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应当怎么处理?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29 发布于广东


我们先从一个家长的提问谈起。

这是一位妈妈,她的女儿上三年级,因为班上男同学玩她的辫子,她一生气,就举起凳子砸了同学,直接把对方砸成了脑震荡。

以下是她的原描述:

本来教室里就热,女儿心情很烦躁,再加上男生玩女儿的辫子警告也不听,女儿一时冲动就砸得很重。

男生手贱在先,并且听不懂人话,不知道男生是否罪有应得?

女儿打得确实有些重,那个男生可能要做开颅手术,并且有后遗症。

有些男生属实有受虐倾知向,被打疼了还很开心,不给他来点伤是不长记性的。

而且熊孩子必须给他一些社会味道的教育,否则作用甚微,老师往往和稀泥,家长也往往管不了(如果有能力教为什么不早教)。

因为我小时候就是受害者,深知被长期欺负的伤害,因此我平时就教女儿:

别人欺负你,先警告,如果对方不听,加倍奉还。

1

看了这位家长的描述,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看起来全程都在为自己的孩子开脱,觉得小男孩被打成脑震荡都是自找的。

是活该。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位妈妈自己逻辑自洽的。

她道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

“我小时候就是受害者,深知被长期欺负的伤害。”

妈妈的伤害,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看见,被关心。

她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反抗。

老师、家长也没有人站在她这边。

对方家长不想管,也管不了。

这种委屈、愤怒、不甘,对外界的不安感,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直到女儿出生,有了新的触发点,也有了让女儿逆天改命的机会。

自己一味隐忍吃了亏,肯定不能让孩子再受这样的委屈。

因此,男孩“好说不听”,挨打就是自找的,孩子是正当防卫,无可厚非。

2

但换个角度,看看女儿的视角。

男同学玩女儿的辫子,女儿便操起凳子,直接把对方砸成了脑震荡,明显是反应过激,过度高估了对方的恶意。

被打的那个男孩子估计一脸懵逼:我只是跟你玩个游戏,怎么你就要跟我拼个你死我活?

在女儿的眼中:我警告了你,你不听,就是藐视我,挑衅我,欺负我,我就可以无底线地反抗。

我妈妈就是这样教我的。

看似勇敢,不好惹,其实也反应出女儿对外界环境的过度不安。

总觉得别人要欺负自己,自己必须随时准备迎战,即使小女孩真的是“绝世高手”,换位思考一下,她的童年能过得轻松、开心吗?

妈妈因为自己的过往经历,过高的评估外界的危险性,认为那些调皮的、贱兮兮的男孩子,就是该打,活该脑震荡。

但是却似乎忘记了,那些都是女儿的同学。是她最应该信任的伙伴。

这些同学,她都习惯以恶意揣测,之后出身社会,谁她敢信任?

作为孩子,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当然需要一定的自卫能力,完全唯唯诺诺,任人欺负,肯定不行。

但是,过于草木皆兵,时时刀枪相对,也是另一个不恰当的极端。

3

细品这位家长的描述,其实反映出两个问题:

第一,校园欺凌,特别是没有得到恰当处理的校园欺凌,会给人留下长期创伤。

这位妈妈就是典型的例子。她自己作为受害者,会将自己的创伤,以及对外界的不安,通通传递给孩子。

孩子接收到这种不安,会过度反抗。

就像法律中说的:防卫过当。

第二,校园欺凌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孩子反抗就行。

反抗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而言,更难以理解,掌握不了分寸。

操起凳子把对方砸成脑震荡,算不算反抗?

直接动刀子算不算反抗?

因此,关于反抗的引导,需要更细分,更具体。

4

另一个极端的引导方式,是教育孩子一味忍耐,一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班上那么多人,怎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

“你肯定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自己好好反思,别总是找别人的问题。”

“少惹事,自然就不会有人找你麻烦。”

“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这也是很多孩子在遭遇校园欺凌后,感觉最受伤的地方。

比在学校被同学打,还伤心。

因为他们觉得原本会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家长,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跟欺凌者站在一起。

在关注对错之前,应当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安抚孩子平静下来。

第二步,才是分析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分析对错,讨论应对方案。

一味让孩子反思自己的问题,可能会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当中:

可能是我成绩太差,人家才会欺负我。

可能是我长得太丑,对方才会打我。

其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多时候孩子被欺负,只是因为他不懂得怎么应对欺凌,如何恰当地反抗而已。

关键是,这样的反思,并不会给孩子力量,让孩子懂得反抗。

反而会进一步损害自信,变得越来越怯懦。

5

曾经在一部电影中看到一个情节,很受触动。

因为8岁的儿子长得太弱小,经常在学校被欺负。

把他的笔丢掉。

在他的凳子上抹脏东西。

直接动手打他,等等。

儿子每次都只能低着头哭,无措而恐惧。

妈妈没办法。只能用最直接的方式,来教会孩子反抗。

她让孩子站在床上,将孩子全身缠上布条,保证他不会乱抓乱打。

紧接着,一次次把孩子推倒在床上。然后静静地等孩子的反应。

起先,孩子只是一脸委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

谁知刚站稳,妈妈又再一次把他推倒。

他还是不声不响地站起来。

于是,继续推倒。

如此反复,不知道过了多少次,孩子终于愤怒了,他喊叫着站起来,紧接着用头撞向了妈妈的肚子。

妈妈突然笑了。孩子终于懂得反抗了。

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比简单的讲道理,说方法,要更直观。

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哪里需要改进的,也能够及时指出。

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非常实用。有机会的话,不妨一试。

以上。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