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第二章:直面原生家庭

 一位女性Zoeeey 2022-11-30 发布于广东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练习1:我的人生故事

练习2:我希望父母没有做过/说过的事


我的练习特点:

1、几乎时间节点都发生在我的成年之后;

2、发现自己是很努力凑够十个,对比之下发现因为跟父亲的接触相对较少,很难有内容,而因为女性多是照顾者,所以在母亲的部分还是能找到一些内容;

3、影响我的语言和行动多数与性别问题直接相关,也促进我思考为什么我对性别议题兴趣较高,因为跟我自己的生命经历息息相关。

什么阻碍了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认识——自我防御机制

否认:孩子们也会全心全意忠诚于他们的养育者,即使养育者会虐待他们。恐惧增 加依恋的需要,即使依恋的对象也是恐惧的来源。”如果非要让我们选择,到底我们是“坏的”,还是父母是“坏的”,我们很多时候(特别是小的时候)情愿选择我们。——“完美又神圣的父母”

大事化小:当我们回顾过往时,重要的不是“我的父亲只是抚摸过我的胸部”,而是这件事情给幼年的我们带来的困惑和恐惧,幼时的我们是怎样解释父亲的行为的,以及这些解释、困惑和恐惧怎样影响到了我们现在的人生。

合理化:直面原生家庭之伤并不是为了谴责父母,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梳理过往人生,找出记忆中的精神或者肉体伤口,这样我们才能想办法治愈它们。一味地怪罪父母,或者一味地为父母“脱罪”,对于我们愈合原生家庭之伤不利。

记忆破损:大脑保护即解离、创伤后应激障碍——找专业人士。

电影《春潮》里两对母女关系

原生家庭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戴面具,扮演家庭角色

健全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

父母珍视孩子如同自然的礼物。他们明白,孩子的自我价值与生俱来,孩子不必去做任何事情来“争取”父母的爱。

真我的指引下,我们会发展出坦率自然的行为、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思想,以及对于自身天然特质的接纳和宽容

在原生家庭中被迫戴上“面具”——适应父母的需求

面具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一层包裹在心灵上的硬壳,阻碍我们体验、接纳和表现自己的天然特质,也使得我们逐渐地模糊了假我与真我的界限。

发现自己:有点模范,有点隐身,还有点照顾

面具的代价:毒性羞耻感——必须戴上面具,变成假我,我们才会感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被接纳的、被尊重的。

影响+后果:

·逃避情绪——情绪积压导致攻击自我或他人,常常会感到自己没有“充分地”生活。

·失去信任——给人际关系带来挫折,内心疲惫不堪,尤其是亲密关系。恶性循环。

·习得性无助——永恒受害者,停止前进。

电影《那人那山那狗》里父子关系

我们该不该允许自己愤怒——允许

注意: 

第一,感受到愤怒并不代表我们一定会用暴力和失控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感受到愤怒,仅仅 说明了我们感受到愤怒这种情绪,我们却有能力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释放它。

第二,对原生家庭的愤怒其实是成年子女对父母“去神化”的过程。用更加符合客观事实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来看待我们之间的 亲子关系。

沉浸于吐槽父母,我们得到了什么?

这样共享“秘密”的感觉,增强了网络论坛作为一个集体的亲密感和凝聚力, 也为“小白菜”赋权:我们不再是那个没有任何力量的儿童了,可以作为一个集体组织团结起来,共同“反抗”原生家庭之伤,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我们失去了什么?

这样“永恒的受害者”模式否认了我们作为人的韧性和智慧,忽视了自身的成长,也忘记了人生终究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就这样轻率地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了原生家庭身上,把自己本可以拥有的力量拱手交给了父母。

电视剧《都挺好》里父女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