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剧中孙悟空服饰

 呵呵我的鸡 2022-11-30 发布于广西

 1、行者套装 

很可能来源于戏曲舞台上的猴衣(*注意是类似花抱衣的猴衣,不是猴侉衣)形式与剧中相似。

圆领,大襟,黄色,也是孙悟空猴的属性的体现,窄袖,方便短打。但是考虑到电视剧更要生活化,故摒弃了戏曲服装上的“走水”和“猴毛”、“猴旋”纹样。

剧中孙悟空的则是采用的是类似北猴王李万春家族中的僧帽(右一)

这里没有使用花罗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避免与《猴王保唐僧》中带有金箍的花罗帽雷同,显得合情合理。

腰间的黑色腰带可能原型是上图中的黑色鸾带(也称大带,花抱衣有可以系大带)六小龄童老师的充分的发挥了身材的优势,显得既匀称又美观。

看得出82《西游记》剧组在服饰的选择和设计方面很大程度上学习和借鉴了戏曲服装,但是考虑到戏曲与电视剧艺术表达形式的区别,舍弃了部分戏曲中的元素,保留其大体形式,既有辨识度,符合观众对孙悟空的认知,又美观简洁,符合电视剧艺术的基本性质。

2、制度衣

在《大圣闹天宫》中所穿的服装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戏曲舞台上的制度衣。

上图为身着制度衣的六小龄童,在昆曲《十八罗汉斗悟空》中的剧照。

制度衣,圆领,大襟,窄袖,整体为黄色(*戏曲服装颜色受材料影响,如缎料颜色较深,绉料颜色较浅 等等)前胸、两袖绣有黑色团龙纹样,形似箭衣但略短于箭衣(箭衣通常长及足面),绣有“猴毛”和“猴旋”以示孙悟空猴的属性。系鸾带(又称大带,通常为黑色鸾带)。通常不佩戴云肩。有说法称该服装由杨小楼创作改良,身着制度衣通常佩戴钻天盔。

孙悟空自由自在从不受任何制度的限制,所以服饰也不受朝代服饰制度的限制,孙悟空是个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敢于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神话中人物。但又无法规定准确的名称,故称“制度衣”。

剧中孙悟空服饰同样也是摒弃了黑色团龙和猴毛猴旋等戏曲元素,为生活化的影视剧服务。

且将鸾带改成了普通的腰带,这里的腰带明显很有戏曲中鸾带的风格,即使穿好几层戏服还是看得出六小龄童老师的腰真的很细,更加体现六小龄童老师的身材,将匀称的身材勾勒出来,也便于舞蹈,相信瑶池醉酒中的“历代驰名第一腰”各位观众都有目共睹了。

3、八卦衣

《夺宝莲花洞》道长服饰与八卦衣形似,但是将斜襟改为了对襟。这里可能与演员衣着条件有关。胸前、后背绣有八卦阴阳鱼图案。

左肩绣乾卦,象征天;

右肩绣坤卦,象征地;

左下绣巽卦,象征风;

右下绣震卦,象征雷;

后身左下绣艮卦,象征山;

后身右下绣兑卦,象征沼泽;

左袖外绣坎卦,象征水;

右袖外绣离卦,象征火。

八卦在服装上这样设计的具体含义是:肩担天地,胸怀风雷,背负山川,袖藏水火。

戏曲舞台上的诸葛亮、吴用、刘伯温均身着八卦衣,大领、无摆,表现其军事才能,文韬武略或有道术的人物。这里符合猴哥变化后的人物特征,为道家神仙。诸葛亮等行当均为老生,这里粘假须可能也是吸取了髯口这一元素,也使得变化后的道士更加仙风道骨。

4、猴侉衣

严格来讲这个算不上服饰,相当于是戏曲舞台上模拟猴特定的一种剧装,在82《西游记》剧中则以仿生猴毛与树叶的形式体现。

戏曲舞台上的猴侉衣,式同鬼卒侉子,由云肩、下甲、小腰箍,猴衣、猴裤组成。通常为黄布或绉缎制成,墨绣勾金“猴毛”、“猴旋”纹样,代表着孙悟空猴的属性。

82《西游记》的主演六小龄童老师在戏曲舞台上扮演孙悟空时也曾穿过该服装。

章老师在浙江昆剧团排演的昆剧《借扇》和《闹龙宫》中都身穿猴侉衣。猴侉衣整体表示孙悟空原始的一种状态,戏曲舞台上后期一些小猴也会穿此服装,故将整体的服饰元素体现在最初的《猴王初问世》中,下甲改为了树叶,头顶的罗帽改为了树叶编成的凉帽,更显得剧中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活泼可爱,六小龄童的五官也被很好的展现出来,活脱脱一个俊俏可爱的美猴王,为后文剧情中容貌俊美故而号称“美猴王”的情节铺垫。相信若是一个五大三粗、肥头大耳的演员扮演孙悟空,首先观众不会答应,更不用说符合电视剧最基本的要素美观/观赏性了,如果这样的演员去参与拍摄,也很难担当的起“容貌俊美”四个字,自然也就配不上“美猴王”的称号。

六小龄童因为有戏曲猴戏的基本功,存猴相能存很长时间,再加上身材和俊美的扮相特别适合美猴王孙悟空这一角色,部分观众都将第一集海边猴王翻滚时章老师扮演的灵动可爱的小猴子当作真正的猴子,可见六小龄童老师的猴戏功底相当之扎实,演技之高。也是程式化的戏曲表演与生活化的影视剧表演有机融合的里程碑一样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角色之一。

5、褶蟒

褶(xue,二声,音同“学”)蟒,指其中一袖穿套在靠袖外,另一袖挽起,掖于腋下呈斜披状。戏曲舞台上《回荆州》中的周瑜等角色为此装扮。出现在82《西游记》剧中第二集《官封弼马温》中孙悟空闹龙宫回花果山后的服饰。

褶蟒外穿蟒,内扎靠。

蟒,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 ,袍长及足,源于明、清时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 戏曲服装中的“蟒”即是在明、清“蟒衣”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质料通常为大缎,纹样主要是龙及“蟒水”(也称“海水江崖”或“江崖海水纹”)。 在封建社会 ,龙是尊贵的象征,符合帝王将相的高贵身份。龙的具体形状,有团龙、行龙、大龙三种,有的端庄严谨,有的昂扬矫健,有的气势宏大。不同的龙形,在服装上各具特定的象征意义,分别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蟒水”的其体形状,有弯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五种。蟒水的规范性也很强,使用何种蟒水,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靠则为武将装扮。

褶蟒中的靠通常硬靠。

上图即为在昆剧《伐子都》中扎硬靠的六小龄童老师。至于什么是硬靠,参考下图即可。

但是为了影视剧的表演,换作了更加有生活化特征的“改良靠”,孙悟空特有的改良靠为猴王甲。

改良靠由南派“麒麟童”周信芳周信芳所创,后也被沿用至今。参考改良靠资料。

身着戏曲舞台上猴王甲的六小龄童。

82《西游记》剧中的猴王甲。

戏曲舞台上的孙悟空这一角色在穿蟒时较为特殊,他戴草王盔,插雉翎,戴狐尾。

像六龄童李万春这样的猴戏大家,狐尾都是用真正的狐狸制成的。

上图为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中身着蟒戴翎子的六小龄童。六小龄童的翎子比普通规格的翎子稍长一些,故在春晚演出中为防止穿帮,年近六旬的章老师伏在台下,网称“敬业伏”。

褶蟒外穿蟒表示角色高贵的身份,靠则表示武将的性质,整体搭配显得该人物文韬武略,文武双全。符合剧中孙悟空机智勇敢,法力高强的英雄形象。

6、弼马温官服

弼马温官衣来源于戏曲舞台上的改良官衣

对于改良官衣,既然提到了“改良”二字,那么就一定有“改良前的官衣”,这里先讲“官衣”。

官衣参考

顾名思义,是戏曲中文官的官服,形制与之前所介绍过的“蟒”类似,素色断料,即大体上只有唯一的一种颜色,仅绣有“补子”,即服装中方形纹样。并佩戴玉带,即腰间所佩戴的环形演出道具,通常比演员本人腰围宽很多。

改良官衣,即为官衣的改良版本,将官衣加以美化,将官衣的补子改为了平金绣圆形纹样,领口处和腰部以下依据美观可适当修饰。如《赤壁之战》中鲁肃的服装即为改良官衣。

82《西游记》剧中孙悟空上任弼马温后所穿官衣,与改良官衣更接近,体现其上任新官时的状态,并将戏曲舞台上宽大的玉带改成更加贴合六小龄童老师本人体型的腰带,为了影视剧服务,舍弃了戏曲中夸张化的处理,将孙悟空这一角色本身的属性发挥了出来;官服虽宽大,六小龄童却演的十分灵巧可爱,灵动而不显做作,这一段文戏中体现了孙悟空的可爱以及猴王上天做官初上任时不懂仙界的规矩但是十分喜悦的心情。六小龄童的猴戏出神入化,一方面将初上任时孙悟空激动充满热情的心情良好的反映出来;另一方面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孙悟空“猴”的属性,即“存猴相”,体现六小龄童在塑造角色时十分细腻,表演不离人物本身。正是章老师所说“人、神、猴”三者合一的表演将这样的一个难以超越的形象呈现给观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