有资格竞争保送清华的,保送的专业不好,老师说,自己考。”
不料,高考失利。
一个打小站在塔尖的人,骤然摔下来,父母估计也无法判断她的承受力,那个夏天,一直让哥哥看着她,
“怕我自杀。”
她悲伤融进沉默,背起行囊,去北方的一所大学。
为什么不复读?
大概是少年的骄傲作祟,
“我觉得复读,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现在当然会权衡了,但40岁的自己不能帮30岁做决定,30岁也帮不了20岁。
但20岁同样决定了以后。
比如她暗暗下的决心——
不许再失败。
失败怎么能绝对控制呢?
以至于诸多人和事,在发现可能失败的苗头时,她就会自己掐断可能性,宁可不要,也好过失败,当然,这是后话了。
高材生进普通大学,当然出众。
祸兮福之所倚,她大学毕业,就分配到了北京很好的国企,还有北京户口。
而她就像装了一个马达一样,拼命往前冲。
工作量不饱和,她就自己加码。
她考各种证,闲暇去读书,去北服学设计,后来又考了北航的研究生。
我曾经问过她,这种学习的热情来自何处?
却不曾想,她的回答竟然是easy 模式。
学习于她而言,是一件最简单、最有效的事情:
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付出的每一点心力,都有回报,这种确定和踏实,让我着迷。”
付出的动力,源于她对独立的向往。
波伏娃曾写,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而男人的幸运在于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九月没有这个“不幸”。
几乎没有诱导和转折,在她心中,事业天生就是第一位,是被她视作根本的存在:
“一个人唯有双手最可靠,女人若是没有事业,那就没有话语权,人是软弱的。”
她要当一个独立而强大的人,她说,只有独立,一切靠自己,她才有真正的安全感,而强大意味着自由,程度成正比。
潜在或许也源于“失败”,强大是避免失败最好的途径。
27岁那年,她做了一个旁人不解的决定,跳槽到外企。
众人艳羡的铁饭碗丢了就丢了,她有她的底气。
那时,她已经靠自己在北京买了房,连装修都是跑材料市场,自己一点点完成。
关于买房,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时至今日,当她回看当年的同事,有人攀上枝头,有人掉入洪流,亦有人老老实实住在最早的塔楼里,没有再买一套房子。
“这是让我最惊叹的,错过了时代给予的红利啊…”
而她是一个会永远捕捉到信号的人,亦是一个该做就会做的人。
而很多人不会,特别是当下“安全”的人,“危”和“机”,都没有。
这大概也能理解她的财务自由,在多年远超于普通人的薪资,但也仅是薪资的情况下,没有止步于此。
与其说是对安逸保持警惕,不如说是寻求对人生的主控权,她希望在人生的任何节点,她都是有备而来。
物质当然是重要的,就像刘玉玲的“去你的”基金一样,赚更多钱,就有对某些事说“不”的能力。
如何才能“去你的”?并无什么特殊,无非几个字:
赚钱、钱生钱。
头一个若是打工,那就不断往上,努力和能力是不二法门。
听起来很容易,但先天聪明就有一道道分水岭,努力又是新的门槛,坚持再筛掉最后一大拨,剩下的,往往也没几个。
钱生钱也没有大招,“鸡蛋放进不同篮子”,置产、投资、理财,也有亏的,但能平衡,关键是不要假手于人,
“我是很平的,我提供不了大家想看的传奇,但这就是我。”
当一个女高管决定辞职
一个“平”的人,跳槽也是踏实的。
因为她有能力,去挑战更有冒险性和成就感的生活。
在外企那十年,几乎是九月最有成就感的日子。
“每天9点到办公室,9、10点回家,第二天一睁眼,就想去上班。”
她在一家服装巨头工作,正是引入中国的时候,一切从空白开始。
就像一群人创造了一个小小世界,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反响和成功都是扎扎实实的,她有一个很精妙的形容——
钱、梦想、成就感,同步得到。
足见那份工的吸引力。
不止她,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很多行业都在高歌猛进,人们追求理想的时候,可以同时获得精神和物质,那种幸运,可遇而不可求。
而九月,则具有最匹配的态度和能力。
这让她年纪尚轻,就做到高管的位置。
退隐多年,至今还有下属感谢她,说她难得,为人正直,教人做事。
她一愣,也会收下赞美。
“我一直都自认为自己的职场经历是成功的,不仅是自己职位高,收入高,而是上对得起公司,能出业绩,下对得起下级,让他成长。”
从某种程度上,我理解她的下属,也羡慕她的下属。
对一个年轻人而言,职场最让人灰心的地方,是你看看四周,没有一个想成为的人。
而她是一个“我也会不自觉想向她学习”的人。
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她的原则。
她不是那种海绵一样,可以随意调整自己去适应不同规则的人,她有自己的尺度和界限,她更不会投机取巧,在她看来,虚有其表的成功是不可靠的,当下少费的力气,总要一天要还。
九月说,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塑造有原则的自己。
任何事宜,她总是清清楚楚,规划先行,执行到准确的每一步。
她没有寻常女性易产生的情绪,更不需要去发泄和释放,甚至她会打断对方的辩解或者吐槽,因为毫无用处,
“去解决,而不是制造问题。”
相比某类成功女人的柔滑、俯就,九月有点硬梆梆。
我曾有工作和她产生交集,聊天记录里,同事很敏感,看到“必须在某个时间节点交接”一句,觉得不舒服,认为她颇为强势。
她亦承认,职场多年,一贯雷厉风行,习惯之下,强势或许是有的。
但旁观者清,在我眼里,她的强势,是会让人信服的那种,因为强势不等于霸道,人服强势,但不服霸道,霸道不合理、不公平,而九月不做无理、不公之事。
她对原则有一种坚持,这是她的信条。
她说,有时,原则并不让人舒适,但却能更好明确界限,她认同这样一句话:
“原则让人有一个不折损自我的精神领地。”
原则也给她建立了一个坚定的内核。
不会迷失,不会发疯,能够探索更多可能性。
40岁,这个女高管决定去辞职。
“那种激情燃烧的感觉消失了。”
她想换一条小路走,而多年的奔跑和积淀,给她存够了急流勇退的能力。
这个能力当然很多人也有,只是,他们未必敢,九月敢。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总有人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
【無】(化名)是转角的小路。
作为一个独立设计师品牌,它的核心是九月,以月为期,一期一会。
【無】是很难定义的,如同九月一样。
从世俗来看,它没那么成功,名气没有破圈,销量并不瞩目。
但它口碑极好,买的人,往往成熟客,又推给亲友,涟漪散开,只是慢。
我曾把它比作巷子里的酒,这个时代,一些人善于吆喝,一些人不善,酒香藏在深巷,再正常不过。
九月不怕巷子深,因为她清楚自己要什么。
财务自由后的创业,算玩票吗?
不算。
她说,自己是一个想创作的人,欲望和热情都有,【無】是她表达自我的一个平台,能遇到人喜欢,即是莫大肯定。
我们聊过一个社会坐标的话题。
人为什么要做事?除了个体生存上的需求,还有社会属性的需求:
“我们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社会存在,没有坐标,人就会瘫软,会塌下去的。”
做事,让一个人在社会中有位置,它是一种社会认同,也是一种情感链接。
比如她,一个爱宅家的人,一个向内索取的人,一个跟自己玩最快乐的人,并不代表对立面就是反面。
她同样需要人群,需要社交,需要线上交易的遥远回应,需要正向反馈的认同赞美。
这就像褶皱一样,每个人都是一匹布,区别就在于某个细微的某一层,而人的满足度,跟褶皱的抵达度息息相关。
她会无限趋于最细微、准确的这一层。
这大概也是她非常讨厌【标签】的原因。
这个时代,充斥着各种标签,人们不自觉会陷入,被捆绑。
标签是最容易的表达,看似一针见血,却牺牲了复杂和真实,而人的魅力,本就在于活生生,每个都区别于另一个。
“人太容易被总结了,我内心是抗拒的,我会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存在。”
她有种井井有条的精致。
创作上,她有稳定的输出,稳定的品质。
和很多创作者不一样,她的灵感不是天马行空的,每一个迸发的火花,都有它的依据和可能性。
她还会建立她的小小系统,比如作家系列,从每一本书里撷取灵感。
她的产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连包装上丝带的配色都是用心的。
生活中,她插画、写字、看书、喝茶、画画、旅行……
她会在社交平台记录日常,比如一枝花从开到败,不同景象的美;比如偶遇杉树林,忍不住跳下车去走走…
她从不渲染,淡淡几笔,涓涓细流一般,容易略过,但若是看到了,又会不自觉停下来。
她有种【不总结】的力量。
稀松平常的,自然的,不入流的,不讨好的,没有框架,没有姓名。
看不到又如何?
真实的美丽,是不需要观众的。
我可以不结婚
向往爱情,但可以不恋爱。
向往婚姻,但可以不结婚。
这是当前的九月。
她说,婚姻、孩子都不是她的必选项。
就如同孩子,哪怕没有婚姻,仍然有办法可要,但她权衡过,
“我对孩子没有那么大的渴望。”
我见过一些人,什么都想抓住,什么都唯恐落后,世俗衡量的砝码,一个都怕少,但九月不会,她是自己的尺度。
有,当然很好,没有,可以接受。
她不愿意将就。
“我对恋爱、婚姻的要求,不会因为年龄而降低。”
而对于这一批(也是早一批)事业成功的女性而言,恋爱、婚姻的意义更纯粹。
“不是找个人靠着、依附,而是找个人一起感受、享受生活,彼此所有的需求,是平等的。”
我曾问过她,站在今天,会不会不公平?
一个男人,但凡有所成就和拥有财富,就能对婚姻和幸福有所掌控。
多金、好看、有品,组装一下,就是婚恋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换一个性别,就是高处不胜寒。
她很坦然,这就是现实,比如她,到了一定年纪后,明显桃花减少,未来的两性审美,肯定会往更好的方向走,但欣赏成熟女性之美,国内还有很长一步。
过去也有很棒的恋爱,为什么不结婚?
“可以澎湃到结婚的那种感觉,我从来没有过。”
同时,她又是一个喜欢对人和事百分比确定的人。
“如果不能确定,就算了吧。”
有趣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确信的程度,可以从百分百,降到百分之七十时,又碰不到从前的人了。
她也不会去想这是不是造化弄人。
“人潮汹涌中,能遇到的,就那么几次,错过就错过,总不能在懊恼遗憾中度过余生吧,我是一个从不回望,活在当下的人。”
或者,对于一个理性、清醒的人而言,本也没什么后悔的可能性?
她会让我想起一句话:
命运啊,与其说是注定,不如说是你忘了,是在何时做出了选择。
比如事业和爱情,easy模式和hard模式,她的内心,早已有偏向。
事业,她不怕挫折,因为卯足了劲,就一定能成,但爱情不是,
“爱情和努力没什么关系。”
她讨厌这种不确定性。
或者仍是“不许失败”作祟:
“一段感情,一旦发现有苗头,可能走不下去了,我会马上切断,说断就能断,我是一个从不纠结的人。”
这不止是她,这也会让我想到身边一些人的共性,对于失败的畏惧,与其去解决问题,不如放手让自己躲过一场伤害,宁可重头再来。
表面强大的人,更可能陷入一种“我执”。
一个习惯失败的人,是不会畏惧失败的,而一个惯常能掌控的人,却往往不愿意接受失控,哪怕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或者也是因为受伤会更疼吧?
九月的初恋,在她某一篇文章里有过端倪,少年借出的背包里,藏了一瓶香水,少女送还时,清包才发现,香水漏掉,只记住了那一路迷惑她的香气。
感情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自然地,哪怕到后来,参与了其他人。
她不表露,没有闹,也没哭,没人看到她的伤口,我忍不住会想,不会哭的孩子,就没有糖吃,也许连伤害她的人,也未必感到亏欠?
她太习惯一个人扛了。
也没人发现,她大学没再谈恋爱,整整消化了三年。
就像第一次失败,高考失利也是沉默一样,沉默成了她的习惯,她当然也会受伤,工作、感情,背叛、逃离、挑衅…… 种种都有,但她不会裸露她的脆弱。
她有她的自尊、体面和骄傲。
她对我说过颇为惨烈的一句话,
“打落牙齿和血吞。”
这就是她,也许妥协退让、姿态放低,能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更多,但她不会,这是她的选择。
直到今天,她才对我说出一句话:
感情中没有被选择的人,会有自卑的。
可除了她自己,又有几个人能看到,会去疼惜?
这大概也让她更后退?
退到更小,但是更安全,可以掌控的范围。
她在感情上是一个被动的人,就连交朋友也是,她会给出极好回馈,但她不会迈出第一步。
而被动得到的养分,也够了,她有对人的需求,但不多,她获得能量的途径,是寻求自己,向里的。
她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刚工作时,有一个男孩,彼此有好感,就差捅破那层窗户纸了。
有天吃饭,男孩给她看一张照片,别人要给我介绍女朋友,她打量一下,不错呀。
后来,两个人慢慢就淡了。
我说,如果那是一种暗示的话,你把它切断了。
但这亦是她的选择。
当然有更好的算法,更好的结果,但不在她的公式里。
我有时想,人的心力其实是有限的,事业、爱情,后者之后再过渡到家庭,人的重心如何安放,跟心态、能力、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而所有的种种,最终把她推向现在的命运。
但她无所谓。
或者说是她告诉自己无所谓,然后她做到了无所谓。
比如交友,她清楚自己的不主动,警惕也好、抗拒也好、偏见也好,会挡住很多人,也许会错过一个很好的人,但相比大花精力带来的更多无效社交:
“肯定会存在误伤,我不打算改变这一点。”
她也从来不去想如果,幻想没有过的人生:
“人生没有圆满的选项,都有缺憾,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她也有无所谓的能力,“九月们”,也越来越多。
经济、生活、心理足够独立的女人,往往跳脱于传统的游戏规则,因为她不需要依附,也不需要迎合,她没有非此不可的理由。
就比如情感关系,未必就用特定的某一种来牵绊和主导。
比如现在的九月,她有她的家庭生活。
她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过去几年,父亲生病,常常奔走于医院,都是她照顾。
我曾为她不平,哥哥们都在,为什么担子落在你一个人头上?
她回答过我一段很妙的话:
很多人都跟我说,你好苦啊,但我完全不觉得,一件事,完成不了是苦的,被动为之是苦的,但若是有能力,心甘情愿去承担,那就是快乐的。
有能力爱自己爱的人,对她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她父母应该也很快乐。
年老之时,有最爱的孩子相伴,亦不会与社会脱节,能享受到各种精巧的玩意,日常起居有人顾,生病又能得到爱的看护……
而他们还完全接受、认同九月的选择。
“他们从来没有催过我一次结婚。”
这也是支撑九月选择的力量之一吧。
一个在爱和尊重中长大的小孩,爱是她天然的一种能力。
她能提供父母老来的幸福,但谁来提供她老来的幸福?
这是所有独身者的恐惧。
“你怕老吗?”
“怕,当然怕。”
想到健康的身体会离开,退化,失控,再稳定的人,也一样恐惧。
不自觉也会看孤身老人的信息。
比如一篇讲日本“到宅沐浴”的,曾经那么骄傲的美妇人,饶是在尽力尊重和细心呵护下,裸身闭眼,一声不吭,面无表情,宛如一张“死颜”。
“我只能期待,将来的养老已经很完善,或者有很好的机器人出现。”
但这是将来,她没办法控制,她担心,但不会去多想。
她能准备的只有现在——
养好身体,多赚钱,多存钱,好好吃饭、运动、睡觉、理财…
都做得很好。
一如既往和流行、标签无关,她没有纤瘦的身,没有紧绷的脸,但她拥有健康,几乎很少生病,如今人惯有的脊椎问题,她也无。
这就是她口中,永远【平】的她。
平成不了传奇,平却不逊于传奇。
平是极考验人的,它沉积着静默的、克制的、长久的力量。
平也是极骄傲的,因为它只活给自己看。
九月不需要观众。
九月拥有她完整的人生。
微博:@一头萌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