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一个祛湿的千古名方,简单四味药!

 为什么73 2022-11-30 发布于北京

古醫學習筆記 2022-11-30 13:59 发表于江西

祛湿,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今天再介绍一个千古名方,也是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

方名叫苓桂术甘汤。

先把这个方子写下来: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大家看,茯苓是祛湿的,说的再准确一点,茯苓的作用叫利湿,什么是利湿?这就好比大雨过后,农田里积水太多,农作物就容易烂根,怎么办呢?赶紧挖一沟渠,让水顺着沟渠排出去。这叫利湿。
 
茯苓可以把身体的沟渠通开,然后自上往下把水湿引导到膀胱,通过小便排出去,所以有些人会发现,茯苓喝了以后,小便的次数变多了。

另外,茯苓长在松树根下,埋在土里,因为伏藏于土中,得土气至厚,土在中医当中又代表着脾胃,所以茯苓还有健脾的作用,再加上茯苓不寒不热,不温不燥,这样的性子深得脾胃喜欢。
 
茯苓,我们讲是利湿,白术是燥湿。看那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一下过雨,就变得泥泞不堪,这个时候,只要铺几铲干燥的泥土上去,立马干爽。这叫燥湿。
 
白术药性偏温,喝了冷饮,吃了凉果以后,肚子不舒服,白术泡水喝下去,就能把脾胃暖起来。

白术和茯苓,既是祛湿的高手,又是健脾的高手。

《内经》里面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身体里的这个湿气从哪来的?从脾而来。脾虚了以后,脾主运化的功能随之降低,就长水湿不长气血。所以中医说祛湿,一定要让脾胃运转起来,才能从根上切断水湿的来源。
 
甘草炙过以后,药性就变温了,补益的作用也得到增强,中医有一句话,叫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炙甘草一方面调和诸药,让大家齐心协力,共克难关,一方面健脾益气。

最后一味药,桂枝,为什么把桂枝放到最后来讲呢?因为桂枝是点睛之笔,苓桂术甘汤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桂枝。如果没有桂枝,它就是很普通的健脾祛湿方,加了桂枝以后,它的立意就更高远了。

桂枝可以温阳,祛湿的方子为什么要温阳呢?
先来看一下张仲景对这个方子是如何描述的。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四个关键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眩晕,身为振振摇。

心下逆满:可能是脾胃,也可能是心脏周围,憋闷闷的,不舒服;
 
气上冲胸:觉得有股气时时往上冲,从腹部一直冲到胸部;
 
起则头眩:一站起来就头晕,天旋地转,分不清东南西北;
 
身为振振摇: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不能保持平衡。这种感觉像什么?像一个袋子里装满了水,你拎着它走在路上,水在袋子里横冲直撞。
 
张仲景就说了,之所以会出现这几种情况,是因为“心下有痰饮”,心胸这块儿被水湿给占领了,水湿把心脏的阳气遮挡住了。这就好比山间大雾弥漫,遮云蔽日,雾气把天空和太阳遮挡的严严实实,这个时候急需要什么?需要把太阳请出来。太阳一出来,这些雾气很快就能消散。

中医又常常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太阳,就是要振奋心阳,靠谁呢?桂枝。

桂枝强心阳,一吃下去,心脏就变得特别有力量,它就能穿破重重云雾,把阳光铺洒下来。

桂枝让“太阳”升起来,有三大妙处:
 
第一能把水湿驱散。
 
第二,心阳强大,脾胃也能受益,因为脾属土,土地要长养万物,离不开太阳的照射。
 
第三,湿为阴邪,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趟水过河的时候,是不是每走一步都觉得特别艰难?因为水是有阻力的,水湿会把阳气困住,导致阳气想升,但是升不起来。所以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感到疲惫,感到困倦,好像总是睡不醒,睡不够。这个时候,就应该用点温阳化气的药,这就是张仲景所说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到这里,不难看出,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偏温,适合寒湿之人,就是湿气很重,又特别怕冷的人。

另外,因为加了桂枝,桂枝可以把药性往上拉,从脾胃拉到心、肺,所以心肺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考虑用这个方子。比如,胸闷,心悸,心包积液,以及咳嗽,咳喘,严重的不能平卧,一躺下来,就要咳,只要辨证属于痰饮为患的,苓桂术甘汤就可以用。
 

大家记住了,苓桂术甘汤是心、肺、脾胃并治的一个方子,而且效果也都不错。刘渡舟老先生评价此方时,曾说过:“本方虽然四味药,化痰饮犹如千军万马之势,不可阻挡,投之必效!”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