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法丨“一线串珠”教游记

 宝妞 2022-11-30 发布于河南

编辑说

      “一线串珠”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找到一条能够统领全文的线索。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向往老师认为,游记类文本比较适合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他以“明确'所至’—细读'所见’—理解'所感’”为主线,设计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一课的教学,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请看——


何谓“一线串珠”教学法?一方面,在教材处理上,提出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如钱梦龙老师所说,“找到一条可以把许多知识散珠串联起来的线,使教学过程'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整体认识,避免串讲肢解课文的弊端”。这里所说的“线索”,就是教师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学生就此有的放矢地阅读。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追求一种“执一而驭万”的教学效果。“执一”是指教师要紧紧抓住阅读线索,进行整体阅读训练;“驭万”就是围绕中心问题,安排生动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一线串珠”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找到一条能够统领全文的线索。笔者认为,游记类文本比较适合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图片

△八年级上册《壶口瀑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壶口瀑布》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编选的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情思”。单元导语中明确“学习这类文章,需要弄清楚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句子”。《壶口瀑布》被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充分说明其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笔者看来,该单元另外三篇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都可以运用学习《壶口瀑布》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学《壶口瀑布》时,教师有必要使用切合游记文体特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梳理游记的核心要素。

图片

此外,八年级学生对游记类文体接触得还不多,虽然学生之前学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但文体知识并不是该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还没有养成成熟的文体意识,也不能很好地掌握阅读游记的方法。这也是笔者设计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我国南方的中学生来说,黄河更多地在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出现,他们对这条母亲河的了解并不多。因此刚上课时,笔者以壶口瀑布的介绍视频导入,建立学生与黄河之间的联系,缩短审美距离;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刚学过的《小石潭记》一文,引导他们梳理出游记三要素:所至(去哪里)、所见(风物)、所感(感想)。这三个要素形成了教学本文的主要线索,笔者以此为纲,一线串珠,推动课堂教学。

第一,跳读课文,明确“所至”。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画出体现作者游踪的语句,进一步梳理文本脉络。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对游踪的表述不太明晰,让学生自主梳理存在一定困难。这时,教师要出示动词、数量词、副词等关键词,让学生根据提示梳理游踪,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细读“所见”,品味语言。梳理出作者游踪后,学生开始精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水、写作者心情的关键词句,体会不同时节壶口瀑布的景观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笔者以第二自然段为例给学生做示范,找出“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欲聋”等词语,引导学生感悟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浩大、汹涌澎湃、震人心魄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圈出“急慌慌、匆匆、心止不住跳”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面对如此浩大的水势感到紧张害怕的心理。学生掌握了通过关键词理解文本的方法,并尝试精读后面的文段,以读促悟、以思导读,整体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和作者的心理状态。

图片

第三,理解“所感”,把握内涵。本课的思考探究部分第三题为“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关键词句,说说你的理解”。笔者据此设计理解“所感”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圈画关键词、体会壶口瀑布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文字背后的感情。笔者提问:作者仅仅只是在写壶口瀑布吗?学生根据本文最后一段,理解作者由写黄河的特点到写人的品格这一思想的升华。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上一层楼,笔者进一步提问:我们为什么将黄河称为母亲河?接着播放《黄河大合唱》视频,并出示诗歌《黄河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认识到:作者不仅是在写黄河,更是在写人,写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结合革命战争的历史和当前的抗疫之“战”等素材,对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巧取角度,一线串珠。教学《壶口瀑布》时,笔者从“把握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这一角度出发,以“明确'所至’—细读'所见’—理解'所感’”为教学主线,串起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见闻、作者面对不同景象的感受、壶口瀑布的精神内涵等“散珠”,从而推进课堂教学。从教学效果看,“一线串珠”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文串讲的固化模式,串联整合不同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逻辑,掌握游记散文的阅读要素,并将所学方法迁移运用到同类文本的阅读中,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突出重点,涵养情感。游记散文三要素中,“所至”是基础,“所见”是重点,“所感”是灵魂,此类文体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壶口瀑布》一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期的不同景观特点,但是如何把壶口瀑布与黄河精神、人格精神乃至民族精神联系起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此,笔者设计了有层次的问题,引入《黄河大合唱》演唱视频,从听觉和视觉上引导学生感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进而更好地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革命战争历史素材和疫情防控现实素材的引入,则能够更好地触动学生心灵,让他们进一步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图片

搭建支架拓展延伸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提供一些方法、线索或提示。游记散文是学生在八年级下学期才正式接触的一类文体,此时他们的文体意识还没有建立,因此需要教师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辅助学习。以本课教学为例,在“明确'所至’”部分,笔者引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课文《小石潭记》,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完善游记阅读的知识结构;“细读'所见’”部分,笔者进行阅读示范,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理解文本的方法;“理解'所感’”部分,笔者借助歌曲《黄河大合唱》以及诗歌《黄河颂》,引导学生把握黄河精神。这些学习支架有利于学生掌握游记类文本学习方法,实现能力迁移。

当然,游记散文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文章并没有完全按照“所至—所见—所感”这一线索展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加复杂,给游记教学带来一定挑战。教师要从文本出发,寻找恰当的方法开展教学。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10月12日文章《“一线串珠”教游记——以〈壶口瀑布〉为例》;作者: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向往
(文字编辑:过超;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苟莹莹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