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小事情" 撬动人生

 雅珺的小视界 2022-11-30 发布于海南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

                                       —印度杰佛来期《播种》

    上面那段话,初中时就知道。那会儿老师要求每天必须摘抄名人名言,自己想搞点儿与众不同,于是在老爸的书橱里翻出了本印度诗人的诗集看到了这段,装模作样写在自己笔记本第一页,完成任务的同时更多的是想在同龄人中显摆自己的“成熟”,过了脑子没走心。

    前天翻微博,扫到了这句话,心里一颤,身边的人和事儿开始像电影蒙太奇般闪回.....20年后的我好像才明白了这段话。

      心理学上有种理论叫做“认知失调”当人们的行为和态度相反或很难做决定时,会感到紧张等不适情绪。换句话说,就是你自己已有的(认知)系统与另一个(认知)系统产生了不兼容。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

     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类似愚蠢的)行为合理化,让自我感觉良好一点。中文里“自圆其说”“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类的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某次分享会上,之前有个小姑娘问我自己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怎么办?“辞职呗”,当我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姑娘眉头轻蹙,说了一堆入情入理的不能辞职的理由,却唯独没有提到自己现在有什么正在实施的小计划。其实这些理由不是给我听的,是姑娘说给自己那无法“兼容”的系统听的。

     换个场景换件事情,谁都有过像那个姑娘一样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当外界冲击把我们撞出了舒适区,焦虑会如约而至,为自己找个心安理得的理由“装睡”是最简单的。

     处在旧有的情境里,受制于旧的认知模式,会继续重复旧有的模式,等着下一次被别人诗和远方吵醒,无限死循环。

     想要重新启动生活,就要想办法打破现阶段的负面循环

     这听起来好像要喝酒摔碗搞大事似的,但作为普通人,遇上戏剧性颠覆三观的事儿概率很小,天天面对的都是习以为常的小事情。

     罗振宇在2019年的跨年演讲里提到过一个词“小趋势”,就是带来改变的改变,在生活中,平凡如你我,想要改变进入良心循环,能抓得住的也就是这样的小事情了

     但是,小事情门槛虽低,但却非常容易半途而废。我做过的几次30天线上课,每一期能全勤打卡的人都没有超过整个人数的20%,能嚷嚷要改变不难,难的是嚷嚷完了持续行动。

    道理谁都懂,理想和生活之间总是横亘着四个字:“知易行难”。

      妞蜜社群从当初无意间撺掇起来,到现在也有300多人了,人一多我自己就有了种莫名的责任感,总觉得应该带着这群美妞儿做点儿什么,于是假公济私利用工作上的资源,赖着一众有才华的姐们儿今天一场明天一场的组织各种分享活动。

     可做了一段时间,总觉得哪里不对,因为我不知道大家因为这些活动收获了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立场到底是什么?到底所谓的“向好而生”是什么?大家为什么要在妞蜜里待着?我又凭什么能带着大家向好而生?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动了想要寻找答案的心,线索就总会在某个转角被遇到。


     年前到现在,我都没有积极的张罗活动,就是想先把自己弄清楚。于是,手忙心闲变成了我的常态,想要找到一件除了工作外能把自己散了很久的心收回来的事情。

    100多天前,出于对S这个理科直男硬核学习态度的欣赏外加美丽亲室友的怂恿,我在读什么书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加入了据说很虐的读书群(不做作业踢出去的那种)。交了钱看了一下书单,不由的心中一抖.....觉得此行“凶多吉少”。

 

      “不就是看书么?”好歹大学是学中文的,一点儿都不硬气的给自己打了打气。等书买回来,心态妥妥崩了。这一摞子书,单本厚得都跟能防身一样......关键是读书不算,还有作业......

      我太知道自己什么德行了,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特别能情商爆棚地说服自己放弃,比如,本人对心理学并不是很大的兴趣,比如我要工作加班带娃,比如烧脑太多会偏头痛、人到中年保命要紧......在打退堂鼓的一瞬间发觉,所谓的“不感兴趣”可能就是我无法正视自己意志力薄弱的一个借口......

     事情就怕“知道”,知道问题在哪儿,也许可以试试朝着不一样的方向走一走。

     从决定试一试,开始了自己早自习晚自习的日子,到现在已经第94天了,书单上的书读到了第四本,作业完成了10万余字,从无间断。

      从一开始3趟闹钟叫早爬不起来,到每天4点半自然醒;从晚饭后刷手机杀时间,到自觉趴在书桌前做作业;从坚持了20天就沾沾自喜,到现在觉得这事儿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书籍本身带来的认知上的改变自不必说,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先生也从每天刷手机玩游戏开始看电子书,孩子开始自觉地去练琴看书;因为要早起,要求自己10点之前入睡,身体状况也比之前好了很多.....改变发生的悄无声息。

      只有当你真正进入到想要的频道后,才会“听”见周围有同频的人。

     妞蜜里其实一直都有美妞儿在用“小事”,改变着自己。

     丽薇因为对中医感兴趣,开始100天的轻养读书计划,坚持分享中医养生笔记62天,不仅自己积累了还造福了群里的美妞儿。


   小妖菁,她用持续1080多天做高颜值的早餐这件小事治愈了自己的焦虑,还收获了一众粉丝。

从一开始自娱自乐

        到现在高颜值早餐

      为此我们还做了个早餐训练营,带着参与者21天不间断地做好看好吃的早餐。顺便发现了几位愿意在小事情上持续行动的美妞儿,比如姗瑜,全勤坚持了21天不间断做早餐拍早餐。

      还有资深妞蜜美妞儿——1847酒庄的于姐姐,从去年十一月到现在,坚持了180多天,写字。

        在妞蜜里,在喜欢的小事情上持续行动的美妞儿还有很多,无不是从仰望的视角启动了自己微小的行动,一日日一年年向前行动,待回头时才蓦然发现自己已不是山脚下的那个自己。

        找到属于让自己有动力的“小事情”付诸持续行动,把时间都收集起来,从1天到1000天,当你不在意坚持了多久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

       哲学家苏格拉底甩手臂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开学时要求学生们每人每天坚持三百个甩手运动。一个月后问,大约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坚持;又一个月后再问,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在坚持;过了半年,再问,就只剩下一名学生在坚持——他就是后来成就斐然的哲学家柏拉图。

     能坚持的人往往都是少数,特别庆幸,妞蜜里有这样的少数。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性格是由习惯养成的,习惯是由行动开始的,行动原自信念。

     向好而生是妞蜜的信念,持续行动是妞蜜的行动。希望在接下来的时光,更多美妞儿们加入到“少数”行列,找到撬动自己生活的“小事情”,持续行动,让向好而生,成为正在发生ing。


正在“开发”的美好小事

     她们用21天证明“向好而生”不是空话

一件被多数人忽略的小事

我是雅珺,全职做自己,专业过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