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山西 线路

 胡狸精5qh4d40m 2022-11-30 发布于浙江

线路:太原-山西省博物院-晋祠   总距离:约 33公里   线路:太原-玄中寺-天龙山石窟 总距离:约 140 公里   太原一五台山一佛光寺-雁门关总距离:约 350公里

          线路:顺门关一大同-华严寺-云冈石窟一应县木塔总作离:约290公里线路:太原一五台山一佛光寺-雁门关总距离:约 350公里线路:应县-太原-双林寺-镇国寺-永祚寺 总距离:约 460 公里   天龙山石窟

DAY1  纵览山西文明

线路:太原-山西省博物院-晋祠   总距离:约 33公里

博物院。从讲述石器时代先民智慧结晶的“文明摇篮”,到诠释史前泾渭的“夏商踪迹”,再到解读“晋魂”精髓的“晋国霸业”,一系列历史文化展厅,将晋地滋养的古人世界变得不再缥缈,早在 180 万年前,生活在山西的古人类便用亲手所制的石器,点亮了中国第一簇文明火光。之后,上古的黄土卷挟着时光,继续在高原上飞腾出一道灿烂的轨迹。山西境内出土的大量遗迹,昭示着自尧舜至夏禹,这里的祖先如何一步步跨进华夏文明大门;到了西周初年,“晋”字作为国号正式亮

相表里河山,标注了一个拥有近 600 年磅礴历史的晋国时代,从最尔小国,到雄霸一方,就这样,三晋山川传延至今的沧桑与荣光徐徐开启……这些流转中所有的亮点,文明传承间清晰的脉络,都通过博物院里的4000 余件展品和 12 个专题展厅完整再现。

而山西作为当时“中原要地”,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便再次开始了迅猛的发展,山西重要的历史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被宗教建筑所占据,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玄中寺就是其中一座。这座寺庙亦是日本佛教最主要的宗派净土宗的发源地。山西的佛教起源于两汉,在南北朝奠定了民众基础,进而在唐代繁荣昌盛,数百年的发展变化也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化亦被中原及草原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所影响,改变。这些变化也体现在众多的佛造像中,从山西省博的藏品中便可见一斑

DAr2   绽放中的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

线路:太原-玄中寺-天龙山石窟 总距离:约 140 公里

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遗留的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形成门阀政治,可谓分族鼎力。此时的各民族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非常激烈,无休止的战争使劳动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宗教成为人民的唯一安慰。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和充满技艺的建筑涌现于世。

昨日在山西博物院的特展展厅中有一样展品让我十分好奇,是一幅黑色宣纸做底、金色颜料作画的寺院僧人生活绘画--不同的僧人生活状态被一幅幅地绘制在一幅长达十几米的画卷之中,而其中最有趣的是它的作者。博物院中明确标注,这位技艺精湛的画师是一位日本僧人。提到日本僧人对中佛教文化的修习,不得不提到玄中寺。太原市区到玄中寺所在的交城县不远,只需 50分钟的车程,我们便来到林木蓊郁的石壁山下。直到门柱上“神州大乘胜地,世界净土祖庭”的刻印映人眼帘,我才惊觉不知不觉间原来已到了寺前。如此遗世独立的玄中寺,却孕育自轰鸣炮火。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黎民无力阻止,只能向佛祖祈求一份从来世辗转人魂的安慰。佛教众宗派中,修行方法相对简单的净土宗佛庭前,总汇聚着最悲情却也最厚重的虔诚信念。漫长年代中,一阵叮当声从阴霾中传来。北魏巧匠手起锤落间,一抹石屑正从石壁山峦飞溅而出,在信徒心中化为一抹永恒金光。这座正在开凿的寺庙,就是玄中寺。

DAr3-4

晋中之地的盛唐遗风 |唐代

线路:太原一五台山一佛光寺-雁门关总距离:约 350公里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朝代,李唐王朝建立后,山西又是维护封建中央政权的重要支柱,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处于重要地位。佛教在公元前后传人中国到唐代刚好六百年。在随后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随着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佛教也迎来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太宗钦定五台山作为建寺度僧之地,官修民修的庙宇建立频繁,即便有所损毁,遗留下来的仍有 120多座。时至今日,身处五台山依然能感受到盛唐时佛教文化的繁盛--僧人与香客往来频繁,金顶与红墙交相辉映,仿佛重返盛唐时光。

抵达五台山,气温明显低了许多。听那位在山西攻读旅游专业的向导说,即便是酷暑时节,这里通常也只有 20℃出头,因而五台山亦有一别名为“清凉山”。众所周知,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之地正是太原,所以山西被视作唐朝的“龙兴之地”,太宗直接钦点在“祖宗植德之所”五台山建寺度僧。自此往后,唐朝各代君主均倾仰五台山,在他们的助力下,五台山佛教发展高潮迭起。加之随着唐朝国力日益强盛,不少来自与唐有邦交的外国的佛教徒,竟相不远万里来到这座灵山朝圣,让五台山迎来了极盛时期。

五台山无疑也是中国信徒心中最灵验的圣地所在。拨开温驯的阳光,视野中只剩下清澈的原色,香烛不休的五爷庙就在眼前,据说这是所有庙宇中最“有求必应”的一座,所以终年香客盈门。它好似一处小小的微缩景观,把五台山自古以来的盛况展现给每一个抵达的人。

我举起香,面对这座神庙,一时竟踌躇起来,惶恐不自知的什么动作,就冒犯了神灵。大概是不忍心看到我窘迫如斯,一位同是前来拜谒的阿姨和气地对我说:“你只需要心里想着希望得到解答的事情,佛祖就会感觉到的。”顺着她目光的方向,我也望向庙宇。钟声在山峦间回荡。我突然感觉眼前所见的一切好像超脱了求愿或信仰的范畴,这座清凉佛国像一个静默守护着自问自答的偌大心轮,世人来到这里,汲取直面灵魂深处彷徨的勇气,再在离开那一刹那,从自己的内心得到所有解答。

DAr5-6

草原民族与佛教变迁|北宋、辽金

线路:顺门关一大同-华严寺-云冈石窟一应县木塔总作离:约290公里 

公元1000 年到公元1200 年左右,由于藤唐之后五代十国的期据分裂,草原民族契丹及女真借势扩大实力,在兵力及疆域上与宋朝成分庭抗礼之势。虽然南北宋得盛唐、五代文化的传承,但这个时明,以过金为主的草原文化亦对唐朝奠定的中原文化产生影响,为元朝送个少数房族建都的历史埋下伏笔。这些草原民族对中原文化造成的改变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建筑、佛造像等文物遗存中重要的特点。

应县木塔本名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很有趣的是,本性自由辽阔的草原民族在人主中原之后,也不免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辽朝兴宗仁德皇后萧挞里就是如此,笃信佛教的她在此地倡导修建了佛宫寺庙,而兴宗仁懿皇后也许没想到的是,这座寺庙最终会以庙中的释迦塔闻名于世。应县木塔就是佛宫寺的释迦塔,内部供奉有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由于它身为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木构塔式建筑的“身世”太过耀眼,很多游人似乎只记住了它“木塔”的名字。

说起萧挞里,可能还不那么知名,但若提到她就是《杨家将》中霸气萧太后的孙辈,这位仁懿皇后和她来自的那个荣耀家族也就不言而喻了。萧家一门出三后,一家有三王,显赫无两;而性格宽厚温和、心中却有勇有谋的萧挞里,凭借优秀的政治头脑和恭谨的行事风格,在臣民中备受敬重。

当年和全国百姓一样深深信仰辽国国教佛教的萧挞里,为感谢佛祖对萧氏一族的庇佑,同时祈祷大辽基业恒昌,她提议在自己的家乡应县修建了这座释迦塔。但历史总是残酷的,塔建成后过了短短几十年,辽朝就惨遭灭国。唯有这座九层八角的巨大木塔恒久矗立在那里,历经强震、战乱、雷火而千年不倒,与岁月并存,直到今天。

DAr 7-9

晋商与宗教遗存| 明代清代

线路:应县-太原-双林寺-镇国寺-永祚寺总距离:约 460 公里

观览过北宋、辽金的佛教遗存,又在云冈石窟亲眼目睹了佛教文化的变迁,返回太原后,平遥古城是到山西必去的地方。在明清时期,山西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首富,人民安居乐业,商业发展繁荣昌盛。从明朝初年山西商人以推行盐法为契机经营粮盐生意,到后来推行的“票号”制度以及走镖文化,不难看到“晋商”的智慧,让山西得以称富海内,名闻天下,成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

而到了平遥,除了在平遥古城内领略山西晋商文化的丰厚之外,双林寺和镇国寺则是了解佛教文化的必去之处。这两处寺庙距离平遥古城都不远,驱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达。亦和平遥古城一道被记录在了世界遗产名录之中。

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原名叫作京城寺,再明朝嘉庆年间更名为“镇国”。它在元明时期经历过一次规模很大的翻修,加盖了天王殿,又在清代修感了廊道,因此在建筑结构上有着独特的规制和风格,是国内现存极其少有的五代时期的木制建筑。而双林寺的特点则更为明显,这座寺庙在有限的文书记载中第一次重修是北宋时期,曾名为中都寺,后又在宋代改名“双林”,踏人寺中,你会被殿宇中的彩绘泥塑造像深深吸引--这也是双林寺最特别之处,寺中的 2000 多个彩塑造像实数中国之最。

更多“佛系”遗存

永祚寺

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初名永明寺,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妙峰和尚奉敕续建,易名永祚寺。因此寺庙是在明朝所建。但在清初,官方又为这座寺庙续建了山门,完善了禅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规模的寺院。因此这座寺庙可谓融合了明朝及清朝的两种建筑风格。但在战乱岁月,古寺饱经沧桑,到民国末期,寺庙已满目疮痍,却仍可窥见当时的建筑体系。

多“佛系”遗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大盛,在山西也留存下数量众多的佛教建筑及艺术作品。除了玄中寺,位于晋祠后山的天龙山寺庙、悬挂在恒山峭壁上的悬空寺等,也都是建于该时期的杰作。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山下建有天龙寺,天龙山的石窟分布在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一共 24 个洞窟。保留了从后三国时期到唐代不同时期的佛教石窟规模及佛造像。

在山西省博物院中,有专门的主题展厅“佛风遗韵”来呈现山西众多与佛教有关的出土文物或石窟佛造像,其中很多来自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但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除了来自享誉中外的两座石窟,还有很多隐藏于乡间古刹,且有些保留得更加完整,博物馆对这些文物亦有收藏。

随着佛教在山西的发展变化,佛造像的体态、神情特征,材质及用料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变化印证了佛教与不同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变化,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在馆藏中细细发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