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下为何需要“经典通识”?陈引驰:传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星河岁月 2022-11-3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当下为何需要经典,我们又如何阅读经典?关于这两个问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先生,有着他自己的回答。他的回答,就是这套面向大众的当代名家学者领读中华传统典籍的通识必读书——“中华经典通识”。其第一辑五种目前已由中华书局出版。

在接受《解放日报》的专访时,丛书主编陈引驰教授介绍了其中的《〈庄子〉通识》一书,并由此介绍了该丛书的创立缘由、编选标准等相关信息。陈引驰教授的访谈对于了解《〈庄子〉通识》、了解“中华经典通识”书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以下选取了访谈的部分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图片

“中华经典通识”第一辑

《〈庄子〉通识》:

             一节面向大众的《庄子》通识课

读书周刊:道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庄子》是道家的根本典籍之一,了解《庄子》,才能对道家思想乃至中国文化精神获得初步的认识。您研究《庄子》和道家文学数十年,出版了多部关于《庄子》的书籍。前不久修订出版了《庄子讲义》,今天这本《〈庄子〉通识》与之有何异同?

陈引驰:《庄子讲义》是课堂授课和部分研究汇集,其中还有博士论文部分,是用近乎文言的方式写的,初版于近30年前。这本书代表了我对《庄子》思想的比较系统的看法,这在篇章的选择和结构安排上都有显示。

图片

陈引驰教授

《〈庄子〉通识》则是在我既往的《庄子》及庄学研究基础上,比较通俗而周全地向一般读者传达比较可靠的知识。比如,针对是否存在真实可信的庄子生平传记,我从基本文献的角度,做了尽量简明的介绍和讨论,去除了许多人们附加的演绎。

再如,《庄子》的文学影响这部分,我以前在课堂上很少涉及,曾有我的弟子说我对庄子思想的分析很精微,却少了文学这一感性而有趣的板块。《〈庄子〉通识》补全了这一块,补得不是很周全,可至少勾勒了一些主要的方面。

“中华经典通识”: 

         打开经典的一种新思路

读书周刊:就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说,《〈庄子〉通识》消弭了我走近庄子的恐惧心理,是指引我未来阅读《庄子》原典的理想的入门书籍。通识让我大体了解了庄子和庄子思想,还让我对当下的生活有了很多感悟。这大概就是导读、解读中华经典的通识类书籍的存在价值。您既是《〈庄子〉通识》一书的作者,也是这套“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的主编。您出于什么考虑,承下了丛书主编之职?

陈引驰:去年,我在一家书店做活动,有个8岁的小孩,问了我一个全场最大的问题:道家和儒家到底有什么区别?前天晚上,我在一场谈“我的读书经验”的活动中,又见到了他。这一次,他又问我:为什么你在讲座中提到,要真正了解道家,不仅要读老子和庄子的书,还要读《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他提的这两个问题,我在《〈庄子〉通识》里都有简要的回应:前者见于第五部分的“儒道与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后者见于第四部分里的“老庄异相”“从黄老到老庄”这两节。

图片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 著


这个孩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让我看到了,今天社会是有非常大的了解中华经典的需求的。

如今,经典教学在传统教育中越来越突出,这看起来像是个新趋势,其实是个旧传统,古往今来,中华文化的传统都是强调阅读经典的,并且强调整本阅读。但是,
阅读经典需要有个导读人,可以带领读者由浅入深,一步步去阅读和认识这些经典。否则,很多经典读起来是有障碍的,也不一定能读懂。我恰好认识不少学界的朋友,他们对中华经典各有专攻,他们中的有些人,原本就在做一些经典普及的工作。再加上中华书局的大力推进,便有了这套书。我们设计了一个颇为恢宏的格局,打算以开放的姿态去做这套“中华经典通识”丛书。

图片

2022年11月11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主题活动“经典与通识


择要择优,面向青年:

       “中华经典通识”的编选标准

读书周刊:中华经典浩如烟海,丛书依据什么标准选书?又依据什么标准选作者?

陈引驰:既然决定以开放的姿态做这套丛书,那经典的空间就很大了。我们打算以不同的色彩设计来显示不同的系列。第一辑中含有史部的《资治通鉴》,子部的《老子》《庄子》,《西游记》《红楼梦》属于文学的部类,正在编写、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周易〉通识》《〈论语〉通识》《〈诗经〉通识》则是传统四部里的“经部”。这些部类都有自己的专属色。

如您所说,中华经典确实非常多,我们的选择有两个考虑。一是
适合年轻的朋友,适合普通的读者。比如小说部分,我们正在编写、出版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二是注意典籍的多层次性。既包含已有定评的经典名著,也包含有些当初层级不可谓高者,比如作为童蒙读物的《唐诗三百首》,但是它较好地体现了唐诗的整体面貌,数百年来传播久远、影响很大,所以也考虑放进来。

图片

《〈资治通鉴〉通识》(中华经典通识),张国刚 著

至于选作者,首先是看他对所介绍的典籍是否有深入的研究。第一辑的作者,有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写作《〈老子〉通识》),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写作《〈资治通鉴〉通识》),华东师范大学竺洪波教授(写作《〈西游记〉通识》),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写作《〈红楼梦〉通识》)。他们在参与这套通识丛书写作之前,都出版过相关典籍的研究专著,其研究水平已得到学界、读者的认可。这条原则将会一以贯之。这样才能保证丛书的可靠性,才能做到言必有据。这些经典,都含有一些争议性问题,我们试着把问题原原本本展示给读者,而不是带着偏见,敷衍了事。

图片

《〈红楼梦〉通识》(中华经典通识),詹丹 著


除了学术上的要求,我们还希望作者尽量放下身段,避免高头讲章,以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能接受的方式来写,深入浅出些,条理分明些。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平易、简明地表述清楚,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要做到并不容易,但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图片

《〈西游记〉通识》(中华经典通识),竺洪波 著


当下为何需要“通识”:

       传统是我们本身的一部分

读书周刊:您在《庄子讲义》一书结尾,写了这么一句话——真正的经典是处在始终不断的诠释之中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陈引驰:这是对于经典的一种基本认识。无论中西,皆是如此。对于西方哲学,有一个说法,说它是在对柏拉图进行持续的解读。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亦是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在对经典关注的转移和不断更新的诠释之中实现的。

以我比较熟悉的魏晋玄学的发展为例。前期的何晏、王弼,根据文献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最关心的典籍是《周易》《论语》和《老子》。何晏很喜欢与人谈《周易》,有《论语集解》,曾想给《老子》做注,但遇到王弼,倾谈之下,主动“退避三舍”,只写了《道》《德》两篇论文。王弼除了完成《老子》的注本,还注了《周易》,这两部书流传下来,是第一等的经典注释,本身也成了第一等的思想史著作。从何、王关注的经典可以了解到,玄学其实是从经学中转出,综合儒、道而成的新学问。其后的“竹林七贤”,在《周易》《老子》之外,特别关心《庄子》。阮籍写有《达庄论》,嵇康更是喜欢与人谈《庄子》,向秀注了《庄子》,使得“玄风大畅”。他们所关注的典籍,从《周易》《老子》到《庄子》,就体现了玄学的演变。近世的朱熹对《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的注解,成为后来读书人都必须习读的《四书集注》,超越了之前对“五经”的重视。
所聚焦典籍的转移和对典籍的新注释、新理解,展示了经典的生命力。

图片

《〈老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郭永秉 著

读书周刊:已跨入现代社会的今人,了解、阅读中华经典的意义何在?

陈引驰:经典承载着传统,传统是我们本身的一部分,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没有截然的分隔,这已成为基本认识。我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们当然得站在现代的文化立场,汲取当代的精神资源,塑造当下自己的人格,来直面眼前和将来纷繁复杂的生活。但
现代也不是悬空的,现代是从传统中变迁、生发出来的。曾经人们固执地截然对立'传统’与'现代’,这早已被证明是谬见: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多元多样的文化传统所引致的。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化不是我们今天的负担,而是今天我们的资源,我们每一个人的资源。我们的生活理想、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传统相关联,影响着我们如何界定幸福美满,影响着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影响着我们如何愉悦身心。

这么说,
认识传统文化也是认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原载《解放日报》10月29日“读书周刊”栏目,原标题为“飞过千年,'鲲鹏’依然带来启示”,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标题为编辑所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