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长溪县宁德,属仙人王纬玄治之。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首,位居五岳之前,这是东晋南朝以来流传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事实。今宁德霍童山,就是唐代长溪霍桐山,也就是东晋、南朝时的罗江霍山, 霍童地处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的“霍童洞天”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天”,位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首,是中国道教南方发祥地,鹤林宫古时为道教四大名宫之一,曾有韩众、葛玄、左慈、王玄甫、邓伯元等二十多位著名道人在霍童山修炼。 ![]() 在《真诰·稽神枢》记载“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三十六所。霍桐山洞(霍林洞天),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宁德蕉城区),属仙人王纬玄治之。”霍童山的主要仙人是王纬玄。这位仙人的事迹已鲜为人知,但是远在晋代,已有文献记载他与霍童山之间的关系。王纬玄在各种仙传都有传记。如赵道一编辑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王纬玄不知何所人也。得道居林屋山洞室中。吴国韩崇好道,游名山采方术,于林屋遇纬玄,求度世之道。纬玄以流珠丹授之。 霍童第一好溪山”之称,也叫“霍林洞天”,位于福州长溪县(今福建省宁德市)。南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陶弘景(道教上清派第九代宗师)认为它是“灵应感对,特异之处”,珍贵药材资源丰富,有道家采药、炼丹(仙药)的主要原料。首先,上清派在隋唐时期有很大的影响,司马承祯更是认为他在霍桐山找到了入仙之门,于是就有了很大的影响。 唐玄宗封禅泰山(725年)22年后的天宝六年(747年),玄宗下诏书将“霍林洞天”敕改为“霍童洞天”,等于从官方角度上肯定了司马承祯的说法,在求仙的路上,霍童山正式取代泰山的地位,成为帝王得道升仙的“仙山”。 唐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载:“谨按本教《龟山白玉上经》具列所在去处。第一洞,霍桐山,周回三千里,名霍林,在福州长溪县,有三清观及游仙湖。”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云笈七签》记载:“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宋代潘自牧在《记纂渊海》也记载:“第一霍桐山洞,高三千四百丈,周回三千里,名霍林之天,即郑思远、韩众、许映真人为司命,府君所理,在福州长溪县。”还注明不同之处:“《云笈》云'仙人王纬治之’。”这些记载大同小异,似同出一源,可见“第一霍桐山”在唐宋时已是公认的。唐代著名的宫廷道士司马承祯薄于功名,笃信道学,“尝遍游名山”,他明确指出“霍桐山洞”“在福州长溪县”。他的记载正符合当时行政区划,《旧唐书·地理志》载:“长溪,武德六年置,其年并入连江。长安二年,分连江复置。”宁德县是五代闽国分长溪而置的,《三山志·叙县》云:“唐开成中,析长溪、古田二县地置感德场。伪闽龙启元年,升为县。”唐长溪县相当于今宁德市,唐时属福州。“霍桐山”,原名“霍山”,据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周时霍桐真人栖真之地”,故名霍桐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霍童山”条云:“在福建宁德县北七十里,《列仙传》作霍桐山。”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天宝年间霍桐山也受到封表,并刻石记载,改为今名。《太平寰宇记》长溪县条载:“霍童山,在县西二百五十里,高七里,冈甚远”,“云是列仙霍童游处。天宝五年,敕改为霍童山,亦曰游仙山”。天宝后人们多称霍童山。今宁德霍童还有一块写着古篆“霍童洞天”及旁隶“天宝敕封”的残碑。 霍童山被誉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第一洞天,是中华道教南方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道教教祖之一的东华帝君演道之所,亦是道教司命都府所在地,为道教传经之所,地位无比尊崇。唐代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一书中写到:“第一霍童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建长溪县,属仙人王伟玄治之”。 《列仙传》记载周朝春秋时期,霍桐真人在此山修道成真,山故名之“霍童山“。《寰宇记》载:列仙霍童游处。唐天宝六年,唐玄宗封”霍桐山“为”霍童山“,并封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是中国道教南方发祥地。在福建宁德长溪县霍童山,属仙人王纬玄治之。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首,排在五岳前,泰山仅列第二洞天,所谓“不到霍童空对仙”,即是对它的肯定。 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云笈七签》以及宋代潘自牧在《记纂渊海》均记载第一洞天为霍桐山。 长溪县相当于今宁德市,唐时属福州。“霍桐山”,原名“霍山”,位于福建宁德县北七十里。在唐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玄宗敕改为“霍童山”亦称“游仙山”、“游仙山”为福建宁德市西北天下第一山。源于三千年前西周时有“霍桐真人”炼修隐居霍童山丛林中,故号“霍林洞天”。 至明太祖朱元璋,僧侣出身,尊崇佛教,道教受贬,许多道观被改为寺院,道人散入民间,鹤林宫荡析后难以复兴,从此宁德道教衰退不振迄今。霍童第一洞天渐渐被附近支提山替代,明永乐帝题写“天下第一山”,佛教称“不到支提枉为僧”,其实均缘于“第一洞天”之故。 霍童支提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霍童山的主要部分。支提,梵语“聚集福德”之意。霍童支提山耸立着99峰,较高峰华顶峰海拔1299.9米,全山有景点700多个,著名的有九十九峰十六岩,七洞四林五大泉,三井四湖又四池,五石四台九龙潭。是闽东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 仙人王纬玄,无从考究,不知何所人。如赵道一编辑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得道居林屋山洞室中。吴国韩崇好道,游名山采方术。于林屋遇纬玄,求度世之道。纬玄以流珠丹授之。谓崇日:“子行此道,无防居世。功成之日,自当仙举也。”崇行之大验。仕为汝南太守,在郡十四年。纬玄又降之,授崇南隐通解形之法。入大霍山。又授崇道化泥丸紫户之术而升天矣。 洞天之谜 明朝后道教衰微,一场旷世洪水令当时福建道教的标志性建筑——霍林宫荡然无存。许多文字记载也随之匿迹,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霍童洞天在哪里?是否有标志性的场所?为什么中国早期会有许多著名道士从北方南下到此采药练丹?它是否有许多神秘的地理信息未被后人发现?这些都令今人为之沉醉探索。 “洞天”一辞最早记载于东晋道教“上清经”系的文献中。“洞”非指山洞,意通“通”;“天”指天然环境;“洞天”即“通于天”的修真境界之意。地理空间形态指山间、谷地河谷盆地等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霍童洞天,又称霍林洞天、第一洞天,意即道教认为霍童是一个自然环境适合修养身体最佳的地方。“霍童洞天”仙道历史上溯至周朝,兴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明嘉靖年间。主修道派丹鼎双修属道家“内丹阴阳双修派”,其双修出发点是通过阴阳交合、龙虎际会修真成仙。如果以今人解读,阴阳双修,即男女双修。 霍童洞天何处是 霍童山层峦叠嶂,溪天相映,岚烟悬浮,千百年来仙巢佛窟,红白征伐,令她始终笼罩在一片历史迷雾之中。说它神秘皆源于她的道教渊源,源于如何破解“第一洞天”之谜。其谜有三:从周朝至宋朝为什么有众多道士钟情于这蛮夷之地,炼丹双修,名震一时?这里是否隐藏着某些不为世人所知的文化与地理信息?当历史的烟云裹着这些霍山道人飞逝而去,沧海桑田,留下洞天空寂寞,我们只能终日在那些发黄的书稿里寻找“洞天福地”时,蓦然回首,空对着渺茫霍童山,却再也找不着那曾经令众仙顶礼膜拜的“洞天”了。于是,“'霍童洞天’在何处?”在人们疑惑的眼光中便成了深不可测的千古之谜。 在霍童镇后山的大小童峰双峰鹤立,遍布奇岩怪石。当地百姓为它们取了许多充满仙气的名字:香炉峰、炼丹岩、葛仙岩、摘星台、紫芝岩等。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想像,这里曾经是道人炼丹修身的神仙净土。缭绕在大小童峰之上的重重迷雾也因此经久不散。当地老百姓对她顶礼膜拜,曾经发现石桥村历史上有一个婚俗习惯,青年男女结婚必须对着一个蓄水天井中的小童峰倒影跪拜。多年研究霍童道教历史的原蕉城区旅游局局长黄幼声及荷兰籍研究中国道教学者施舟仁先生引经据典地推断,这里就是传说中“霍林洞天”的重要组成部分。 鹤林宫-曾经全真教四大名宫之一 鹤林宫是霍桐洞天最大的道教宫观,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元朝时更是全真教四大名观之一,在道教历史上拥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数的高道曾在此处修行。 目前鹤林宫有2个大殿。第一个大殿是玉皇阁,殿内供奉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勾陈大帝、长生大帝、后土大帝,以及四大天师和八仙。殿内还供奉着2个我叫不出名字的神明、不知道是不是当地人的信仰。不知道为什么,我走进大殿、一阵清风吹来,神清气爽,我心中充满了敬畏,带着虔诚一一跪拜、上香。 第二个大殿就是三清殿了,殿内供奉三清祖师、三官大帝、斗姆元君,我同样跪拜、上香。再往后,就是几个坟墓了,可能是历代高道的墓碑吧。 霍童山-灵气十足、山中小庙无数 鹤林宫后面就是霍童山了,一路沿山路向上,感觉很舒服,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只能说这个地方磁场很好,让人心旷神怡。山里有养蜂人,好大一片蜂箱啊。在半山腰,有一个土房子,有一棵大树,相互依偎,从远处看美极了。土房子里目前没人居住,可能是曾经道人隐居的地方吧。 山里很多小庙,有土地庙、祖师庙、山神庙等,我居然还看到了2个齐天大圣的庙宇,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了。 霍童古镇-游客极少的千年古镇 在霍童山不远,有一个霍童古镇,小街小巷很有味道,目前应该只是规划出来了,但街边营业的店铺不多,更多是本地人在镇子里生活,很原始也很淳朴。偶尔有个小店、食杂店,不过不能吃饭,所以想要过来在这边大餐的就算了吧。 第一洞天: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 霍童山做为中国宗教圣地的历史 , 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 (第五世纪 ) , 尤其在中唐它被敕封为天下第一洞天 , 名列五岳之前。个中原因 , 不仅有单纯的宗教背景 , 还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唐以来当地佛教势力后来居上 , 明中叶著名道观鹤林宫毁于山洪 , 霍童山做为道教名山的历史逐渐被人遗忘。 一、霍童洞天 位于闽东宁德八都的霍童镇是一个青山环绕、碧水长流的古朴小城。城内除了部分土木结构的旧民居和一些近年新建的砖楼, 真正的古建筑只有一座清代的文昌阁。庙里的神像及饰物基本上也是新添置的, 唯有一块唐代天宝年间御敕的“霍童洞天”残碑。此碑据说是明嘉靖年间被山洪冲毁的霍童山鹤林宫的遗物。霍童山有一个“霍林洞天”。这就是说, 在道教的观念中它是一个自然环境合适修养身体的地方。据考证, “洞天” 二字最早出现于东晋道教“上清经”系的文献中。在这里, “洞”不一定指山洞, 它的主要含义是“通”;“天”也指“自然”、天然环境。换而言之, 这是一个可以“通于天”的修真境界。做为“洞天”的共同特征是, 它们基本上都有一个有别于人间的世外桃源。 把霍童山当作 “洞天”起源于何时尚不清楚, 但最迟到晋代, 霍童山已是道教重要的修养地。唐初宫廷大道士司马承贞 (647-735) 在排列天下“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时, 霍童山已名列“三十六小洞天”榜首, 甚至居于五岳泰山、衡山、华山、常 (恒) 山、嵩山之前。司马承贞在《天地宫府图》一书中说:“第一霍桐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长溪是宁德地区在唐代的建置, 而“霍童山”在唐天宝以前原名“霍桐山”。《太平寰宇记》 记载, 霍桐山“列仙霍童游处。天宝六载 (747) 敕改为'霍童山’, 亦曰'游仙山’”。 该如何理解宁德霍童曾是“天下第一洞天”这样一个事实?为甚么唐代人将这个地方看得那么重要?在中国历史上, 闽东这一山脉到底有过何种特殊功能, 扮演过何等重要角色?本文试图就此做一初步探讨。 二、古代司命神的大霍山 司马承贞说霍童山的主要仙人是王纬玄。这位仙人的事迹已鲜为人知, 但是远在晋代, 已有文献记载他与霍童山之间的关系。王纬玄在各种仙传中都有传记。如赵道一编辑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 王纬玄不知何所人也。得道居林屋山洞室中。吴国韩崇好道, 游名山采方术, 于林屋遇纬玄, 求度世之道。纬玄以流珠丹授之。谓崇曰:“子行此道, 无防居世。功成之日, 自当仙举也。”崇行之大验, 仕为汝南太守, 在郡十四年。纬玄又降之, 授崇南隐遁解形之法。入大霍山。又授崇道化泥丸紫户之术而升天矣。 上述描写引自《真诰》。《真诰》卷十二也说:“ (韩) 崇年七十四, 纬玄乃授以隐解法, 得入大霍山”。 《真诰》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的内容分两部分。正文是东晋末年 (364 - 370) 杨羲编辑的。杨羲根据当时流传于江南地区的道教经典和传说, 演出了一系列新道经, 即后人所谓上箓诸书。后来梁朝的大文豪陶弘景 (456-536) 收集了杨羲手迹及与杨有密切关系的人所附加的资料, 编辑了《真诰》, 并做了注解。《真诰》 第十二卷第七页云:“王纬玄是楚庄王时侍郎, 受术于玉君。”陶弘景注:“若是春秋时庄王者, 疑侍郎之官不似古职;而汉楚王无庄谥。” 看来陶弘景对王纬玄的神话有怀疑, 而且韩崇的身世仅见于《后汉书》, 与王纬玄和霍童山毫无关系。不过有关大霍山, 《真诰》还有进一步的记载: 罗江大霍 (山) 有洞台, 中有五色隐芝。(陶注此则南真及司命所住之处也。) 仙人郭子华、张秀连、赵叔达, 晚又有山世远者…, 昔居武当, 今来大霍, 欲从司命君受书。 八月八日书云:谨操身诣大茅之端……, 司命君在东宫。(陶注云:司命常住大霍之赤城。)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晋代的道教学者认为大霍山是众真的修养地。然而, 这个大霍山是不是现在闽东的霍童山呢?如所周知, 在中国的名山里有好几个霍山。现在最有名的是安徽省霍山县的“霍岳” (即天柱山) 。按照道教的“五岳真形图”, 此霍山是南岳衡山的“储君”, 所以它可以代表南岳, 那里至今还有一个南岳庙。另外一个霍山是在山西晋州地区, 这个霍山在很早的文献中已有记载, 如《尔雅·释地》云:“西方之美者, 有霍山之珠玉也”。不过, 《尔雅》同时又说“霍山为南岳”。后代的学者只好把这第二个霍山当作安徽的天柱山。但是在王纬玄和大茅君的传说里, 我们引用的资料都说是“大霍山”。另外, 也有一些资料则说“南霍”。这个大霍山或南霍到底是宁德的霍童山, 还是安徽或其它地区的霍山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再参考另一种重要的道教文献 ——《太上灵宝五符序》。 当代道教研究者都倾向于把《太上灵宝五符序》的成书年代定在晋代, 因此它在现存的道教文献里算是比较早的一本书。《太上灵宝五符序》保存了较多中国南方闽浙地区的古老文化,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有关霍林仙人及其隐于浙江东部劳盛山的弟子乐子长的传说, 以及霍林仙人传授的各种草药和药方。该书“灵宝要诀”说: 道士入山采药, 采八石灵芝合丹液, 及隐身林岫, 以却众精, 诸无灵宝五符者, 神药沉匿, 八石隐形, 芝英藏光。 霍林仙人的“五符”是帮助道士们上山找药, 特别是灵芝。书中有一“灵宝黄精方”, 黄精也被称为“太阳之精, 入口使人长生”, 本名马箭。关于这种草药, 葛洪 (283-343) 特别在药方后加上一段说明:。 天官名此草为“戊已芝”。昔人有至霍山赤城内者, 见其中有数千家, 并耕田垦陆以种此草。…… 昔人即问赤城人种此草何为?对之云:此仙草。此中人由来并食之耳, 使人长生矣。吴主孙权时闻其说, 所言之审, 即使人于江东山中种而食之。 那么, 这位传授灵宝五符的霍林仙人是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仙人王纬玄?《太上灵宝五符序》仅说霍林仙人“似韩众也”。所以, 唐初的司马承贞把王纬玄当作主司霍童山的仙人有何依据,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 《太上灵宝五符序》所提到的霍林仙人韩众, 却值得注意。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众原是秦始皇送到海上去寻找仙药的方士。到了汉代, 韩众被当作一个仙人, 《楚辞·远游》云:“奇传说讠乇辰星兮, 羡韩众之得一”。东方朔《七谏·自悲》云:“闻南藩乐而欲往兮, 至会稽而且止。见韩众而宿之兮, 问天道之所在。”所以, 这位到东海寻药的方士逐渐演变成名山会稽的仙人。到了东晋, 韩众的仙踪依然隐约可寻。他在陶弘景编辑的《真诰》里又出现了好几次, 如卷九有一篇关于诸司命神的记载, 诸司命常集中在青童君的东海之方诸仙山, 陶弘景在其后注曰:“霍山赤城亦为司命之府, 唯太元真人 (大茅君) 、南岳夫人 (魏华存) 在焉。李仲南在西方, 韩众在南方, 余三十一司命皆在东华青童, 为大司命总统故也。” 命是古代楚国的神祗, 有大小司命, 主人生死与生育。儒家经典里也提到司命, 不过把它们当作民间小神。前述诸司命所驻止的大霍山是否就是宁德霍童山呢? 三、陶弘景游霍童 南朝齐梁间的大文人、医药学家陶弘景, 同时也是著名的道士。梁武帝虽以崇佛著称, 但一直十分关注陶弘景对道教文献的研究及其采炼丹药的进展。陶弘景的著作很多,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医学方面, 尤其是本草的研究。他不仅补充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还自撰了《本草集注序录》、《养生延命录》、《达灵经》 (已佚) 、《经食草木养生法》 (已佚) 及《灵宝神仙玉芝瑞草养生图》 (已佚) 诸书。他所编辑的重要道教经典有《真诰》、《登真隐诀》和《周氏冥通记》等。这些著作都与前述杨羲的上清经箓诸书有关。陶弘景很重视这种道经, 认为它们具有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上经箓里常出现丹阳句容句曲山地区的历代人物和神仙, 如女祭酒魏华存 (252-334) , 仙人茅盈和他的两个弟弟。上清经箓把魏华存当作“南岳魏夫人”, 给茅盈“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的尊号, 又把三茅兄弟做为句曲山的山神, 因此把山名改成“茅山”。后来传授上清经的道教也变成“茅山宗”。齐武帝允许陶弘景在句容建道观, 设华阳馆。他在华阳馆集中很多弟子, 也有不少人常到华阳馆访道。 天监初 (502-) 陶弘景备受梁武帝的宠信, 他的炼丹活动也大大得到梁武帝的物质支持。烧炼丹药是很费时力和钱财的事, 丹炉所用的燃料通常是谷糠。一次炼丹的过程大约一百天, 所需燃料为一千二百斛谷糠。陶弘景采用上清经的一些方法, 试验了多次都不成功。他认为炼丹失败是当时的句容车马往来、香客不绝, 环境太嘈杂所致。炼丹应该在远离人世的地方, 因此他决定暂时离开茅山和附近的宫廷, “改服易氏, 遐遁东迈, 当去建晋中, 以其山海沉旷, 民不知道。” 为什么陶弘景要去“建晋”呢?他从上清经文得知, 古代的神仙把炼制“九转神丹”真方传给太元真人茅盈。《茅盈传》又说 “大茅君”得道之后封到“赤城玉洞之府”。而这个“赤城洞”就在晋安 (福州) 的大霍山。《华阳陶隐居内传》记载陶弘景离开句容之后: 初欲入剡, 或度天台。至浙江, 值潮波甚恶, 乃上东阳, 仍停长山。闻南路有海掠, 不可行。稍进赤岩, 宿瞿溪石室。……乃曰:尝闻《五岳图》云, 霍山是司命府, 必神仙所都。(原注:《名山记》云:霍山在罗江县, 高三千四百丈, 上方八百里。东卿司命茅君所居) 。乃自海道往焉。过牛岑出海口, 东望扶桑, 乃慨然叹曰:所谓观海难为水, 游圣难为言。……霍山连略当六、七百里, 隐隐如阵云, 岩崿惊拔, 特异他处。先生足蹑真境, 心注玄关, 大有灵应感对, 事秘不书。 这里说陶弘景离开江苏句容后, 原想从浙江海路去霍山, 因当时海上不宁, 结果从浙江东阳、赤岩取道温州西面的瞿溪。并且先在永宁 (今黄岩) 的青嶂山住了一段时间, 永宁县令陆襄把陶安排在那里的天师治堂里。陶弘景自己编撰的《周氏冥通记》序文也说: 天监七年 (508) , 隐居东游海岳, 权住永宁青嶂山。隐居入东, 本往余姚, 乘海舫取晋安霍山。平晚下浙江, 而潮来制船, 直向定山, 非人力所能制。 在青嶂山天师治堂, 陶弘景认识了十二岁的神童周子良。陶接受周子良为弟子, 并授予他“仙箓”、“老子五千文”和“西岳公禁虎豹符”。其后, 周子良跟随陶弘景一起到“南霍”。直到天监十二年 (513) , 他们才回到茅山。 《华阳陶隐居内传》引《名山记》说霍山在罗江县。关于这个罗江县的所在地有三种说法:其一是今天的宁德县, 其二是宁德稍北的罗源县, 其三是浙江南部与福建交界的温州府瑞安县。但是, 我们根据成书于唐初的《法苑珠林》转引齐朝王琰编《冥祥记》云:“晋安罗江县有霍山, 其高蔽日。”则可知罗江县属晋安郡 (福州) 。前文“遐遁东迈, 当去建晋中”的“建”也就是指“闽”, “晋”则是“晋安郡”。因此陶弘景天监年间所探访的霍山, 以及《真诰》、《太上灵宝五符序》诸书所提到的“大霍山”、“南霍”就是今天宁德霍童山, 这一点已属无疑。《华阳陶隐居内传》又说由于缺糠, 陶弘景无法留在霍童山炼丹。但他在该地区的旅行前后达四、五年之久, 在霍童山上应该住了不短的时间。此间, 陶弘景落脚何处? 四、霍童山的鹤林宫及其它 霍童山的鹤林宫应该算是福建地区最早载于史册的重要建筑。据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记载, 鹤林宫是南北朝时褚伯玉传人所建。《南齐书》卷五十四《高逸列传》云: 褚伯玉字元璩, 吴郡钱唐人也。……年十八, 父为之婚, 妇入前门, 伯玉从后门出。遂往剡, 居瀑布山。性耐寒暑, 时人比之王仲都。在山三十余年, 隔绝人物。……宋孝建二年 (455) , 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 表荐伯玉, 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 不就。太祖即位, 手诏吴、会二郡, 以礼迎遣, 又辞疾。上不欲违其志, 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建元元年 (480) , 卒。年八十六。常居一楼上, 仍葬楼所。孔稚王圭从其受道法, 为于馆侧立碑。 浙江有几个不同的白石山, 不知这里所指的是哪一个。按照唐末五代的道教学者杜光庭 《洞天福地岳渎名上山记》的说法, 褚伯玉原来住在浙江的金庭山。无论如何, 陶弘景熟悉褚伯玉的事迹, 在他的《真诰》“序录”中 (是他自己写的历史考证部分) 若干次提到他。褚伯玉也收藏了杨羲的重要墨迹。陶弘景说: 伯玉居南霍。游行诸山, 恒带自随 (此墨迹) 。亡, 留在弟子朱僧扌票。 陶弘景去霍童山时, 褚伯玉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他的弟子们很可能还居住在此山, 可以招待陶弘景和他的随员。是不是他们的道观已经叫“鹤林宫”也很难说, 不过那时有道士们在霍童修养, 则是无可置疑的。 五、结论 要了解唐代高道把霍童山当作“天下第一洞天”的原因, 首先必须清楚唐代的道教制度。它是一种与《道藏经》七部分类法相对应的新体制, 把道教组织分为七个阶段, 道士的经箓是从最低一级的正一箓逐渐提高到最高一级的上清箓。唐代所有的皇帝和许多皇后与公主都受到上清箓。当时已形成的上清“茅山宗”, 宗祖是著名的道士司马承贞。大茅君和南岳夫人魏华存是该宗最重要的神明, 而他们的“洞府”就在霍童山上。 然而仅有上述宗教性的条件是不够的, 因为它们不是表示霍童山重要性的原因所在, 而是表示其后果。如果在上古时代霍童山不被当作很有特色的地方的话, 它也不会得到道教的这种重视。霍童山成为一个“洞天”的理由, 不只是因为它有一个霍林洞, 而是因为它生产各种宝贵的草药。霍童山能够生产各种珍贵的草药, 则归功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都无碍于它本身的价值与存在。正如《真诰》作者在一千六百年前已指出的, 所谓洞天: 人卒行出入者, 都不觉是洞天之中, 故自谓是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自不异, 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 飞鸟交横, 风云蓊郁, 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谓洞天神宫, 灵妙无方, 不可得而议, 不可得而罔也。 从陶弘景时代至今,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人的宗教信仰大部分已被遗忘, 今天还崇拜“大茅君”的人并不多。然而, 僻在闽东的霍童山和它的自然环境一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而且它生产的“五芝”还是一样地宝贵。从这一角度看, 我们今天还可以承认它是“天下第一洞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