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个沟通障碍告诉你: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天地人和w 2022-11-30 发布于福建
 好的沟通从“心”开始。父母们,请放下身段,与孩子平视,侧耳倾听,这才是亲子沟通的最佳姿势。
——萨姐


作者:木青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我不想和你说话!”

凭空消失9天后,16岁的男孩李正宇终于被找到。

妈妈喜极而泣,想要上前抱抱,儿子却一把推开,说出这句伤人的话。

孩子的第一反应令人意外,也令人深思: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一声不吭就离家出走?

到底有什么说不出口的话,不能跟父母沟通?

曾有机构针对中小学生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其中有道题问:回到家后,第一时间你会做什么?

43.17%的孩子选择直接找手机聊天,39.21%的孩子选择回到自己房间。

调查最终结果表显示:60%的学生与父母存在交流障碍。

同在屋檐下,父母却似空气,孩子不愿意说,不想说,不屑说……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可孩子心里也有委屈。

了解这6个沟通障碍,你也许就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01

“马上停止玩游戏!”

很多父母常常感慨:孩子小的时候多听话,那么天真,那么烂漫。

仔细想想,父母何尝不是一样温柔可亲?哪怕孩子有时候淘气一点,父母都是一笑而过。

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的包容与耐心却在不断下降,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最后直接变成了各种不容置疑的命令:

“马上停止玩游戏!”

“现在就回家!”

“不许哭,把眼泪憋回去!” 

“写完作业才能出去!”

…… 

当父母发现“命令式”的教育如此奏效,也便屡试不爽。

然而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顺从,却没有发觉带给孩子的隐伤。

不是孩子长大了不听话,而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父母断然喝止的交流方式,硬生生掐断孩子当下的情感和需求,为了不引麻烦上身,只好表面遵从父母的需求。

好比一个正沉浸在挖沙快乐中的孩子,在父母的命令下,他不得不屈服中断自己的快乐,这怎能不让他本能产生不满的情绪?

不可以、不准、不许,不行……

在父母命令中成长的孩子,要么习惯反抗,要么习惯软弱,反感和愤怒的情绪,也便悄悄埋下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

 02

“再不听话,看我怎么收拾你!”

习惯讲狠话,是很多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做法,目的只为吓唬孩子,起到震慑作用。

为达到效果,有些父母甚至不惜花钱雇人录“恐吓”视频,确保孩子“乖乖”听话:

“再不听话,坏叔叔就来抓人了!”

“再不好好吃饭,就把你的耳朵吃掉!”

…… 

抖音“坏叔叔”因此走红,狰狞的面目,可怕的声音,据说孩子见一个怕一个,由此成为家长搞定孩子的“教育神器”。

 “爱的恐吓”往往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有效,他们或因害怕而顺从,但与此同时也无不考验着父母的坚定性。

一旦他们产生想要挑战父母的欲望,“我要试试看,是不是真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吗?”

此时,父母面临挑战的是自己的权威。

若结果让孩子感觉不过如此,那么在侥幸心理的促使下,孩子就学会投机,甚至是欺骗。

威胁与恐吓只能换来表面的平静,看不见的地方却孕育着惊涛骇浪,为人父母切不要亲手将亲子关系推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03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比你努力多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当我开口,儿子就显得很不耐烦,话未说出口,双手就捂到了耳朵上。

在一次愤怒的争执后,我与儿子开诚布公交流,知道了其中缘由。

儿子说:

“妈妈,我有时候抱怨作业多,不想学,可并不是真的就不做作业。可你每次都是一堆道理,好烦!” 

我一回想,果真如此。

每每发现儿子有厌学苗头,我总是不遗余力告诉他:

长大了,他就会明白,读书是最幸福的事;

不好好读书,就找不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过不上好生活;

我还常拿自己的经历与他分享,只为让他懂得珍惜美好的当下…… 

生活中,和我一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我们总以为给孩子忠告说教,孩子就能深明大义,积极向上。

但实际上,“说教”信息中,孩子承受的是外界施加的权威、职责和义务,它传递给孩子的不是激励,而是“愧疚”。

孩子要么因“内疚”而退缩,要么进行自我辩护,于是沟通演变成一场争论。

成人都无法保证自己24小时乐观向上,更何况孩子呢?

为人父母应该正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倾听、疏导,孩子的情绪宣泄了,心结打开了,这件事也就过了。

 04

“先完成XX,再做XX!”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生活中,不乏有很多父母秉持过来人的经验,事事帮着孩子指导安排,成为常态。

孩子放学后,先写语文作业,还是该先写数学作业?

孩子交朋友,应该跟谁走得近一些,离谁远一些?

……

小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大到孩子的工作婚姻和生活,父母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把孩子遇到的难题解决得滴水不漏。

父母凡事提供解决方案的沟通方式,看似是父母在奋力托举孩子,却其实,传递给孩子的是“否定”信息:父母根本不认可孩子的判断力,也不相信孩子具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独自思考能力,不知不觉,孩子也产生了依赖心理。

一旦孩子长大,当他们不愿再求助父母的时候,也许一件旁人看起来很小的事,都有可能压垮孩子,让他们产生极端行为,酿成不堪后果。

可以帮助,却不能包办,给孩子试错机会,他们才会在跌跌撞撞中真正成长。

05

“你就是不优秀!”

热播剧《人世间》里有一个父子吵架的镜头,揭开无数亲子家庭教育之痛。

雷佳音饰演的周秉琨终于向父亲宣泄出埋藏心中多年的怨愤:

“从小到大就你哥你姐学习好,你呢,都是班里最后一个,倒数的!” 

气急败坏的周父指着儿子的鼻子呵斥:

“你说这是不是事实!” 

接下去,儿子的一句反驳,让我们看到身为子女的心痛:

“事实就该说吗?!”

剧中的周秉琨和父亲曾经有一段时间不交流也不打招呼,父子之间的心门完全互相关上了。

习惯性批判孩子、否定孩子、给孩子贴上这样那样不满意的标签,这似乎是从古至今家长最得心应手的教育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深,期望就有多高,若孩子达不到,父母便习惯性用“事实”来贬斥激励孩子。

“你就是不够优秀!”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就是不聪明!”

“你就是不如别人!”

……

也许父母说的是大实话,可这些信息传递给孩子后,会让他们进行负面的自我评价:我无能、我愚蠢、我笨……

孩子的自我价值认同感最初来自父母的评价,那些父母“言不由衷”的心声,最后都会促成为孩子的“自我认识”。

在否定中,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也在心理上逐渐远离父母。

06

“你一直都是很听话的!”

与“打击式”教育截然相反的是“赞赏式”教育。

从小被表扬长大的孩子,是一种什么体验?

博主Apple自述童年成长史,其经历令人心疼。

作为一个从小被父母人前人后表扬(炫耀)长大的孩子,Apple说,父母的赞赏话给了她无比大的压力。

曾经,她有一段时间,每每看到父母在人前夸她,她都很生气,摆脸色,摔书包。

那时候,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而父母依然赞许她很谦虚:“丫头还不让说。”

渐渐地,Apple在表扬声中失去了自己,忘了自己要什么,而是努力想要成为父母看到的模样。

她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即便名列前茅,回到家依然要装作对成绩不满意,只为让妈妈觉得她有上进心,让妈妈相信她下一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多年以后,她才明白:当年的生气是因为害怕,她怕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好,怕自己不会永远那么好。

这种状态影响到成年,她常常忐忑不安,处在自我怀疑中。

诚然,孩子成长中需要接收到来自父母的肯定评价,适当的“表扬”能够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又积极。

但若“表扬”成为一种教育强化手段,让孩子觉得父母在施恩图报,“软控制”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一旦现实与父母的称赞不符,孩子就会产生焦虑,状态越变越糟糕。

 07

研究显示,亲子沟通中,孩子对父母传递信息的解读,55%取决于父母的表情,38%取决于父母的声调,只有7%取决于说话内容。

想起苏格拉底的名言:

“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好的沟通从“心”开始。

亲子之间尤其是如此。

父母放下身段,与孩子平视,侧耳倾听,这才是亲子沟通的最佳姿势。

当孩子接受了父母,他们才愿意吐露心声,那些亲子问题,也便在交流中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