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西北行日记-16

 成平 2022-11-30 发布于四川

大西北行31天日记(第15天9月23日)

认识禾木村 霞映阿勒泰

晴 有二级左右北风 气温较低 8—20℃

昨天我们到达禾木村口时,就被这里的管理人员要求,把车停在村口指定的停车处,然后乘坐村里的中巴观光车,购买门票入村。这里依然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优惠,按半价购票进入,而对于我这样70岁以上的老人就是全免了,不过乘车的费用还是要交的。
禾木乡位于布尔津县境内,靠近蒙古国和俄罗斯边境,是我国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也是目前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庄(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总面积3040㎞²,人口2900人。
禾木村,是北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登上观景台,极目楚天、群峰环抱、千岩竞秀,登高远眺、秋色意浓、万山争艳、层林尽染,万壑揽于怀中,沃野踏于足下,披暮色妖娆,看万山红遍,满目风光无限!
据史料记载,这里的先人们200多年前就来到了阿尔泰地区。但定居在禾木河地区以前,他们不住在禾木山上这个地方,而是住在山下,这里只是他们冬季狩猎的猎场。因这里冬季暴雪封山,条件艰苦,大半年的狩猎时光只能与风雪为伴,猎人们要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天。于是砍伐附近的树木,用一根根圆木盖起一种叫“地窝子”的临时木屋,以此作为熬过冬季长夜的住所。这种“地窝子”有一半埋在地下,地面只露出上边的一部分。屋顶呈“三角形”,是为了避免大雪不至于将地窝子压垮,而让雪无法积存在这里。这样的建筑结构,也为现在图瓦人特殊的木质房屋,设计出了最初的雏形,现在屋顶三角形的框架内,已经成为了他们储藏物品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以后就是结合着这样的结构,依据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后来到此避难的前苏联沙皇政权的权贵们,所建筑的房屋特点,设计出来目前这种防潮保温、经济适用、古朴大方,以及有着俄罗斯风格的特殊房屋结构,并成为了“图瓦人”山村的一种标志性的建筑风格。
在上世纪的1918年,这里的猎人们突然发现禾木河畔来了许多白皮肤的人,而且在禾木河边盖起了房屋并住了下来。他们以种植、养畜为生,猎人们称这些人为“白毛子”。后来才知道,这些人就是被那场“十月革命”,镇压、清洗、迫害在沙皇俄国时的贵族和军官,现在流浪到这里开始他们新的生活。
这些人为这个穷山恶水、僻壤落后的山村,带来了让猎人们眼热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猎人们为了换取粮食和布匹,开始为他们打工,在冬季依然进山里狩猎。随着时间的变迁,猎人们也把自己的家定居在了禾木河边,学着那些人的生活样式,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并用珍贵的毛皮换取“白毛子”的快抢和子弹,以替代原来猎人们使用的那种射程短、杀伤力弱的土抢。
从前图瓦人的先民们,为了冬季能够抵达猎场,个个都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滑雪本领,在这充满危险和艰辛的崇山峻岭里以狩猎为生。而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变迁,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翻天地覆的变化,将以前单纯的狩猎生涯,变成了以种植和养畜为主的生活方式,甚至近些年来,旅游事业也已经开始融入到了这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成为了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

我心里默默地祝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愿他们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昨天到达这里的时候,虽然已经快到晚上七点,但是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天空还像内陆下午四点多那样明快清新。我们乘坐上进村的中巴,按照老板留给我们下车的地址(只可惜记不清下车的站点名称,以及住宿的那家民宿的名字了),沿着进村的环形公路,到达了接近网上预订的那家民宿的停车点下了车,并在导航的指引下,很快找到了那家民宿。

进村的道路两旁,图瓦人特有的三角屋顶,一排排随意地散落在这个小山村的山岗上,几乎每个屋前的院落都很宽阔,甚至马圈和堆草料的场地都会在这个院落中出现,既有了农舍亲情的韵味,又有牧民豪放的风格,让这图瓦人独特的房屋建筑,有了不少现代“农家乐”可人的情调。加之时髦的现代名称,什么“桃园山庄”,什么“雅舍美宿”、什么“馨雅别苑”等民宿称号,真让人感到现代城市的文化,已经像浩荡的春风吹进了这个昔日闭塞的山村。再加上入夜后灯红酒绿霓虹地闪烁,这个北疆偏远的山区,就如群星散落的上海滩一样喧闹与繁华。

到了民宿稍作休息后,我和坤哥就沿着门前的小路,按照路旁的指路牌,向河对面的观景台出发。我们主要还是想为明天早晨,到那里拍摄日出勘测现场,好对那里的环境有些感性认识。
沿着门前的土路,出门没多远就到了禾木桥上。
禾木桥横跨禾木河,是沟通河两岸的通道,更是旅游者前往河对岸的必经之路。禾木河将禾木村的谷地和山岗分割开来,东面是一条带状较为宽阔的谷地,居住着这里劳作和生活的人们,村庄也座落在这片谷地里。河对岸就是美丽的阿尔泰山脉,以及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游客必去的观景台。

过了禾木桥,再通过一片桦树林,就踏上了通往观景台的木阶梯。观景台在半山腰上,远看不太高的观景台,到了这座山脚下,突然好像被大山高高地举起,一下子觉得高了不少。的确也真的高了不少,一阶又一阶的木梯,只要你稍微快了一点,就觉得气喘唏嘘,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来,就像自己突然到了高原,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海拔高度是1124—2300公尺,对于我们这些从低海拔过来的人来说,这里也可以算是高海拔了。

白 桦 林
约有数百阶木梯,才能到达观景台的平台处。我没有拿任何的东西,就好像爬过上百米高的楼层一样,让人上气不接下气的直喘,还好大约经过二十多分钟的不懈努力,终于来到了观景平台。
平台顺着山势南北走向,宽处约有数百米之遥,窄的地方也有几十米宽。平台几乎就是一个跑马场,很宽也很长,可以放马由缰自由驰骋。不少当地人就牵着马,在游客中兜揽着驾驭骏马在跑马场上奔驰的感觉,还真有一些年轻人骑上骏马,扬起一路烟尘,飞驰在这廖寂的山岗上。

站在这里放眼望去,河对岸村里高低错落的村舍,以及披满金秋色彩的冷杉林,都会一股脑地涌进你的眼帘。顺着袅袅升起的炊烟,你的目光会落在古朴纯真的木屋上,让思绪走进这个淳朴的民族家里,思想着他们的昨天、今天和不太遥远的明天,......。

禾木河蜿蜒崎岖的从山脚下静静地流过,冰冷清冽的河水,从喀纳斯的冰川而来,它不匆忙也不急躁,泛起一朵又一朵白色的浪花,跳跃着、嬉戏着,从这座坚实敦厚的禾木桥下流过。
看着这条从脚下汩汩流淌而过的溪流,你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历经千载的沧桑,它无怨无悔地日夜迸流,流经守候着这片土地的山峦,告别过无数次眼前的月落日圆,宣泄过亘古冰川的寂寞和苦寒,又与两岸的植被,叠落成浓郁的金秋,还同岁月的轮回,染绿着大地的春晖,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村,竟会如此让人着谜?让摄影人趋之若鹜?

牧归时分已过,山下白桦林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茫,小河、木屋、炊烟,把眼前的景色,涂抹成一幅幅恬静优美、色彩斑斓的油画。秋的暮色在眼前的图画里,装点着这个小山村,让它秋实春华、如诗如画,只要你看上一眼,无论谁都会被它迷恋。
天越来越黑,我和坤哥踏着夜色的朦胧,按原路下山,在禾木桥旁的一家餐厅里吃了晚饭,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回到民宿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
整个禾木村游人的夜生活,似乎也开始了。民宿门前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闪着耀眼的光芒,召唤着来这里度假的情侣、游人和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走入夜幕落下的禾木村。
昨天我们走进了禾木村,初识了禾木村。
今天一早,我们六点过一点就起床,出发去观景台拍摄禾木的日出。
北疆的六点,在内陆来说只是凌晨的四点,正是五更的寒夜。整个禾木村还在夜色的笼罩下,我们只能借着路灯的微弱亮光,沿着门前坎坷不平的土路,穿过禾木桥和那片白桦林,踏上登顶观景台的木阶梯。
我在《新疆 留在我的记忆里》那篇散文中,对今天早上我在黑夜之中,如何艰难地爬上观景台的经历有过描述,在此不作繁续。
山上的温度真低,恐怕低到了摄氏零度左右,不仅手指冻僵了,很快脚趾也觉得没有了知觉,冷涨麻木的感觉很快从脚底传到全身,更成问题的是没带三脚架,以为那块标有“禾木”两个大字的巨石,能很方便地利用“豆袋”支撑替代脚架,殊不知这时观景台上,已经聚集了不少的游客,这块石头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在我之前放置了他的一部相机,等待着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无奈,我厚着脸挤到他的身旁,一声“对不起,在此打扰你了”的话语还没落地,身旁这位年轻人很客气地回答道:“没关系,都是拍照片的”,短短几个字,让我很是感动。
世界越来越大,可人与人的交往空间却越来越小,有的时候会小到双方无地自容的距离。今天这为年轻人的举止言谈,让人很是感动。

天空越来亮,东边的那片云也越来越红,从一开始的亮,慢慢的云层边上泛出红边。又过了一会,大约在7:40分左右,对面山坳上空,原来还只是有一抹淡淡的霞光,可转瞬之间,那片霞光就变成了通红通红,像从火炉里窜出的火焰,瞬间将整个东方点燃,在东方山坳的上空,熊熊地燃烧了起来,很快就把整个天空染成了金红色的一片,像一块灿烂的锦段,披在了这里的山川河流之上,让整个山村的天空,披上了一层无比绚丽的色彩,让眼前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暖暖的面纱。

太美了!我相信这世界上,没有一位艺术大师能够描绘出如此精彩绝伦的画卷,只有大自然才是这样的能工巧匠,才能把日月星辰谱写成如此华丽的篇章。

这景象只持续了七八分钟,整个禾木村就像从梦中醒了过来似的,刚才还笼罩在夜幕下的村庄,全都苏醒了过来,迎接着新一天的到来。
禾木河在清晨金色阳光地照耀下,欢快地像小提琴的音符,无拘无束地跳跃着向南流淌。只可惜今天早晨,整个禾木村只有两家木屋上升起了袅袅的炊烟,让我这个喜欢摄影的人,觉得这个早晨少了些什么?
实际不尽然,灿烂的朝霞让那片桦树林,让那座禾木桥,让整个山村,甚至是让观景台背靠的那座阿勒泰山,依然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犹如金色狂舞的旋律,在这丛山峻岭之中奏响,向着无边无际的天宇延伸。

揣着无限的喜悦,踏着晨晖映照的大地,我们按照原路返回。
过了禾木桥后,我和坤哥依然在昨晚那家小餐馆里吃了早餐,本林则在我们的对面那家喝了点羊肉汤,然后,我们就回到民宿,这时已经是早上的九点多了。
由于我们今天只需要到达70公里外的“喀纳斯”湖,所以大家都没有怎么着急。慢慢地收拾完各自的行囊,烧好路上携带的开水,一切准备妥当后,才告诉老板娘我们要退房离开这里。这时差不多已经接近中午的11:30分左右。
今天我们要抵达“喀纳斯”景区,就是传说湖里有“水怪”的那个地方。
这里也曾在以往的照片中,看到不少有关影像资料和情况介绍,甚至小的时候那本“中国十大之谜”的书籍中,对喀纳斯湖水怪的介绍,至今还残留在脑海里,让我有了走近它一探究竟的欲望。
依然是在村里环形道路旁的等车点,上了村里的观光车,沿着来时环形公路的另一半,绕到坡的上边,回到村口我们停车的地方。然后驾驶自己的车,驱车沿来时的S232省道,向西偏北的喀纳斯方向行驶。
离开这个停车点,已经快到下午的一点了,虽说中午已过,但是由于早餐吃得晚,这时还不觉得有多饿,也许是早晨朝霞的绚丽,让大家直到现在还处于昂奋之中,还没有一点想要吃饭的欲望,车继续向着喀纳斯景区行驶。
喀纳斯景区座落在禾木村的西北面,北面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边境紧邻,东与蒙古国接壤,景区总面积为10030㎞²,是国家西北部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的夏季,既有着山清水秀、娇美江南的景色,又有冬季冰封千里、北国风光的气魄,更有四季望不断的西北大地,千岩竞秀、沃野平川的草原湖泊等恢弘的山水长卷,以及那雕刻下千年文明烙印的人文景观。只要你踏上这片土地,就会在你面前展现出一幅又一幅多情灿烂的图画,让你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们还是在“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那块石碑前,拐向北偏西,朝着喀纳斯景区前行,这时已经是下午时分,道路上的私家车也多了起来,不时还有各种各样款式的房车,急驶着从我们身边掠过。

大约在下午近17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在网上预订,离景区大门约有200m左右,在景区大门左侧,靠近山坡的一处酒店。办理好各种住宿手续和疫情登记后,这家老板娘建议我们,这里的门票购买后,可以在两天之内都有效。虽说现在时间不多,但是乘坐景区内的观光车游览,可以先“坐车观花”看看,然后明天还可以凭票进入,只是观光车的车费还需购买。
听完老板娘的介绍,我们采纳了她的建议,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就步行来到景区大门前,这时已经是下午17点过了。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入园的人已经没几个,无论排队购票还是登记检查,都很快的完成,顺利进入景区大门排队上车。
从车上的电视介绍我们得知,从景区的大门到景点,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观光车会一直把我们送到游客换乘中心,然后再下车前往各景点,可步行也可在各景点乘坐观光车游览。

观光车进入景区后,先沿着景区道路缓缓地下行,拐过几个弯后不久,就沿着一条叫做喀纳斯的河流,朔流而上。河两岸是连绵的阿尔泰山脉,山上是西伯利亚延伸到我国独特的“泰加林”地带。深秋的两岸云杉披金、冷杉镀黄、白桦参差其间,清波荡漾的河水,涌着绿色的波浪,不停息地向南流去。河边的秋色掩映着曲曲弯弯的廊道,在斑驳陆离的金色树丛中时隐时现,深秋的喀纳斯真美。

放眼望去,天高云淡,云烟浩渺,峰峦叠嶂,水长山高。两岸干云蔽日,脚下山重水复,水落谷应山鸣,波涌碧水萦廻,观光车就行驶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直到把我们送到了游客换乘中心。
要到喀纳斯湖畔,需在这里步行约500米左右才能到达。按照路旁的指示,沿着木栈道,经过一处高山草甸,没多久就到达了湖边,一个停泊游轮和游人观光的码头。

从河这岸,过前边的桥到河对岸

以前对喀纳斯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湖里的怪物。而对于喀纳斯来说,那还是在小的时候,从那本“中国十大自然之谜”的丛书里,才知道在新疆有一个湖叫喀纳斯湖,在这里一直存在一个传说,说湖里有一个巨大的怪物,能在湖中掀起滔天的波浪,还能够掀翻船只,就是牛羊这样大的动物,也能一口吞掉等等传说。就是现在也有人陆续用现代摄影技术,记录下了一些解释不清的现象,使得这里成了让世人和探险者着迷的地方。
这是从自然现象来说,但是从自然景观来看。这个湖的湖面是呈南北走向的弧形,站在这个码头上,湖的北面连接着崇山峻岭,湖水应该就是从这些山上融化的雪水流来,湖的南边是湖水的另一端出口,湖水从这里缓缓流出。水面平静和缓,两边的山谷挡住高山的劲风,虽然山风凛冽呼啸,但湖面依然平稳如镜,只有湖面微微扬起的波纹,犹如一位初恋的少女,在与你悄悄地说着情话,拨动着湖水怦动不已的心弦。

喀纳斯湖四周群山环抱,层林叠嶂,湖对岸高高的山顶,就是新落成不久的“观鱼台”,在上边可以尽收喀纳斯湖于眼底,俯憾几乎整个湖面。由于我们要去白哈巴村,就没有专门登上“观鱼台”,去欣赏喀纳斯湖的浩淼与宽阔,更没有时间去捕捉那个一直带着神秘面纱的“水怪”,前去探究它的真相了。
湖面呈弯弯的新月状,南北长24㎞,东西宽在1.6—2.9㎞,湖面总面积在44.78㎞²,最深处188.5m,是我国除了长白山的天池之外,内陆最深的湖泊。而流入额尔齐斯河的主要之流布尔津河就发源在这里,这一段人们称其为“喀纳斯河”。

远远望去,金秋的群山,层林尽染,群山逶迤,山光水色,浑然一体,俨然一幅色调凝重的版画,装点着喀纳斯的秋色。抬头仰望空中的云彩,竟像仙女播撒的棉朵,整齐有序的排列在落日的余晖中,它更像列队的白色方阵,一排排、一队队向你走来。
步入湖边,人在岸边行,水从身旁过,两山对峙、错落层叠、群峰尽然,隔湖相望、斑驳五彩、争奇斗艳,又宛如一幅雄浑壮美的水墨画。夕阳的暖意,飞泄在湖面,泛起微微清波,游人偎于岸边,撩拨着湖面的静怡,溅起五彩的涟漪。

瞬间,巍峨的群山、缤纷的倒影、绚丽的流云、多彩的金秋,都与荡漾的湖水浑为一体,组成这喀纳斯湖绝美的秋天。
喀纳斯的美,怎能用语言来表述?

我沿着来时的木栈道回到停车场

离开喀纳斯码头,这时已经是傍晚19点40分左右,从这里回到景区大门还有近30㎞的距离,而最后一班车是傍晚的20点收班,再不走怕要赶不上出景区的车了,我沿着湖边的一条栈道,向换乘中心的停车点走去。
赶到上车点,坤哥已经先我一步,登上了出景区的车,本林也在之前出了景区,回到了预定的酒店。
还好,景区内的车多,出景区的人也多,没等多久,就登上了出景区收班的观光车,车依然是沿来的路,沿着喀纳斯河,回到景区大门处的停车场。
此时,虽然已经接近晚上的八点了,眼前的游人依然如织,穿梭在景区内各个景点,他们大多都住在景区内,因此就没有了出景区的问题,依然可以在这里享受喀纳斯夕阳余晖,留给人们的最后时光。

我回到酒店已经接近晚上九点了,这时才感觉真有些累!
明天还要进景区,在换乘中心乘坐大巴,到靠近边境的白哈巴村,去目睹另一个图瓦人居住和生活的山村。

浏览2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