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富差距、城市繁荣、法律完善,欧洲封土制为何在中世纪末“失传”

 泊木沐 2022-11-30 发布于辽宁

在中世纪的欧洲,土地依旧是获得财富最大的来源处,拥有土地便是拥有掌握经济命脉的能力。故此,欧洲王室贵族以及教廷都对土地异常看重,将其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上。最初的土地分封是通过釆邑制度,由君王赏赐给臣属的。

如此做法都是为了完成国家的封建化与统一。随着后来官职与主教的逐渐釆邑化,完备的封土制最终诞生于西欧。封土制将西欧的百姓完全固化在了土地上,百姓除了沦为农奴不断被土地所有者盘剥基本没有其他出路。

但随着14-15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出现以及一系列的社会法则的变革,农奴们开始拥有选择的能力走向自由,这使得依赖农奴生产的封土制不断衰弱最终被历史流光抛却。

一、14—15世纪封土制自身的局限性越发凸显

1.土地资源不断被消耗

封土制赖以发展的基础便是丰富的土地资源。最初的君主手上是拥有着大量土地资源可以供应封赏的,但随着王室不断发展壮大,需要被进封的公爵数目不断增加,以及进封的范围对象不断扩大例如主教教廷都加入到了封土制的利益链条里。

随着时间推移这势必会导致君主手上可以供分封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继而导致封土制势必难以推进下去,同时也带来君主权利不断被削弱的弊端。这些问题在14世纪也越发变得严重起来。

2.贫富差距使得阶级矛盾丛生

封土制使得各地最主要的土地生产资源落到少部分贵族勋爵手上,这些人成为有权势财富的大地主,金字塔尖那部分。而土地资源的生产运作却是需要大量的农耕劳动力才可以发挥功能的。

故此,一大批百姓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为这些大地主打工沦为没有自由的农奴,在失去自由同时也得不到丰富的回报维持生计。农奴成为最艰辛的底层民众朝不保夕贫困交加,而大地主们却过着轻松优渥的生活奢靡无度。

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使得两个阶层之间矛盾丛生。而农奴的愈发不满和反抗也使得封土制摇摇欲坠,毕竟作为最主要生产劳动者,农奴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势必导致产能降低。

尤其到了14世纪,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崛起,这些农奴自然会摒弃从前无从选择又恶劣的生活环境投入新时代发展中,谋求生存的希望。

二、社会制度的变革使得农奴制不断被瓦解

1.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自由人

最初西欧各国的封建统治,便是君王利用封土制获得属臣的拥戴而完成的。通过掌握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以及分配权利,用制度将民众固化在体制里使得沦为农奴的人们不得不继续耕作的生活。然而封土制带来的落后生产力在14-15世纪崛起的商品经济制度面前不堪一击。

选择更加优良的社会生产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当商品经济不断成为发展主导方,它的特质势必也会影响社会格局。商品经济需要大量的自由人,这就使得大量的农奴抛却土地奔向商品经济生产的怀抱。失去大量劳动力势必造成农奴制度的瓦解与封土制的衰落。

2.城市化不断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令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曾经落后的农庄生活模式逐渐被人们放弃。一边是埋首土地里辛劳工作亦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另一边是选择离开土地来到朝气蓬勃的城市里生存。

虽然,离开了熟悉的土地但只要自身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成为木工、铁匠、商人等就能在繁华城市里获得一席之地,为自身以及家族后代谋得一个更加光明的前程。

能够摆脱农庄生活的苦闷,有机会享受城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良好的医疗与教育,这样的生活无疑让人们选择离开土地来到城市换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如同当今社会,多少农村子弟来到繁华大都市谋求生存。这势必造成土地荒芜以及农奴人数的流失。

3.罗马法颁布

由于西欧当时的法律准则与商品经济发展不适应,为了寻得商品经济的良好发展,曾经由罗马制定的关于物权、婚姻以及其他涉及人权平等的罗马法在14世纪得到复兴。

在完备法律的支持下,极大削弱了贵族主教的特权,使得商品经济能够遵循市场规律自由发展。同时曾经被压迫的民众也拥有了保护自身的武器,以及自身自由意识的觉醒。

罗马法的推行使得商品经济发展越来越强大需要越来越多的自由人加入,民众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也逐渐觉醒,从客观与主观的两个方面都令农奴制被抛弃在时代洪流中。同时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土制势必走向没落。

三、为何封土制最终被社会民众抛弃

1.封土制下的经济效益低

越来越僵化的封土制带给社会的是落后跟不上发展的生产力。君主手上的土地资源为了用来维持统治越分越少,这就代表君主手上的财富与权利也逐渐衰落。而获得大量土地的少部分贵族主教也是尸位素餐不知进取,只满足于对农奴的无情的压榨。

这样消极被动的生产模式势必不能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益。同时与商品经济相比较,同样的土地资源商品经济运行模式下可以产生更大的财富。毕竟封土制下赚取的都是物资互换的利润,而商品经济会有各类贸易差价的利润,市场更广阔运作更积极。

自由发挥的商品经济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欲与拼搏动力,拥有远超封土制的生产积极性。无疑封土制的经济效益与之相比起来要低,整个国家在此制度下从君主到底层民众都面临着财富缩水贫困的局面。在这种局势下,封土制衰落是符合了历史发展规律的。

2.封土制令社会动荡不安

在封土制下,大量的农奴失去自由同时连生存保障也得不到满足。毕竟不知辛劳的贵族主教们通过土地不劳而获整日只知道挥霍享乐,在这样巨大的贫富差距的影响下,势必造成阶层之间的矛盾。

农奴们不停劳作,土地主们就拥有更大财富从而在挥霍中抬高生活成本,继而令农奴更加困苦。这就像一个悲剧的牢笼与循环,这些农奴只能越努力越辛酸。

而在国家法制下,他们没有其他选项。时间一长便造成怨愤丛生,社会矛盾积压的现象。如果继续运行封土制不仅得不到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利润,更会令社会动荡不安引发更大的问题与矛盾。

而新生的商品经济却不同,它处于初建状态,各个行业层面都还没有形成固化和垄断,人们可以自由闯荡获取机会。在这时商品经济制度是可以缓和阶层矛盾给予人们生活希望的存在。是以封土制在君主与资产阶级的干预革新中及底层农奴的期盼中注定没落。

3.社会民众整体意识的觉醒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的巨大利润与财富,城市化的便利与自由,以及罗马法对物权人权的保护认可,使得底层的百姓也开始觉醒自由的意识。

他们看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里,自身可以拥有除了沦为农奴的其他美好选择。随着选择带来的人身自由与财富积累,使得他们世代对封土制之下的贵族阶层开始怀疑和唾弃。

在自身生活得到保障满足后,他们不再将这些习惯盘剥的地主当做衣食父母而是意识到自身被他们压榨走了多少财富与尊严。

在罗马法的光辉照耀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奴隶贵族都是肮脏落后的意识与字眼。在这样社会风气的熏陶下,没有人会再甘愿成为他人的奴隶。他们更希望获得尊严与自由。而上层贵族王室也意识到曾经统治的残酷,意图走向文明社会摒弃从前的旧习。以此来宣誓自己的高贵与民主。

四、总结

来自釆邑的封土制令君主拥有了完成封建化统一国家的力量。然而世间万物局势也在无时无刻不进行着转变。曾经经世治国的良方,在逐渐改变的环境里渐渐变成荼毒百姓以及社会的毒药。

它使得上层贵族耽于享乐不思进取,底层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中无法解脱,贫富差距不断变大,阶层之间矛盾丛生,整个国家社会的生产陷入一摊死水毫无活力,局势环境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

一切的新生都源自曾经的旧事物,商品经济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成为了新的良药。为社会生产注入活力,令所有民众获得生活的希望,更使得君主的权利重新回到手上。最终它成为治愈封土制带来的社会顽疾的解药,成为了封土制的掘墓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