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之第四章:联邦德国

 一位女性Zoeeey 2022-11-30 发布于广东

今天没有铺垫,直接进入主题。

20210608打卡
难忘的表述:

1、当占主流地位的文化态度是女性若去工作则必然会辜负自己的孩子,那么即便是再有主见的妈妈也难免会感到愧疚、痛苦和沮丧——或者,至少也会觉得自己背负了社会恶名。

原因:每当我提出大环境很重要想要带动其他人一起反抗不公平的社会文化时,总有人会用你自己要坚强,不要期待其他人可以做些什么来回应我。这句话或许可以让他们明白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张力吧。

2、德国女性不需要那么多刻板的、性别化的期待,她们需要的是更广泛的文化支持,使她们在兼顾母职和就业时能有更多的选择,以及能够支持她们做出这些多样选择的政策。

原因:强烈认同,中国女性也需要这些!

3、低收入女性的情况则与之相反:低收入的职工并不一定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与高收入人群相同程度的价值和认同。

原因:感谢作者还有意识地加入了一点点关于阶层带来的影响。因为低收入也就是底层女性因为大多数从事的都是重复性较高、机械性较强的工作,难以获得价值感和认同感,而在育儿层面上,因为孩子的成长肉眼可见,价值感和认同感往往比较容易获得。

所以很多底层女性想要的是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回归家庭,享受全职母亲的状态,也因此会与想要在主流文化中鼓励女性就业的高收入女性的诉求有冲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覃里文,有一个女儿,新闻人兼栏目作家,人在德国,育儿情况不清楚)

4、大部分住在联邦德国的女性都提到自从自己休假之后,家务的分工就不再平均了。自休育儿假开始,无论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采购日常用品还是照顾孩子,女性都要比她们的伴侣担负起更多的任务,即便她们的育儿假已经结束之后也是如此。这些女性能够感受到自己从一种原本更为平等的关系退回到了一种更为传统的安排,并为此感到不满。

原因:太可怕了,而且因为平时我跟身边几个妈妈聊过类似问题,她们都表示越来越难让伴侣参与到家务中,因为伴侣为了赚更多钱养家根本没有时间回家,更别提承担家务了,再想到Alex阿姐之前说的,这样下去她的儿子菜卷很可能也会因为看到身边的照料者都是女性而强化男性不需要照料家庭的想法,太难了!我们可以怎样应对这样的困境呢?

5、现金补贴会抑制女性参与到劳动力队伍之中,拨款补贴幼托机构却能促进女性就业。原因:涨知识了)

6、鉴于德国的政策、文化和职场都倾向于认为女性工作是为了一份额外的收入,女性,尤其是当了妈妈的女性都是被边缘化的。利用现有的政策更意味着她们不会以工作为重或有志于表现得像个理想员工的样子。

原因:生气!难道当妈已经成为一种魔咒?为什么看不到成为母亲之后可以给人带来的成长?比如变得更加柔软或坚强?这些品质不也是企业中十分需要的东西吗?这是对育儿过程的贬低吧,育儿过程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过程,比如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还有同理心等等,社会需要更积极地看待育儿。

图片来源于“人物”

(刘晓样,平原上的娜拉非常推荐读她的故事,农村妇女,自己育儿为主,丈夫是村干部)

7、因为如果你本来就是兼职工作,然后你还远程办公三天,根本不去办公室,那是有问题的。因为你坐在家里的时候别人会觉得:“哈?她真的在工作吗?她真的在家里干活吗?”

原因:看到了两个不信任,一是办公室的人不相信在家的职场妈妈会真的充分达到工作时长,二是不相信兼职的人也可以追求事业,大家似乎有这样一种想象,就是你花在上面的时间越多,就表示你对它越有追求。事实真的如此吗?有没有可能是同时有两种都是毕生追求的使命的东西?难道只能唯一吗?

再想到一点:企业不是应该最看重绩效吗?只要结果达成了,花费的时长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那么看重时长,也难怪有人会故意把事情做得慢一些以达到我很认真的假象了。

不解之处

1、我在好几个场合都听到了同样的评论:女性假如不打算陪伴孩子,那么她们起初就不该要孩子。
不解原因:个人觉得这个逻辑有漏洞,尤其是强调女性要这样做的时候。但是我还没有找到这句话对于我个人而言,逻辑上如何反驳。我的困惑在于:如果不能陪伴孩子,那生育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我不能接受传宗接代这个说法,但其他说法暂时没有想到,希望可以跟伙伴们探讨。或者怎样才算是陪伴呢?跟时长有关还是跟质量有关?

联想书目:

1、《激情的政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