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描如歌,线条的美,是作者的艺术感悟与个人情感的完美体现

 泊木沐 2022-11-30 发布于辽宁

罗寒蕾的作品以线为主,她写道:“白描如歌,线条的形式美、抽象美,是作者的技术能力、艺术感悟与个人情感的完美体现。工笔白描与音乐有许多相通之处。线条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如歌如泣,形成或清亮或沙哑、或高亢或低沉,或明快或隐晦的音调节奏。”她重视画面的虚实空灵,给画面做减法,突出了线的美感,而减化了色彩。

五官和头发的刻画尤为精彩,着色不多,只在很关键的脸和手的转折处略施色彩,以保持人物的纯净,薄中见厚,余味悠长,仿佛能听见画中人匀静的呼吸声。2005年跟着蒋采苹老师学重彩后,她创作了《静夜听风》、《自画像》等工笔重彩作品。后来她发现自己还是更钟情于白描,于是从重彩又回到了工笔淡彩。

  在技法上,罗寒蕾在主体人物的背后创造了一种独有的表现技法—网。这张网不是拓印的,而是她一笔笔勾画上去的,有以假乱真的效果。她先用牛仔布或蚊帐拓印,然后洗掉,只留下1/10,就根据留下的这1/10的印痕,她极其耐心地用画笔去“编织”纹理,有的作品甚至在背景上“编织”纹理的时间占了2/3,而人物主体只花了1/3的时间。她把衣物的肌理放大,通过虚实对比来刻画质感,虽然注重细节的刻画,但画面整体上又不琐碎,笔写意工、鲜活生动,营造出一种时光的质感和静谧的意境。

  罗寒蕾观察细致入微,无论是人物的五官、头发的细节刻画,还是纹理质感的表现都让人叹为观止,惊讶于她超乎寻常的耐心、毅力和创造意识。她追求极致与完美,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国工匠精神。罗寒蕾的作品多次亮相于中国美术馆等多个大型美术馆,早在2004年,她的作品就入选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新锐丛书》,她的画册成为各大美院学生和专业人士临摹学习的范本,受到美术界、收藏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徐华翎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多年,具有扎实的西方素描造型功底,但她选择了工笔人物画作为研究的方向,思考自己如何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徐华翎的作品一直有一个创作主线,如《香》、《依然美丽》等系列,既是对女性的情感、意识进行的描绘,也是对女性的一种秘密的观照。徐华翎笔下的少女,无论正面、侧面还是背面,都虚化了面部五官的刻画,人物多是静态,垂直站立,没有多少动态。受西方摄影作品的影响,她觉得躯干部分没有五官那么丰富,反而相对干净单纯,她把女性的躯干部分截取或放大,当成纪念碑一样去画,让画面构图饱满,更富有张力。

  徐华翎改变了传统工笔画中习惯性的勾线填色,运用了没骨画法,用较浅的绿灰、蓝灰、紫灰以及肤色晕染。她弱化了人体边缘的线条和光影,有时也在身体中融入花草影像,仿佛让身体回归于自然,表现出柔美和朦胧的意境。徐华翎也迷恋于细节的描绘,很细腻地画出蕾丝的质感。不过,罗寒蕾在质感肌理的表达上,表达更宽泛。从写生到创作,关键是想法的转变。徐华翎笔下的少女看似别人,其实表现的都是自己。

随着年龄增长,作者的心境变了,作品中人物的着装、发型、道具也会相应地改变。作品《窗外1》中的女孩,穿着白衬衣,穿着绿色格子裙,表达了一种怀旧的情绪,以及对青春逝去的伤感。她沿着“解放传统视觉语言”的方向,以“轻描淡写”式的绘画语言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心象,形成独特的现代视觉审美趣味。作品为国内同年代的收藏家群体所青睐,艺术市场价值也在不断地被挖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