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高考备考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简答提升专练

 昵称503199 2022-11-30 发布于山东

点击关注☞ 高中语文 2022-05-20 09:26 发表于浙江


图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于谦巡抚河南、山西,“威惠流行”。请列举“威”的表现。

【答案】 ①监察州县吏,预备粮不足者,不得离任;②责令亭长监督修缮堤坝;③把镇守边地将领私垦的田地全部收为官有;④太行山的盗贼因为于谦而不敢露面。

【参考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被任命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于谦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只对于谦客气,认为于谦的才能胜过自己。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低级文武官吏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全都上疏。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偿还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涨水冲决堤坝。于谦令人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坝。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柳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边地的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太行山一带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节选自《与友人论师书》)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答案】 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参考译文】您跟我不是一天的好朋友,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有权势的官臣,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别人,朋友们都知道。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认为我粗通经史,可以准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平等的身份往来相处,就足够了。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作三种有益的朋友。不知道迂愚刚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审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勮、弟助,皆第进士。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株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结合文本内容,你认为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示例:(1)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清醒判断。(2)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3)王勃写《檄英王鸡》《滕王阁序》时,都显得过于高调,容易遭人妒忌。(4)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朝堂之上不免受政敌暗算。(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结合全文,从文中找出王勃的相关表现,然后依据其表现概括其屡遭不幸的原因即可。如“勃戏为文《檄英王鸡》”意为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王的斗鸡,“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意为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意为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

【参考译文】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得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读了之后,就作了一篇《指瑕》来挑出它的错误。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表给朝廷,策试成绩优秀。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献上精美的颂文给皇帝。沛王听说了他的名气,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当时,皇子们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檄英王鸡》,高宗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轰出了王府。王勃被轰走后,游历到四川剑南。

(王勃)曾登上葛愦山远望,感慨叹息不已,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展露情怀。他听说虢州盛产草药,请求补录参军。(王勃)倚仗自己的才华,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所有人嫉妒。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父亲王福畴,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降职至交趾令。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当此任务。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都督说,这是“老生常谈”;第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都督听后未作声;第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于是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躺下。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当年,王勃的祖父王通,曾经著书一百二十篇,用来当作古《尚书》的续篇,后来丢失了序文,有十篇只有目录没有文章。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他曾经读《易经》,作了一部《唐家千岁历》。王勃的哥哥王勮,弟弟王助,都考中了进士。最初,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都因文采出名,因此杜易简称为“三株树”。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为“王杨卢骆”。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照邻前,因排在王勃后面而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舍记

曾 巩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链接材料]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曾巩在《学舍记》中写道:“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他对“志”的态度与王安石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同:都认为人要有志向。

异:曾巩认为,为了心中之志,要勤奋学习,百折不挠,无论处在怎样的困境,都要矢志不渝,以达成所愿。而王安石则认为志的实现取决于主客观(志、力、物、不随以怠)两方面因素,只要尽了最大努力,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怨无悔。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曾巩话语的含意,然后与下面的链接材料的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思考曾巩对“志”的态度与王安石有何异同。“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的意思是“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说的是在困厄之境中仍能坚守,以等待机会。这一点与王安石倡导的人要有志向是一致的。不同点,曾巩认为在困境之中,要不忘实现志向。王安石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实现了自己的志向,是志、力、物、不随以怠,有自身的努力,也有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参考译文】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隐太子与王有隙,王召玄龄与计,对曰:“国难世有,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天下,非特人谋,神且相之。”乃引杜如晦协判大计。故太子忌二人者,奇谮于帝,皆斥逐还第。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及太宗即位,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帝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乃敕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居宰相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仍总朝政,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陪葬昭陵。高宗诏配享太宗庙廷。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列传》)

从房玄龄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做大事要高瞻远瞩,招揽人才比搜集珍宝更重要。(2)做人要低调,有自知之明,平时要小心谨慎,不过分招摇过市,才能善终。(3)对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以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及文言文个性化阅读能力。

根据“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分析得出“做大事要高瞻远瞩,招揽人才比搜集珍宝更重要”。

根据“居宰相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仍总朝政,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分析得出“做人要低调,有自知之明,平时要小心谨慎,不过分招摇过市,才能善终”。

根据“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分析得出“对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以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

【参考译文】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县人。父亲房彦谦,出仕隋朝,历任司隶刺史。玄龄幼时机警敏捷,贯通经籍,擅长写作文章,书法兼通草书和隶书。十八岁那年,应举于进士科,授职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了解人而知名,对裴矩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个人的,必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只是遗憾不能见到他耸立霄云中的情景。” 太宗凭燉煌公的身份攻取渭北地区,房玄龄策马而行拜见于军门,太宗和他一见如故,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太宗被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为秦王府记室,每逢征伐不曾不随行同往,众人争先收取珍奇之物,房玄龄却先收罗人物招徕他们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隐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有嫌隙,秦王召房玄龄商议,房玄龄回答说:“国家患难,世代都有,只有圣人能平定祸乱。大王您功劳超过天下人,不是仅靠人的谋划,也有神的相助。”于是引见推荐杜如晦协助共商大计。由此隐太子忌恨房、杜二人,于高祖面前进谮言,将他们二人斥逐还家。太子将起事图变,秦王征召二人穿上方士服装进入王府,深夜议事。隐太子事情平息后不久,太宗即位,后来晋升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改封为魏国公。太宗说:“您为仆射,应当辅助我广开耳目,求访贤才。近来闻知您每天审阅公文案件达数百件,哪有闲暇访求人才呢?”便命房玄龄将细务交给左右丞处理,大事才由仆射过目。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女儿做了王妃,儿子娶了公主为妻,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准。不久,进升为司空,照旧总揽朝政。房玄龄晚年多病,那时太宗出巡玉华宫,下诏房玄龄留守京城,允许其卧床处理政事。病人渐渐消瘦,皇帝召见时允许他乘肩舆入殿,太宗对着他流泪,房玄龄也因感动咽哽而不能自控。后来病情加剧,太宗命令凿通苑墙以便遣使问候,还亲临其家握手诀别。不久即逝世,终年七十一岁,谥号文昭,陪葬于昭陵。高宗即位后,下诏配享于太宗庙廷。房玄龄任宰相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让一件事情有失误。他为人无嫉妒之心,听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这优点一样。熟悉精通吏事,而以文雅加以修饰,审议规定法令,其意追求宽容平和。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是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有时因事受责,必叩头请罪,谨慎畏惧,就像无地自容一样。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诸子骄奢淫侈,凭借势位欺凌旁人,因而汇集古今的家训,书写在屏风之上,命其子各取一件,对他们说:“留意于此,就能保全自身了!汉代袁氏累世忠诚守节,为我心所崇尚,你们应当效法。”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河平中,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三奏事,迁为丞相司直。从上甘泉,既至,会殿中,(陈)庆与廷尉范延寿语,时庆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赎论,今尚书持我事来,当于此决。前我为尚书时,尝有所奏事,忽忘之,留月余。”方进于是举劾庆曰:“庆有罪未伏诛,无恐惧心,豫自设不坐之比。又暴扬尚书事,言迟疾无所在,亏损圣德之聪明,奉诏不谨,皆不敬,臣谨以劾。”庆坐免官。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居亡何,方进奏咸与逢信:“邪枉贪污,营私多欲。皆知陈汤奸佞倾覆,利口不轨,而亲交赂遗,以求荐举。后为少府,数馈遗汤。信、咸幸得备九卿,不思尽忠正身,内自知行辟亡功效,而官媚邪臣,欲以徼幸,苟得亡耻。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咸、信之谓也。过恶暴见,不宜处位,臣请免以示天下。”奏可。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其专心一意毋怠,近医药以自持。”方进乃起视事,条奏长所厚善京兆尹孙宝、右扶风萧育,刺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余人,其见任如此。谥曰恭侯,长子宣嗣。(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翟方进和淳于长交好,翟方进不仅没受到淳于长大逆罪牵连,还得到了皇帝的宽慰,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翟方进位高权重。②翟方进一向被皇帝器重。③翟方进主动请罪,严于律己。

【参考译文】翟方进字子威,是汝南上蔡人。河平年间,翟方进转为博士。几年后,迁任朔方刺史。他做官时不烦琐苛刻,所察访的有犯了法令的就检举法办,很有威名。多次向朝廷奏事,迁为丞相司直。他跟随成帝去甘泉,到了甘泉宫后,在殿内集会,陈庆和廷尉范延寿交谈。当时陈庆正被奏章弹劾,陈庆便自己说:“既往之事可以用财物来赎罪,现在尚书拿着劾奏我的奏章来,应该在这里判决。以前我做尚书的时候,曾经有要上奏的事情,我忽然忘了,搁置了一个多月。”翟方进因此举报弹劾陈庆说:“陈庆有罪却没有服罪处死,没有恐惧之心,事先自己预设不被判罪的案例。而且他泄露宣扬尚书的事情,说快慢没有什么关系,亏损了圣德的明智聪察,奉行诏命不谨严,这些都是不恭敬的表现,我谨以此弹劾他。”陈庆因此被免去了官职。当时翟方进刚担任丞相,陈咸内心恐惧不安,于是命令小冠杜子夏去试探翟方进的意图,暗暗替自己辩解。杜子夏拜访了翟方进后,揣度了翟方进的意图,不敢替陈咸说话。没过多久,翟方进上奏陈咸与逢信:“邪僻贪污,营私多欲。他们都知道陈汤奸邪谄媚反复无常,巧言善辩不合法度,却还和他亲密交往赠送财物,来谋求举荐。他们后来做了少府,屡次赠送财物给陈汤。逢信、陈咸有幸能够位列九卿,不想着尽忠正身,自己内心也知道行为不正派没有功效,却谄媚邪臣,想以此获得侥幸,苟且求得没有廉耻。孔子说:'这种人可以和他一起侍奉君王吗!’说的就是陈咸、逢信啊。错误邪恶显露无遗,不适合再担任官职,臣请求罢免他们来昭示天下。”皇上同意。先前,定陵侯淳于长虽然是外戚,然而因擅长谋略而位列九卿,刚上任时,翟方进只与淳于长交往,称赞举荐他。等到淳于长因犯大逆罪被杀,那些和淳于长亲近交好的人都因他被免职,皇上因为翟方进是朝廷重臣,又向来器重他,替他隐瞒掩饰。翟方进内心惭愧,上奏请罪要求退职归家。皇上答复说:“定陵侯淳于长已服罪,你虽然和他相交往,经传上不是这样说吗,早晨犯了错误晚上就改正,君子赞许他,你还疑虑什么呢?请你专心一意不要懈怠,看医用药来保重身体。”翟方进才开始办事,逐条陈奏淳于长所亲近交好的京兆尹孙宝、右扶风萧育,刺史二千石以上被免职的有二十多人,翟方进被皇上信任到如此程度。皇上赐翟方进谥号为恭侯,翟方进的长子翟宣继承了他的职位。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叡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李士谦对其童仆捉到的偷粮食的人是如何处理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李士谦对被其童仆捉到的偷粮食者加以安慰,并立即放了他。②原因是他认为偷粮食是因为穷困所迫,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他。

【参考译文】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伯父李玚对这件事深深赞叹推崇,常常称赞他说:“这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回啊。”十二岁时,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他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瘦骨嶙峋。李士谦服丧期满除去丧服,舍弃住宅用来做佛寺。他博览群书,又精通天文术数。(后来)赵郡王高叡推举他德行好,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隋朝拥有天下,他坚持志向始终不做官。李家宗族昌盛,每年到春秋两个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时,一定举行盛大宴会,极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的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李士谦却预先摆好黍子,对众人说:“孔子说黍子是五谷中最重要的,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黍子、谷子,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可以违背吗?”大人小孩都严肃起来,不敢松弛懈怠,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李士谦家里财富很多,自身却奉行节约勤俭,常常把救济布施别人作为本分。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争吵打官司的,李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俩惭愧敬畏,相互推让,终于成为善良的人。有牛闯进他家田里去,李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的童仆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李士谦安慰并告诉他说:“穷困致使人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叫人马上将他放了。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正赶上这年收成不好,借债人家无法偿还,都来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取利益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的人家,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的面烧了借契。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李士谦,李士谦拒绝了,一点儿也没收下。有一年又遇上饥荒,李士谦又用尽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了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李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开皇八年,李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没有谁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却让李参军死了!”聚集送葬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分条陈述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先生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没有办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立了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