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亮剑》,学创新

 何圣君 2022-11-30 发布于上海

《亮剑》是作家都梁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2005年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主人公李云龙以其重诺轻生、铁骨柔肠、豪情万丈、侠肝义胆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我学习了范莉莉老师主讲的《创新管理》课程,范老师非常推崇毛泽东的管理思想,并通过土城战役、四渡赤水、辽西会战生俘廖耀湘等战例来解释创新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老师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分别被称为工农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等,本文绝大部分地方选用“八路军”的名称)是创新型组织的代表,但范老师更多地从宏观角度来解读八路军的创新之处,本文中,我将结合我最喜爱的一部小说《亮剑》,从微观角度来分析八路军的创新之处,以及对今天创新型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的启示。

1,八路军是一个创新型组织吗?

首先,八路军不仅是一个创新型组织,而且是一个成功的创新型组织。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总兵力约为430万人。中共部队总数约为127万人,中共军队不仅人数远少于国军(1:3.4),武器装备上与国军更是相去甚远。但是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试想一下,如果八路军不是一个真正的创新型组织,是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团,是军队中一个比较小的组织单位,本文以八路军386旅独立团及其团长李云龙为研究对象,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创新的。在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中,像独立团这样的创新团队、像李云龙这样的创新型领导者是层出不穷,创新型团队、人才的辈出也是八路军这个大的创新型团队的活力源泉。

2,目标明确再创新

战争环境下,军队的首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目标就是赢得胜利,其他一切目标都是为“打胜仗”这一目标服务的。同理,现代企业虽然承担着对股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我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赢得利润。没有这一点,其他对股东、客户、员工、社会的责任都是空谈。

如今国家提倡“万众创新”,甚至一些政府机关也大搞体制机制创新,但是政府机关的“创新”往往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沦为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政府机关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执好政、掌好权,创新也是为这个首要目标服务的。这种舍本求末的现象在企业中也有所存在,究其原因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目标不明确,在“创新”中迷失了自我。

一个团队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甚至是混沌的环境中)不迷失航向,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只有目标明确,整个团队中才能形成鼓励创新的环境。俗话说,商场如战场,而八路军的生存环境就是真真正正的战场,除了要面临日伪军的扫荡,还要面对阎锡山麾下的晋绥军的“摩擦”,在这种复杂而残酷的环境中,八路军的领导者们非常清楚这个团队的目标是什么,也正因为此,他们才更加重视李云龙“打仗冒尖”的优点,又能灵活处理李云龙的“出格”的行为。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云龙为了救妻子秀芹,率领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周边各县的日军都增援平安,日军援军必须经过八路军各部、晋绥军各部、以及各县大队、区小队的游击区。由于通讯不畅,各部队都不知道是李云龙的独立团攻打了平安县城,反正只要日军路过自己的游击区就进行伏击。战斗结束后,中日双方才发现双方交战地域竟有上千平方公里,双方投入兵力竟达到30多万。也即是说,李云龙无意中下了一盘大棋。八路军总部认为李云龙为了报私仇,未经请示就攻打平安县城,虽违反了纪律,但消灭了大量日军,小块的根据地也连成片了,功过相抵,不奖不罚。我认为八路军总部在处理此事上虽然“不奖不罚”,但奖的意味更大一些,这些都体现出了八路军这个团队是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赢得战争)的,并且团队中形成了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3,调动资源有创新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指出,土地、资本和劳动一样,凡能给行为人带来效用的东西,都是价值的源泉。每个团队所掌握的生产要素都是有限的,那么如何想办法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呢?让我们看看小说中李云龙是怎么做的。李云龙为了给独立团多争取几箱手榴弹,对后勤部长张万和打出两张牌,一是“老乡牌”,后勤部长与李云龙都是大别山老乡;另一张牌是“以物易物”,用日本指挥刀跟后勤部长又换了10箱手榴弹。

李云龙这一招实际上是用到了美国谈判专家斯图尔特.戴蒙德的“交换评价不相同的东西”的谈判准则,即“将一方重视而另一方不重视的东西拿出来进行交易”。对于一个后勤部长来说,决定几箱手榴弹如何分派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要搞到一把日本指挥刀就不容易了;而对于李云龙而言,独立团自己不具备手榴弹生产能力,而从战场上缴获一把日本指挥刀却易如反掌。

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疑惑:李云龙此举不是违反“三大纪律”吗?(作者注: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事实上,战争环境中八路军各级指挥官为保护下级的士气,对战利品的处理都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也从另一个角度映证了这个组织因为目标明确,所以执行纪律方面并不死板僵化。

小说中李云龙不仅善于向组织内要资源,还善于激发下级的创新活力、向组织外要资源。众所周知,八路军的装备被称为“小米加步枪”,还要面对日军的扫荡、封锁。李云龙把独立团以连甚至以排为单位分散,化整为零,让各连排通过偷袭敌人炮楼、运输队来自筹武器和给养。两年后,独立团不仅人数从1000多人壮大到5000多人,而且武器装备也大大改善,甚至还缴获了几门山炮。李云龙调动资源的创新性做法,在八路军的成长历程中不胜枚举,也是值得现代企业管理者借鉴的。

4,整合资源有创新

在小说开篇,李云龙就在围歼山崎大队的战斗中初露锋芒。当时山崎大队固守在一个形似圆台的高地上,易守难攻。八路军又没有空中支援和炮兵支援,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却没有攻下高地。李云龙得到任务后,制订了四个步骤的作战方案:

第一步:向386旅旅长陈赓获得了旅属迫击炮营的指挥权。命令迫击炮营掩护一营的下一步的行动。

第二步:李云龙下令将全团的3600颗手榴弹调拨给一营,一营用土工作业的方式将包围圈缩小到距离日军30米的地方(即人力投掷手榴弹的有效射程),要求二分钟内将3600颗手榴弹投进日军阵地。这一步亮点在于变劣势为优势,30米距离内,山崎大队火炮已无法使用,相反正是手榴弹的射程,短时间内3600颗手榴弹能迅速形成堪比火炮的杀伤力。

第三步:将全团20挺轻机枪调拨给二营,3600颗手榴弹全部爆炸后,李云龙亲自率领20名机枪手组成的突击队向日军发起冲锋。这一步的亮点在于发挥了轻机枪射速上的优势。

第四步:突击队冲入日军阵地后,独立团剩余全部士兵(包括马夫、伙夫在内)在政委赵刚的带领下再次冲锋,与日军展开肉搏。亮点:日军的大队相当于营,而李云龙有一个团,发挥人数上的优势。

围歼山崎大队的战斗中,李云龙不仅清醒地认识到敌我双方都有那些资源,更能够把己方有限的资源通过创新型的整合,形成时空上的局部优势。

5,选拔人才有创新

创新型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的,甚至是桀骜不驯难以管束的。组织的创新实质上是组织内每个成员的创新,因此不仅要着重选拔创新型人才,而且选拔人才的标准、方法也要创新。让我们来看看八路军的领导者们是怎么做的。

淮海战役中,华野歼灭了国民党63军,李云龙此役立了头功,华野司令员粟裕提拔李云龙为十一纵二师副师长。李云龙却不干,说:“我不干副职,要么让我当师长,要么我还当团长”。粟裕听了汇报,沉吟半晌,一拍桌子说: “就让他干师长!”对于李云龙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放在师一级的职位上肯定比在团一级的职位上更能发挥能量,但是如果让李云龙走“团长→副师长→师长”这样一条常规的职业生涯路线反而会抑制其创新积极性,因此粟裕在怎样用好李云龙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打破常规,有所创新。

李云龙当了军长后,成立了“梁山特种分队”,李云龙选拔特种兵的标准也有些离经叛道:我不要五好战士,不怕你一身缺点,就怕你没本事。日后,“梁山特种分队”曾秘密地在金门岛登陆,为金门炮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李云龙的“朋友圈”里,不仅有魏和尚这样的“大老粗”,也有赵刚这样的文化人,甚至还有对方阵营的楚云飞,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令李云龙佩服的真才实学,李云龙的网罗各路英雄的“朋友圈”可谓是一个微观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不愧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

6,执行制度不僵化

小说中还有这样一段轶事,李云龙手下一名参谋与地方上一个女青年谈恋爱,导致对方怀孕。政治部准备给该参谋记大过,再做复员处理。李云龙爱惜人才,与犯了错误的参谋进行了如下对话:

参谋:“首长,我没能改造好资产阶级思想,辜负了党和首长多年的培养,犯了作风错误……”

李云龙:“别跟我扯那么远,干脆就说你就是一时没管好裤裆里那玩意,是不是?”

参谋:“……是。”

李云龙:“这就对了,你自己没管住,关人家资产阶级什么事?那你说,以后能不能管住?”

参谋:“能,以后再不敢犯了。”

李云龙:“好,这次算过去了,以后再管不住,我把你那玩意剁下来喂狗,让你一辈子不犯这种错误,听见没有?”

参谋:“是!谢谢首长!”

李云龙:“现在和平了,条例修改了,你跟这个姑娘结婚吧,就不用天天管着那东西了。要不然,是男人就有可能犯这错误。”

“首长……”参谋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此事在部队传为佳话。正如小说中参谋长田保华所说,李云龙对此次违纪事件的处理上,有规劝,有开导,还有警告,最后还指出解决方法。是思想工作的典范。我认为李云龙能够创新性地解决这个违纪事件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首先,目标明确。处理这件事上,李云龙的目标是“我要留住这个人才”,归根结底是他爱惜人才,尤其是能为我所用的军事人才,爱才也是为整个组织的总目标服务的;其次,招招切中要害,不玩虚的。李云龙出身行伍,知道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没管好裤裆里那玩意”远比“资产阶级思想”更一针见血,“剁下来喂狗”远比“以观后效”更刻骨铭心。李云龙能创造性地处理这一问题还归功于八路军这个大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李云龙也是在陈赓、粟裕这些大佬们的爱护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对人才发自肺腑的爱惜已经融入到李云龙的血液中,这种创造性地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成为了他的自觉地、本能地行为。

7,面对混沌能创新

小说中有两个案例反映了八路军面对混沌形势的创新能力。案例一: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的大部队在一个叫潘塘的小镇交错而过,双方的建制全乱了,展开混战。任何战术在这种混战中都失效了。但李云龙发现国军都戴着钢盔,而解放军不戴钢盔。于是命令部下收集国军尸体上的钢盔戴起来,冒充国军。等这些假冒的“国军”接近真正的国军时,突然发起进攻,令敌人吃亏不少。

案例二:前文所述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行动中,八路军各部队由于信息不畅,对战斗的意图、起因都不明确,也没有上级指令,可以说面对的是混沌的条件,但是八路军各部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途径自己游击区的日军展开了顽强的阻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这一作战方式,在指挥上,游击战要将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小说中八路军在混沌形势下的灵活与坚决,体现了这个组织强大的创新能力。

8,领导者要开明,下属才能创新

小说中的丁伟是四野林彪手下的一个纵队司令,与李云龙一样是个极具个性的人物。丁伟的部队被称为“两头冒尖”——打仗冒尖,抢战利品冒尖。常常因为抢战利品与友军产生矛盾,而林彪总是宽容的笑笑,一挥手,意思是这等小事别来烦我。小说中彭德怀、林彪、陈赓等八路军领导人对待纪律问题都非常开明,因为他们目标明确,才能在纪律问题上不僵化死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李云龙、丁伟这些刺头“打仗冒尖”的创新才能。联想到今天的企业管理中,企业初创时期往往能做到不拘一格,企业做大做强以后就开始建章立制,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无可厚非,但是有的企业忽视了一点: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效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使企业走向管理僵化,变成一潭死水。

小说中的“丁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就是曾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第十二纵队司令员的钟伟(1915年10月—1984年6月24日)。东北野战军三下江南战役中,5师师长钟伟接到林彪命令:率5师部队进至中长路,配合1纵聚歼的敌人。钟伟到达靠山屯后发现国军87师262团两个营驻扎在此。钟伟违抗了林彪发来的命令他东进的三封电报,他围住了敌人一个团,吸引敌87师赶过来增援。他一面组织部队攻击、打援,一面把战场变化的情况报告林彪,特别强调围住靠山屯的敌人达到了调动敌人的目的,那意思很明白:“大量歼敌的好时机来了,我就在靠山屯这里打,你赶快调动其他部队配合我吧!”这一仗打了个本末倒置,林彪把1纵和2纵都调到靠山屯投入战斗。后人都说:在靠山屯战役中,作为师长的钟伟把司令员林彪都指挥了,因此名声大振。

“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军队中违抗军令是大忌。作为团队领导者的林彪不仅能够容忍下属钟伟的“叛逆”行动,而且对下属的创新提供进一步的资源支持(又调集二个纵队配合钟伟的行动),林彪不愧为一位开明的团队领导者。他麾下的第四野战军能够“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并不是偶然的,与四野拥有这么一位开明的当家人是分不开的。

9,小结

通过对小说《亮剑》中的创新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八路军这个创新型组织具有以下七个特点:

(1)目标明确再创新

(2)调动资源有创新

(3)整合资源有创新

(4)选拔人才有创新

(5)执行制度不僵化

(6)面对混沌能创新

(7)领导者要开明,下属才能创新

《亮剑》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一部作品,里面的精彩章节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以往的读者和观众也多从“亮剑精神”的角度加以解读,在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下,作为未来的企业管理者,我们是否也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呢?

三米曰:

人们普遍有一个认知偏差,觉得创新就是要造新产品,发明新事物

学了范教授的《创新管理》课,醍醐灌顶

小到执行制度,大到整合资源,处处有创新

读侃爷的 “读《亮剑》,学创新”

对创新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