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场,刷了《绿皮书》,情绪很复杂。当下自我安抚:也许是因为最近看心理学的书,所以对影片中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刻画看到了些不一样的感受。到家后,打开电脑,把电影里关于心理学分析的字码了一堆,想着写东西也许会用。写完后,仍有一种情绪像暗流,在心里涌动。 第二天,开车在路上听到《最佳损友》,情绪又被翻动,泪流不止... 《社会心理学》关于友情的产生是这样写的: 人们因为某点的相似,产生倾向性,彼此吸引。 因为相似而相互喜欢, 但也会因为彼此的接近,发现彼此的不同, 从相似到不同,再从不同找到更深层的相似。 理论简单分明,可总有人都在这个过程, 从亲密无间到渐行渐远,是常态。 《绿皮书》故事不复杂。 一个粗鄙的意大利混混为一个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的巡演担任司机兼保镖。 钢琴家肖利热爱古典音乐,但却为了更加迎合主流社会的需求而投入流行音乐领域,带着职业性的假笑,装点着上流社会人们的茶余饭后。 服过役的托尼思维简单行事冲动,可以为了打赌赢得100美元吞下26个热狗,在捉襟见肘的生活中混沌度日。 粗鄙的托尼欣赏肖利的才华,却也不屑肖利看似华丽却那不堪一击的“被尊重”。肖利需要托尼的肤色以及保护,却又无法忍受他的粗俗不堪。 原本两个世界的人,不得已撞出了交集。 我跟她的友谊,也是如此。 在她转学空降之前,我是班上学习最好却最不合群的。大家看言情小说,我看纪伯伦,大家听流行我听古典音乐和摇滚,实在不知道女生们扎堆在一起叽叽喳喳有什么意思,只能用所谓的“酷”来掩盖自己格格不入的孤单。直到她空降,打破了我全学年奖学金的记录,我开始偷偷注意她,发现她也总是一个人,有点酷。 下课后我喜欢去天台上躲清静,十次总有七八次会遇见她。两个装酷的小女孩儿,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结果,竟然发现我们喜欢一样的书籍和电影......一起读纪伯伦和卢梭,就这样,从在天台上聊天,到一起下课、看电影看书、甚至放假都腻在一起,形影不离。 我喜欢她对事物比同龄人冷静深刻的思考,她觉得看似心思细腻的实则简单到非黑即白的我很有趣。我喜欢她做事情有条不紊的理性,她欣赏我为了喜欢的事情的冲动和热情......我因为她对宗教和身心灵有了兴趣,她因为我喜欢上了诗歌和摇滚乐,就这样,两个不一样的人,一起做别人眼里的“怪人”。 遇见她才知道,原来友谊可以这样: 你不必说,她自都懂;她眼神所及,你心领神会。 一个下过大雨的午后,我们仰着头看被火烧云染红的天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不知怎么的就聊起了感情,我们做了个小约定:此生亲情已经是无法选择的了,余生绝不接受“将就”的友情和爱情。 后来,我在西安上大学、谈恋爱,拍照片折腾的不亦乐乎;她在北京学油画、读法律,跟男友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我们基本上一周都要有至少两次书信,分享着彼此的生活,遇到假期会约着一起旅行。直到毕业后我去了北京工作,又聚在了一起。 一个哥哥跟我说过:“北京很大,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我听后笑笑,觉得跟自己没关系。 哪怕加班两周才休息一天,我都会坐三个小时的车从最南边去最北边找她,陪她遛狗,给她做饭......晕车的她,能陪着我在北京城各大辅料市场,忍着不适晃悠一整天陪我找需要的素材..... 一切都像以前一样,这份友情会伴随我们一辈子。 北京真的很大,隔着条马路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我每天在CBD快进一般的节奏里靠近着自己的梦想,她在郊外的小院子里坚守着自己的乌托邦。她守着她的田园牧歌隐居生活,我闯荡在光怪陆离的时尚圈。我不愿意她的一身才华就这样在所谓田园牧歌里消失殆尽,她也不理解最讨厌伪装的我为什么要在那个都是面具的圈子里证明自己..... 渐渐地,我和她被各自的世界原地按住,动弹不得.....看着原本的交集原来越小,都想努力的让对方停在自己的世界不走,却找不到抓手。 有些变化,就如同锅中烧着的热油,表面平静,实则一滴水就足以让场面失控。 我们都察觉到了些什么,在一起的时候尽量不提自己的事情,聊无关痛痒的话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原先的畅所欲言互相吐槽,变成了小心翼翼和刻意取悦,对方身上曾最欣赏的特点,变成了最扎心的刺..... 终于,因为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从不曾争吵的我们有了争执,以各自负气回家结束。 那天我一夜未睡,第二天5点多她发来了短信,寥寥几个字: “我和你,就到这里吧。” 那一瞬,心脏像偷停了一帧,手抖到拿不住手机。 我知道,这几个字的背后一定也是她的一夜未眠。 深呼吸了很久,手不抖了,我回了:“好”。 曾经说过绝不要将就的感情,但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彼此的“将就”,同样不拖泥带水的个性让这段友谊结束在了那个带着寒意的春天。 在那之后,我明白了一件事: 时间空间未必能分开两个人, 但不同的“世界”,可以。 《绿皮书》里,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一年半的巡演中,从互相不屑到相互支持、欣赏和理解,美好的有点不真实。 托尼吞下26个热狗的100美元,好胜的背后是把钱给了妻子交房租。 肖利自降身价迎合上流社会,是用自己的方式在为同肤色的人发声。 肖利的“城堡”里琳琅满目的名贵物件掩饰着一个灵魂的清冷寂寞,托尼破旧的公寓像样的沙发都没有,却充满了暖暖的烟火气。 肖利最动人的演奏是托尼带着他走进黑人的酒吧弹奏的那首肖邦,托尼最帅的一次意气用事,是为了抗议演出方不平等的待遇带着肖利离开…… 不同的世界,会有些相同的东西拉近彼此, 但需要时间。 可往往人们都不想等。 分开到现在,13年了,从未联系过。 在倔强这件事上,我们还是很相似。 ...... 清晨开车路上,一首《最佳损友》带我穿越回了13年前, 看着两个负气的女孩,却是另一个画面: 她甘于平淡生活的勇气难道不是你佩服却无法面对的么?你对人对事全情投入的热情又何尝不是她想要而不敢试的?你那上进激励的言辞何尝不是在提醒自己,她冷静苛责的语气也不过是在说给自己听..... 都希望对方能向自己的世界走一步, 却都没有向对方的世界走一步。 现在的我好想跟她说: “你看,那个直率简单的女孩并没有变成我们都讨厌的人,张牙舞爪后还是在平静生活里守护着自己的小世界。我想,你一定也找到了让你能热着脑门放弃冷静付出的人和事儿,变成了我们都喜欢的那种人.....”. 每当有火烧云时,我都会在想,你是不是也正在抬头看着同一片天空..... “You know… 你知道么… The world's full of lonely people affraid to make the first move 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我们踏出了第一步,却没有走下去。 愿有伴儿的人在往后的岁月都能相守如初。 (静,愿你余生安好) 我是雅珺,全职做自己,专业过生活。 如果喜欢,不妨关注。 如果认同,不妨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