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宿,再宿,表示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孟浩然《行出东山望汉川》:“坐欣沿溜下,信宿见维桑。”匡衡抗疏,西汉匡衡曾在元帝、成帝两朝任职,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他年轻时凿壁偷光读书,也因通晓儒经而被推举做官,故议论朝政都能引经据典,有理有节。后用为咏忠臣直谏之典。高适《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谷永独言事,匡衡多引经。”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明代王鏊《送曾侍读士美之南京》:“梁颢成名谁谓晚,匡衡抗疏未为迂。”刘向传经,刘向是刘邦弟楚元王刘交的玄孙,精通儒家经典,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被捕入狱,贬为庶人。到了汉成帝时,石显被杀,刘向才被重新启用,他借“数有大异”向皇帝上书反对外戚王凤兄弟,但成帝这时候注意力在经书上,就让他去校注《五经》。刘向传经就成了一个典故。从这个典故的不同侧面诗人们摘取不同的意思。司空曙《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儒官比刘向,使者得陈农。”这是借刘向夸人有学问。刘禹锡《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阁上掩书刘向去,门前修刺孔融来。”这是借刘向夸交的的朋友都有学问。徐铉《咏梅子真送郭先辈》:“向永且不用,况复论子真。”这是感慨刘向不被重用的(向永指刘向、谷永。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只去做学问,没有功业,传统文人会难受。)五陵,指五陵原,因西汉王朝五个帝陵而得名。唐时,这里成为凭古吊今的打卡地。李白《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岑参《登总持阁》:“晴开万景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孟郊《上河阳李大夫》:“贫士少颜色,贵门多轻肥。”山城千户人家静沐朝晖,我却天天在江楼上枯坐看青山。已在船上宿过两夜的渔人依旧在江中泛船捕鱼,已是清秋了燕子依旧飞个不停。同学少年时大都不卑贱,他们今天自然应在五陵原上着轻裘骑肥马。杜甫劈头就给人以对比和悬念。“千家山郭静朝晖”,看似写静,实乃含动。山郭是千家山郭,多,含着热闹,朝晖含着生机,可杜甫却用了一个“静”字,这是实写,在江楼上远看,山郭固然是静,也是杜甫心境的表现,是杜甫眼中的静,故而,后一句“日日江楼坐翠微”,就给前一句泼了冷水。日日,一天又一天,含着厌烦。远离热闹,到江楼上,坐对青山。青山(翠微)是永恒与生命的象征,而他却独坐着。首联,静中含动,坐中含烦躁,生机中含着垂老气息,两相对比,给人留下悬念。为什么呢?杜甫绷着不说,颔联把首联中动的元素释放出来了。“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在江上舟中睡了两晚的渔人还要泛舟打鱼,已到清秋了,燕子还依旧飞个不停,生命的律动,是那样强劲有力。杜甫要想想自己该怎么办了。颈联,进入回忆。“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用了两个典故,却都是说自己。匡衡引经上书很多,也干成了不少事,官位也极高,算不上功句薄。杜甫在任左拾遗时也曾上疏论救房琯,结果却触怒皇帝,被贬官华州,在那儿子女饿了几个。刘向传经确实是与刘向心愿相违背,但这也是杜甫自己的感叹,他说“名岂文章著”,对自己因文章出名很不满意--这是古人通病,立德,立功,立言,文章排最末,到苏东坡还有“文章乃余事”的感慨。这一联,杜甫是说自己曾经也很努力,但并没有好结果,只落了个功名薄、心事违。接着尾联,由自己想到同学,同学们比他强,多是少年得志,自然应该是衣轻裘乘肥马,在长安纵横驰骋,但这只是揣测,到底怎么样呢?这首诗,由静写到动,由眼前写到进过去,由山郭写入长安(五陵),并向长安的方向挖了一个大口子,引我们向长安走,回应他第二首诗中那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注:被杜甫诗勾得伤感,这首诗已离了读诗,纯粹是个人感受。冥鸿,杨雄《法言》里有句话:“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永鼠是我生造的词,指的是柳宗元《永某氏之鼠》里的老鼠,我总觉得好长时间我就是那老鼠,饱食忘忧,不计前程。) 钱塘吴山有美堂,乃仁宗朝梅挚公仪出守杭,上赐之诗,有曰:“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以上诗语名堂,士大夫留题甚众。东坡倅杭,因令笔吏尽录之,而未著其姓名,默定诗之高下,遂以贾收耘老诗为冠。其诗曰:“自刊宸画入云端,神物应须护翠峦。吴越不藏千里色,斗牛常占一天寒。四檐望尽回头懒,万象搜来下笔难。谁信静中疏拙意,略无踪迹到波澜。”坡因此与耘老游从。——陈岩肖《庚溪诗话》贾收,字耘老,是北宋湖州乌程人。从古诗网上看到这样的介绍:有诗名,喜饮酒,隐居苕溪,其居有水阁名“浮晖”。李常、苏轼于熙宁、元丰间先后知湖、杭,皆与之游,唱酬甚多,轼尝题诗作画于浮晖阁壁间。家素贫,轼每念之,作图以赠。苏轼去,筑“怀苏亭”,诗集名《怀苏集》。苏轼与贾收,以诗结缘,情感真是深厚。贾收家贫,苏轼就画画送给他。我记得有一个笔记,苏轼画扇断案,查了一下,原文如下:东坡官钱塘日,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而询之,云:“吾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扇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成,即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资也。”其人抱扇而涕下。始逾府门,人以千钱竞购一扇,立尽。苏轼的画值钱,一幅扇都卖千钱,画的画应该在当时也价值不菲,这是真地解决贾收的经济困难,但不着痕迹,让贾收面上过得去。贾收真切地爱苏轼这个朋友,苏东坡离开后,筑“怀诗亭”,还把自己的诗集取名《怀苏集》。这样的两个人,很温暖!(上面画扇笔记出自宋人何薳的《春渚纪闻》。何薳的何去非,由曾巩荐给皇上,被授武官,校订了《武经七书》。后来苏轼看了何去非的文章,认为何去非应该当文官(宋时文官地位高)。何薳《春渚纪闻》书中专门写了《东坡事实》一卷,所引诗、文,往往是苏轼诗文集中所没有的,多为辑佚者所取。)了解律诗平仄先从五律开始,五律了解后,其他的也就好理解了。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