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40)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昊晟堂 2022-11-30 发布于山东
衡阳王东海 小白郎中 2022-04-10 20:34
 
王东海

【原文】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妇人;在下未多,经候不调,令阴掣痛,小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冲,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巅,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注释】妇人之病,因气血虚弱而不流行,或因积冷,由经产后血室空虚为风寒所袭,或忧愁思虑,以致气滞血凝。初病不觉其苦,因循致有历年,血寒则凝结,络脉坚结,久则化热,如上心肺之气素虚者,则呕吐涎沫而为肺痿、肺痈,则形体消瘦,不如未病前时之身分。
如中焦脾胃气血素虚者,脾阳虚则化寒湿而绕脐寒疝。脾因寒湿为病,则不胜之土而反侮所胜之木而两胁疼痛;若人之胃素燥热,脾阴自虚而有蕴热,久之而伤血液,则肌肤不泽而皱若鱼鳞,但在上述之证,男子有之,非全指妇人言也。
在上述之因,或成崩漏带下;或阴中作痛、小腹恶寒;或牵引腰脊膝胫等而疼痛。在中、下二焦之证,多有关系于肝脏而眩冒,或由忧思悲伤而触发,此皆属崩带之证,实非鬼神为崇,日久则消瘦而阴血虚则羸瘦而阳气亦虚而恶寒。妇人三十六病,变化无常,当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或针或药而治之。

附:妇人三十六病
十二瘕者:谓所下之物一如青泥;二如青血;三如紫汁;四如赤皮;五如脓痂;六如豆汁;七如葵羮;八如凝血;九如青血似水;十如米汁;十一如月浣;十二如经度不应期也。
九痛者:一、阴中痛伤;二、阴中淋痛;三、小便即痛;四、寒冷痛;五、月水来腹痛;六、气满注痛;七、汗岀阴如啮痛;八、胁下痛;九、腰痛。
七害者:一害食;二害气;三害冷;四害劳;五害房;六害娠;七害睡。
五伤者:一、窍孔痛;二、寒热痛;三、小肠急痛;四、脏不仁;五、子门不正。  
三痼者:一、月水闭塞不通;二、绝产乳;三、羸瘦不生肌肉。

【原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注释】咽中为上液之道,亦下饮食之道。若其人素食肥甘,致生浊涎,而更思虑不决,则气滞与浊涎凝结,粘涎留于咽中,若脔肉在于其间,咯之不岀,咽之不下,所谓梅核气也。

【原文】半夏厚朴汤
半夏三两、厚朴二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解】半夏味辛性温燥体滑,辛散温行,燥能去湿,滑可去著,能燥湿散饮邪,降胃气;厚朴辛苦性温,辛苦能开通湿壅气滞;茯苓淡渗利水,合朴夏辛苦淡剂,能行滞气、散饮邪、宽中和胃降逆;紫苏芳香化浊,为血中气药,质轻而达上而为梅核之专方也。

【原文】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注释】脏燥者,由血液虚少不能濡润内脏则燥而化热。热者,火之气,心为君火而脏神。心主血,心血少则热自起,热则扰其神明不安,但由血虚而化燥热,不可治以苦寒,当以甘润以养其血液,则浮热自解。故以生甘草之甘以滋血虚之热;小麦为心之谷,味甘性凉以养心体而守其神;大枣之补脾以补心脾之气液而神自安。

【原文】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补脾气。

【原文】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其痞,泻心汤主之。
【注释】《内经》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寒为阴邪,性善凝滞,气滞则聚液为涎吐涎沫,上焦寒也,寒在上焦,多挟表寒,医反下之,则表邪内陷而成痞,此时治法,亦当先表后里,故先去上寒,以止吐涎沫,以小青龙汤吐沫止,以泻心汤随证择用。

【原文】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白芍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桂枝三两、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微利去麻黄加茯苓三两,若渴去半夏加括蒌根三两,若噎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方解】风寒客表,内袭于肺,则肺之降令不行,则气聚而水停心下,寒邪外束,寒主收引,则表气致密而无汗;风为阳而化热,无汗则风热为寒所郁而烦躁,此内饮外寒、郁而化热之证,外寒非辛温达表而不解;内饮非辛温温里而不行;郁热非辛凉莫清,酌其至当而后可,故以麻黄辛温以开肺达表,桂枝宣心胸之阳,同麻黄以解外,然水为阴邪,上干阳位,因人之胸中阳气素虚,故以色黑、味辛、性温之细辛直入水气所结之处,领干姜之辛热、半夏之辛温而滑以行之,在诸药之辛温大散而耗液,而以白芍之苦以滋液坚阴而镇之;五味以收敛肺气。

【原文】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原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小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小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注释】原按:所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
妇人年过五十,阳明脉衰,冲、任脉虚,天癸已绝,反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者,血液伤也。
血为阴,阴血虚则阳热自甚。暮为天之阴时,阴时而阳热胜,不类而相反,故发热也;小腹里急者,血虚而挟宿瘀也;腹满者,血瘀而气不行也;手掌心热者,手背为阳,手掌为阴,亦阴血虚而阳热甚也;唇口干燥者,下血多则冲任损,冲任之血不上荣也,此下血不止,因瘀血未去则凝聚新血而乱下也。何以知此证之有瘀血未去?以唇口干燥,由于瘀血阻络则聚集新血而下也。

【原文】温经汤方
桂枝、丹皮、阿胶、生姜各二两,麦冬一升,吴茱萸三两,当归、芎䓖、芍药、人参、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此方即桂枝汤合麦门冬汤因证加减而成。
桂枝汤在伤寒门治表虚自汗之方,在杂病为调阴阳行血脉之方;麦门冬汤在肺痿门治胃燥而气液虚竭之方也。

盖宿瘀因寒而凝滞、阻塞胞中络脉,则新血不能循经而行,聚集而妄下,下久则血液虚而燥热自起,则胃正当其冲,故见诸多燥热之证,此下血之宜温经汤也。又有胞中血虚而寒者,经水过期而不来,小腹冷痛于经后,此经不自下亦宜温经也。

在血本阴物,运之者,藉阳气而行。在人身之中,肝藏血,冲脉为血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在肝之所藏,与血海之血必得水谷之精气而充养,此桂枝汤合麦门冬汤之必须也。故以吴茱萸辛苦大热以开通寒湿之凝滞,合桂枝汤加归芎则宿瘀可行,瘀血行去则新血归经。麦门冬汤去粳米、大枣之滞以滋胃中之气液,以制吴茱萸之热上僭而专于温胞;丹皮以清血热,则暮热可解而佐吴茱萸以去瘀;阿胶以补血之虚,育阴而泻热,则唇口之干燥可除,此组方之周密如此。(金匮要略全书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