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合区竹镇“土地综合整治”照亮竹镇乡村振兴路

 紫色秋风书屋 2022-11-29 发布于甘肃

日期:2018-08-21 

从南京城区驱车,一路高速进入千年古镇——竹镇镇。北部干线沿路两旁绿树成荫,万亩高标准农田一眼望不到尽头,金磁家园粉墙黛瓦,大泉人家风景如画,巴布洛生态谷游人如织……

  一个苏皖交界的偏僻小镇何以如此生机勃勃,走上乡村振兴之路?这一切都要从“土地综合整治”开始说起。

  土地集约大型农企相继落户

  眼下,竹镇大泉湖畔一片3000多亩水稻长势喜人,有望取得好收成,这里就是立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

  “从育苗、插秧、打药、收割到烘干,我们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达到了增产增收目的。”合作社负责人开心地说,合作社已注册使用“六竹”牌粮食商标,对外销售,去年销售额高达1200万,纯利润达200万。当初正是竹镇“土地综合整治”吸引了立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目光。

  “竹镇好山好水,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落后、耕地经营分散、村庄布局凌乱、土地浪费严重、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一直存在,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竹镇镇党委书记李舜说。过去半山半田的丘陵地貌让竹镇人只能种山芋、黄豆等干旱作物,如果要种水稻,最多需要六、七级提水,生产成本极高;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更是让竹镇束手束脚,一遇灾年只能“靠天收”。守着好山好水好生态的竹镇,却鲜有现代农业企业问津。

  2009年,竹镇启动了“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过去的“烧饼田”、“油条沟”、“碟子塘”变成了“田成方、渠成行、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大批现代农业企业,就是从那时起相继落户竹镇。据统计,与2010年相比,2017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7381万元,年均增长12.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38元,年均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从39:27:34,优化为38:11:51。

  李舜还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了现代农业企业进驻的影响,“引领了农业发展的风向,新兴农业主体在竹镇也是遍地开花。”

  大学毕业返乡从事农业创业的岑超就是其中典型。岑超是扬州大学草业系学生,2016年看到家乡的现代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便毅然决然地带着梦想回到了家乡。金磁村给予他20万贷款、两年内免息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优惠政策,鼓励他在村内承包20亩土地,搭建大棚,从事多肉植物种植。目前,线上线下年销售额已达到10万元,他准备明年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全域打造偏僻小镇变身旅游名镇

  土地综合整治的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的飞速崛起,唤醒了这个位于江北最北小镇沉睡多年的旅游资源。

  时值盛夏,正是葡萄采摘季。巴布洛生态谷20多个品种的葡萄,吸引了来自南京市区、淮安、镇江、马鞍山等地的游客特意驱车前往采摘品尝,观光休闲。“这个周末,所有的客房都已预订一空。”巴布洛负责人胡鸿飞高兴地说。

  据了解,当时看中这块地时,巴布洛只是计划建牧场养牛羊,为食品公司提供原料。后来,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园区开始转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精品葡萄、经济林果、大棚蔬菜苗木种植、珍稀水产禽畜等现代化种养殖为基础,兼顾优质农产品的初、深加工和定型包装产品;同时进行农耕文化体验项目的开发,让园区内一年四季皆可观,春季赏花海,夏天赏荷垂钓,秋天采摘,冬天野外烧烤……

  提及竹镇的旅游名片,“桃花岛”也会顿时跃入人们脑海。1万余亩的驼子山上,数万株桃树,每到春来,云蒸霞蔚。桃花盛开时,每个周末日均游客都能达到2万人左右,清明小长假期间更是达到了5万之多,整个桃花岛成了花的海洋、人的世界。

  面对游人如织,不少当地人也端起了旅游“饭碗”。在政府的引导下,许多农户利用自己家庭院办起了“农家乐”。大泉村梅营组紧邻大泉湖,靠近桃花岛,民舍错落有致,生态保存完好,得地势之先,最先“吃螃蟹”的余奋林、余奋龙兄弟俩在2012年国庆前夕开办了“好婆婆农家乐”,国庆期间食客爆棚,从此点燃了竹镇农家乐发展的热情。目前,竹镇已有“农家乐”近60家,几乎遍布各个景点。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地形地貌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的资源优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李舜告诉记者,除春赏桃花秋摘桃的“粉色系”旅游线路外,游客还可以尽享“绿色”之旅,以大泉湖—止马岭为核心的67平方公里休闲旅游度假区山水相连、植被广袤,是江苏省空气质量标准对照区,在泉水小镇农家饭店里游客可以尽享农家美食,看大泉日落,赏渔歌唱晚;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李元龙事迹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碑,新四军江北第一派出所……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将成为“红色旅游”的珍贵宝库,清真寺、女子高跷、炝饼和三汤,南京市唯一的民族镇,阵阵民族风同样让人流连忘返。

  

  巴布洛丛林探险

  

  葡萄节

  

  黄玉梨

  农户增收乐享幸福美好新生活

  清一色的粉砖黛瓦马头墙,超市、幼儿园、卫生院、健身点、停车场、农具房等一应俱全,小区后面还给每户预留1分菜地……别说农民,就连城镇居民都想搬进去住。这里,便是“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为农户安排的集中居住区金磁社区。

  8月17日,在金磁社区舞蹈排练室,居民蔡绍红正在跟姐妹们排练广场舞《美丽的七仙女》。自社区舞蹈排练室落成以来,蔡绍红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要不是土地综合整治,我还守着10来亩地过日子咧。一天从早累到晚,哪有功夫跳广场舞。”说起现在生活的改变,57岁的蔡绍红感慨颇深。土地综合整治之前,她和丈夫两人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辛苦一整年也挣不了几个钱,“两个人被土地拴住了,想出门挣钱也脱不了身。”

  “土地综合整治”,让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蔡绍红夫妻彻底解放了出来。土地流转给了大户,每年出让金有1万多元,两人务工,每年也有几万元,远高于务农收入。最可喜的是,两人还从土砖房搬进了集中安置区——位于金磁花园2区的小洋楼,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10年前,我们是想也不敢想啊!”蔡绍红赞叹道。

  蔡绍红家庭生活的变迁,只是竹镇土地综合整治后农民生活的缩影。 在竹镇中心镇区,紧邻仕林南路,是一大片蓝色屋顶的伊斯兰风格建筑,这里是竹镇另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民族小区。小区周边幼儿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

  王月月是土生土长的竹镇人,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安置工作落实后,她家从10里外的金华村直接搬到了民族小区,加上婚后有了小宝宝,王月月就从南京市区回到家乡,应聘到巴布洛做讲解员,经过公司的培训和自身努力,她已成为景区内的金牌讲解员,重要的接待都由她负责。

  无论是金磁家园,还是民族小区,抑或是别有韵致的八里社区,竹镇土地综合整治集中安置区都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农村了——街道打扫得干净整洁,路边的花草修剪得整齐划一,每隔几十米就会摆放一个垃圾桶,每天都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过来清理。晚上,休闲广场上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周末社区服务中心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里看书的、上网的、下棋的、学书法的,不管年龄大小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