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行31天日记(第11天9月19日)
可可托海情 功勋矿井梦
晴 多云 有二级左右偏西风 气温较高 约有18--22℃ 昨天到达这个美丽的边塞城市,已经天幕低垂,夜幕降临了,好在这里与北京时间有两个小时的时差,不然的话都应该是入夜时分。虽说已经是夜晚近20点左右,但是天色依然没有完全黑下来,就像内陆日落后,黄昏欲临的那样,暖暖的余晖,铺洒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街上夜市的老板们,也开始在为他们的生意准备着,迎接入夜后纷至沓来的顾客,等待着那笙歌飞扬,酒绿灯红时刻地到来。 昨晚的住宿登记也很顺利,一是我们事先预定了房间,二就是大家都知道了这些几乎不变的流程,所以登记和入住,以及各项检查很快就完成了。 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就步行来到与旅店一墙之隔的夜市,一是体验一下这里的集市氛围,二就是顺便把晚饭解决了。 夜市座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广场上,各种摊贩用帐篷隔成了一条条的甬道,供顾客行走。甬道上空挂满了五彩的灯饰,在入夜地喧哗中,装饰着夜空的繁华。本来我们想在这里把晚餐解决了,但逛了一圈这个夜市,餐厅里绝大多数与牛羊肉有关,本林想再到不远的街上看看,能不能找到满意的“佳肴”,我和坤哥则回到了旅店,吃点泡面,算是这天晚上的这饭了。
富蕴县位于新疆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中段南麓,准葛尔盆地北缘,面积3.37万㎞²。东临青河县,西连福海县,南延准葛尔盆地与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邻,北与外蒙古国接壤,其边境线长约205㎞。富蕴县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413㎞,东西约180㎞,距离首府乌鲁木齐市有408㎞,户籍人口9.6万余人。  汉代这里被称其为匈奴之地 ,隋唐后又属西突厥,在大元帝国期间成为封地,赐予大臣。后于明代成为瓦刺人放牧的地方。1941年改“可可托海”县为“富蕴”县。(可可托海语系突厥语“蓝色河湾”之意,也有说系哈萨克语为“绿色的丛林”之意) 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地势自东向西逐渐倾斜,由北向南有着明显地阶梯状下降。地理特证可分为:山区、丘陵、盆地、戈壁、河谷和沙漠,这六种地质特性各不相同的地质地貌。基本的地质组成是由:阿尔泰山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冲积平原,以及准葛尔盆地东北部组成。最高海拔为“都新乌拉峰”3863公尺,最低海拔处,三泉洼地317公尺。富蕴县城内海拔为800公尺。   丘 陵 戈 壁 平 原 这里四季分明,属大陆性寒温带干燥气候,日照充裕,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干燥炎热,春秋季节短暂,全年地区平均气温3.0℃。极端气候曾有过最高42.2℃,最低51.5℃的记录。季节间温差较大。富蕴县境内有近2/3的地区,无明显的夏季,只有冷暖之别。  可 可 苏 里 花 海 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是富蕴县境内两条最主要的水系,年径流量达到43.5亿立方米,滋润和灌溉着沿河流域,形成了草茂水丰的天然牧场。(以上资料摘录于百度,有删减)  额 尔 齐 斯 河---北 疆 的 母 亲 河 由于这里独特的地质结构、与水力资源,也为这块土地创生了,吸纳四方游客的无限风光。南以卡拉表里山自然保护区沿线的珍稀鸟兽、硅化木、班润五彩城、旷野滴水泉为代表;北以阿尔泰山牧场,融冰封雪岭、高山湖泊、原始森林,以及温泉岩画石刻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地,形成了富蕴县境内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地。 这次由于时间和路线的关系,我们只去了,从富蕴县到可可托海沿途的“可可苏里”湿地公园、“三号功勋”矿井和“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三个景区。  可 可 苏 里 湿 地 公 园  功 勋 矿 区 掠 影  可 可 托 海 国 家 地 质 公 园 今天早上九点过点,我们离开旅店,在县城内找到一个有着明显“中石油”标识,而且有“95号”汽油的加油站,排在长长加油车队的后面,等候排队进入加油区加油,在这里感觉加的油让人放心些,以避免再遇到在江布拉克的尴尬。由于在这里排队加油的车太多,直到上午近10点油才加完。不管排了多久,在这里加满了油,特别是加满了符合标准的油,大家都放心了,于是驱车出发,向可可托海方向驶去。 在导航地指引下,车沿着S229省道,向最近歌手王琪唱响全国的那个“可可托海”出发。导航告知我们从这里,到达“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还有45公里的路程。 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天空,朵朵白云漂浮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一朵朵像洁白的棉朵,点缀着这边疆无边的天际。   出县城不远,起伏的山峦就在道路得两旁出现,山上看起来几乎没有什么植被,灰褐色的岩层、灰土色的山岭,组成这戈壁大漠的特有景致。唯有道路旁的绿树、鲜花给这片土地带来不尽的生机和希望。  没多久车就行驶在了一条无数据道路上(导航这样告诉我们),道路两边的山峰,似乎是由碎石堆砌成样子,没有植被,没有绿色覆盖,只有一派荒芜聊漠的景象迎面扑来。山上的岩石风化也很严重,碎石散落在路旁的深沟里,只有零星的灌木依然在沟底顽强地生长着。可能现在是旱季,沟里几乎看不到有水流过的痕迹,而有时又能隐约可见,丝丝溪流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银色光带,才让人知道沟里有水。   车一直在爬坡,艰难的在盘山道上爬行。公路上的车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各地牌照的车辆,像下班回家的似的一辆接着一辆,有序的在这山坳中前行。 约10:30分左右,似乎到了山顶,视线也开阔了不少,山峰也没有先前那样陡峭,零星的蒙古包也在道路两旁时有所见。   接近中午11点左右,我们到达第一个景点“可可苏里”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主要由一片开阔的湖面组成,湖周围芦苇相绕,群山环抱,湖中心有一个呈东西走向,南北较窄,东西较长的小岛。站在湖边,远远望去岛上植被茂密,岛的周围也有不少水禽游弋其间,这里不仅草丰花盛,那是一个水鸟栖息繁殖的地方。   景区进门处栽满了格桑花,从门口一直铺到湖边,鲜艳的花朵像欢愉的笑脸,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来客,就像哈萨克人的热情拥抱一样,热烈豪放,奔放潇洒。   这里门票也不贵,只有28元,与全国有些旅游点的门票比较起来,不过是象征收取一点管理费吧?大门外的停车场,停着不少私家车,还有旅游大巴车,虽说这个公园不大,但还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驻足,走进这花海似锦,绿水环抱的乐园。 由于还要赶往“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它离这里还有一段路程,所以在这也没有停留多久,再加之景区不大,可观赏的景点也有限,于是拍了几张照片我们就离开了这里,向下一个景点出发。   出了这个景区大门,继续沿着S229省道向北行驶。很快就到了一个需要对所有车辆(包括小轿车)称重计费的检查站,这种称重计费在内陆,只是针对载重车辆而言,对于小轿车的这种收费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当然了,入乡随俗,我们依然按照这里的规定“称重”付费通行。 过了这个称重收费站后,沿着景区旁的大道,一直向北偏东方向行驶。不远处的山峦,依然岩石裸露、怪石嶙峋,这便是横亘在准葛尔盆地北方,连绵数千公里的阿尔泰山脉了。   就在前行没多远时,坤哥边开着车,边对我们说:“看有转场的羊群”。果然在车窗的左边,看到一条烟尘翻滚的长龙,在那片山脚下缓缓地前行。 这只长长的队伍前方,是一辆骑着摩托车的带路人,最后面是一位骑着骏马的牧民,在后面压阵,中间就是长长的转场羊群。在队伍的后面,还跟着一只可爱的小狗,它还不时地跑前跑后,帮助牧民吆喝着离队的羊只。前边骑摩托的人也会不时地停下来,等到后边压阵的牧民到来后,窃窃私语一番,然后整个队伍再浩浩荡荡地继续前行。   转场的队伍,扬起阵阵烟尘,远远望去就似一只千军万马的队伍,在猎猎长风中,沿着古老的“牧道”,一辈一辈不停地走着。......  离开这里没多远,山谷也觉得越来越开阔,收割完庄稼的地里,牧放着懒散的牛马,在这片无拘无束的草地上游荡。有的低着头在地里寻觅着,好像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草料,也有的三两成群在菜地上嬉戏,更有的懒懒地躺在地上打着滚,这里是它们的天堂。   中午12:30分左右,我们到达“可可托海”镇。 从路旁已经废弃的建筑和房屋,可以知道这里原是一个厂区,既有厂房车间杂乱的遗留着,也有直到现在依然有人居住的民房,不知这里原来是什么企业,现在竟会如此破败荒芜,让人感慨良多。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决定在此把午饭解决了。镇子不大,也显得不热闹,街道上人也不多,只是眼前的楼房颜色显得格外的鲜艳,就像是新喷涂过似的一样。街道既肃静又安详,没有人声喇叭嘈杂的烦恼,也少了来去匆匆人流的身影,大都市的浮躁与不安,在这个塞北边疆的中午小镇上,让人有了一种由心底生出地莫名其妙的瞎想,......   坤哥与本林在镇旁,路边的一家酷似内陆“农家乐”的小院里,点了一点牛羊肉作为午餐。而我不吃羊肉,也就步行往镇子里去寻找能够接受的中午饭了。  进镇时,对它已经有了一点认识。现在走在街道上,更能感到这个小镇给人的那种恬静和安宁。路旁的一块标识牌,让我知道这里是一个叫“都孜拜”的行政村,哈萨克语这里是“蔬菜大队”的意思。在这块标牌上还看到,他们的村办公场所,离这里还有四公里的路程。看来这里只是“可可托海”镇的城外,热闹的地方应该是在镇里。 这段路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一个人,道路的左边是一栋栋新盖不久的三层楼房,一样的模样、一样的规格、一样的靓丽可人。只有眼前遗留的残破车间,会告诉你这里曾经的辉煌。   沿街道路的右边大都是平房,有几家是小饭店。大都门面被厚厚的布帘遮挡着,许是由于深秋季节的到来,天气会逐渐转冷的缘故吧?只有醒目的招牌,在中午火红的太阳光中招揽着过往的客人。我选择了一家有伴面的铺面走了进去。 在吃饭的时候,与老板聊起才知道,这里果真曾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原来的企业是作为国防配套的矿山,最多时有近10万人的规模,前些年由于企业下马,又由于原来的职工大都是内陆人和转业军人,他们,甚至他们的子女都基本回老家了。说完之后,他那声长长地哀叹,不知是在为眼前的凋敝而叹息?还是在为往日的辉煌而留恋?我不知道...... 我吃完饭,回到坤哥和本林吃饭的地方,然后开车来到了离镇子只有几公里的矿区。 现在这个矿区已经作为“红色教育基地”,被当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当我们走进矿区时,首先参观了由一个空压机房和车间厂房改成的展厅,里面用详实的图片和物品,展出了这座矿区,如何为我国稀有金属地开采,科学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无私奉献。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那一件件珍藏的实物,告诉了我们,这座宽区辉煌的昨天。 当解说员把我们带到一个巨大的矿坑前,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是一个废弃了的露天矿坑。  据这里的解说员告诉我们,这就是著名的“功勋矿区”的“三号矿井”,历经50年的开采,由原来高出地面数百公尺的辉长岩山体,变成了现在深陷地下一百多公尺,长宽数百米呈漏斗状的一个深深的坑。四周由环向的道路盘旋而下,宛如古罗马斗兽场环状巨形看台一样,一直绕行到坑底。坑中央是一洼碧蓝如玉的池水,面对着蔚蓝色的天空,仿佛像在为前来的人们诉说着什么,是回忆那时轰轰烈烈的场面,还是沉思眼前这寂寞空旷的四野呢? 随着“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这一歌曲走红,“可可托海”旅游景区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甚至成为了到新疆旅游必去的地方。这个昔日的矿区,也抓住这个契机,将此地作为了“红色旅游”宣传的一块招牌。   偌大的挖掘机齿轮和机械、给矿井送风的大型鼓风机等等,都作为实物展出在露天广场上,或摆在了矿区游览的现场,似乎在向每一位到来的游客,昭示着这里昔日的辉煌。走进他们的陈列馆,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一位位逝去的老人,都会告诉你一段这里艰苦奋斗、艰难岁月的历程。就是领袖那个“大打矿山之仗”的题词,也在醒目的地方展现出来,告诉你那时这里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的场面。 参观完这个“功勋矿区”的“三号矿井”后,我们乘坐观光车到达山上的又一个“功勋矿洞”,“阿依果孜矿洞”时,你也会为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老一辈人们的无私奉献而肃然起敬。  矿 山 的 痕 迹
这个矿井就曾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海试航,提供了8吨稀有金属,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会讲诉出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这里的每一位历经者,都有一段舍家为国、鲜为人知的感人经历,历史要记住他(她)们,我们也应该记住他(她)们。 参观完这里,已经是下午14点过了,我们还要到“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虽说离这里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用不了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但是路上会遇到有到什么情况,大家谁也不知道,而且我们三人都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于是立即出发,前往下一个景点可可托海景区。 原来学会唱这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曲时,想当然的认为 “可可托海”一定是一个美丽的湖泊,周围一定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也会随风而至,所以那首歌里,他才会告诉自己最亲爱的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 然而到了这里才知道,“可可托海”不是海,而是由高山草地、河流、山谷和岩石组成的地质公园,所以它准确的名字是“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 这是一处,以“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北疆的一处风景名胜旅游区,更是以独特的阿尔泰山花岗岩地貌,以及额尔齐斯大峡谷为主要特色的一处地质博物馆。   景区面积约为434.46㎞²,是国家命名的“5A”级景区。景区内的花岗石山峰,多为钟状、穹状、锥状等几何形态呈现,组成号称“一百零八”峰的地质奇观,每到一处,无不给人以“一山一景,一世界”得奇妙感觉,无不让人流连于山和水的画廊之间。   特别是座落在海拔1359公尺额尔齐斯河边的“神钟山”,更是让人称绝。无论你从那个方向看,它就是一个倒扣与地面的“石钟”。侧看山峰平地拔起,孤峰傲立、直插云霄、气势如虹。更巧的是,它相对地面的高度又正好的365米,便寓意成了这一年之中的“365” 天,“终(钟)生平安”的美好愿望。于是在它脚下的那座桥上的护栏上,就挂满了平安锁,以及各式各样美满幸福、如意吉祥的饰件,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广开了一条创收的财路。  依我看来这口钟,倒像是一个“警钟”,倒扣在神州大地上,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当官为民”,“立党为公”,这些自己曾经发至肺腑地誓言。每一位当权者是不是也应该在这里,对着这口“神钟”的面前,默默地检讨一下自己,扪心自问,当初的誓言“我做到了吗”?   脚下的这条溪流,就是发源于阿尔泰山西南坡,流经我国新疆北部,注入哈萨克斯坦的斋桑湖,再经俄罗斯最后流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   流 出 景 区 后 的 额 尔 齐 斯 河 过了这里的索桥向右拐,顺着河边的一条景区公路向东,再行走6公里的样子,就到达边境控制区,不能再往前走了,再走就要越过国境线,到达外蒙古国了。 也可乘景区内的观光车前往这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和坤哥选择了乘车到达尽头处下车,然后步行走一段,再乘坐个景区内的交通车,回到“可可托海”景点停车处。 就在我们下车的地方,一座木桥相连的对岸,在这海拔为1459公尺的地方,看到有一处依石壁而降的瀑布,名为“喀拉卓勒瀑布”。  站在山脚下的木桥上,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会不由自主的把你的视线,带到对岸山腰瀑布处,那声音正是从这里发出的。该瀑布分成上下两级,上级8米,下级12米,叠瀑而下。夏季飞流直下,似银河落九天,水帘漫金山,万壑争流。冬季冰挂悬崖,如银装素裹,冰雕北国,气势恢宏。   天色也渐渐的暗了下来,我们只能赶往前边的停车点乘车。还好没走多远,一辆来接游客的车就停在了我们的面前,接上我们几位还在景区内的游客。 沿途有不少山峰,宛若天然雕塑而成的作品,由于我们已经又坐在了车上,许多的景致都一掠而过,但映入车窗来的景观还是非常的漂亮。深秋的额尔齐斯河两岸,无论是白桦还是冷杉,都披上了一件件金色的外衣,把整个山谷装点成金色的世界。两岸千岩竞秀、危崖绝壁重生,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溪水迸流,碧水萦廻,山环水抱,风月无边,如此美丽的景色,难怪那首歌里唱到,“我在可可托海等你”! 直到傍晚18:30分左右,我和坤哥所乘坐的这辆车,没有把我们只载到进山时的“可可托海”停车点,而是一直把我们送到景区大门口的停车场处。本林这时已经像我们一步,回到了停车场我们的车上。这时已经是19:30分左右了。   看到停车场附近处,光影很不错,依然抑制不住激动地心情,又拍了几张片子,也算是追光掠影吧。 在回来的路上,当路过额尔齐斯河畔时,虽说来时已经在这里拍摄了一会,但是这时大家还是无法控制住,对眼前这片美丽风光的留恋,依然忍不住又停下车来拍摄了一会,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可可托海,这个美丽的地方。     我们依然沿着原路,返回到富蕴县我们来时住的那家宾馆。虽说比昨天在网上的价格多了八元,但是它供应早餐,倒也为我们减少了许麻烦。在回来经过“可可苏里”湿地公园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但路上的车依然不少,在路过那个称重计费的检查站后,每辆车都小心翼翼地在这漆黑的夜里前行。 到达我们住的旅店,已经是晚上快到20:30分左右,回到旅店吃了点自带的方便饭,洗漱完毕我们就休息了。今天有点累,但今天让大家看到了北疆的魅力,付出是值得的。 明天我们将前往,离这里约170公里的“北屯市”。 浏览16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