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为什么说:阴阳是古老的辩证法?(一阴一阳之谓道,读《周易》本经必修的基础课笔记之三)

 浪人观察 2022-11-30 发布于山西

一、什么是阴阳?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并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

(本图摘自《周易象数预测学》杨力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

ISBN 978-7-5304-5882-2)

《易经》中把对立统一的事物称为两仪,即阴阳。古人认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关系。两仪,是一切可以二分的、相对的事物和规律。

(本图摘自《周易象数预测学》杨力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

ISBN 978-7-5304-5882-2)

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概括起来叫“阴阳”。

代表阳的事物如:天、父、雄性、热、昼、表面、过去、破坏力、单数;

代表阴的事物如:地、母、雌性、寒、夜、里面、未来、包容力、复数。

对人来说,意志为阳,躯体为阴;理智为阳,欲望为阴。对社会来说,大众为阳,小我为阴;公益为阳,私利为阴……

 二、阴阳的属性

阴阳虽是划分万物对立统一的依据,但对立的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任意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固定下来的。

所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不能是“乾道成女,坤道成男”。详细来说,事物的阴阳具有以下属性:

1.相对性: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如: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2.相关性:阴阳属性不是孤立的,用阴阳分析的事物应该在同一范畴、层次或交点上。

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如:理智为阳,欲望为阴;炙热为阳,寒冷为阴,而寒冷和理智之间不存在阴阳关系。

3.普遍性:阴阳属性不是特殊的,而是普遍的。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与火、动与静。

4.变化性: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如:乐极生悲,悲极生乐。

5.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以天而言,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可再分,

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也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三、对阴阳理论的经典诠释:


太极图阴阳理论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哲学、宗教、历法、中医、书法、文学、建筑、占卜等。

(本图摘自《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孟庆云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5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

ISBN 978-7-5132-4119-9)

对阴阳思想的最形象的图示就是北宋时出现的太极图。它以一条曲线将圆形分为两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

白者像阳,黑者像阴,白中又有一个黑点,黑中又有一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分开的两半像两条鱼,俗称“阴阳鱼”。

(本图摘自《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孟庆云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5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

ISBN 978-7-5132-4119-9)

四、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此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阴阳”就是对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是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它们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阴与阳之间有如下几种关系:

1.交感相错:交感指阴阳的交互作用,相错指这种相互作用十分复杂。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

2.对立制约:阴与阳是对立、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

阴阳还存在着相互抑制、约束的性质,表现为“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动态联系。

3.互根互用: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没有上就没有下。

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4.消长平衡:消意为减少,长意为增多。消长可分为四种情况: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皆长,阴阳皆消。“平衡”指阴阳的消长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而不易察觉。

(本图摘自《周易象数预测学》杨力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

ISBN 978-7-5304-5882-2)

5.相互转化: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孰主孰次决定了事物的主要特性。

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界限值,会导致转化,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量变,“阴阳转化”就是质变。

(以上文字及本笔记未特别说明来源的图均摘自《图解易经(白话图解速断版)》

作者:高永平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3

ISBN:9787539044750)

五、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中医的阴阳不仅把易学阴阳具体应用于医学,而且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阴阳的概念及其分与合为推理的基础来抽象和提取信息,把“象”视为概念推理之应。

所谓“阴阳应象”即是阴阳对应及与天地万物诸象之应,以此认识生命系统与天地阴阳之协同。

阴阳乃是在动态观察事物中对其矛盾的概括和抽象。《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说明在概念的演化过程中,阴阳不是某种有形实体而是科学的抽象,所以对阴阳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来运用和把握。

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它所提出的阴阳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阴阳一体,两分匀平

《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命曰平人。”中医学索性把阴阳匀平视为正常生理,现代医学提出了人体的稳态观和阴阳匀平的思想有很大的一致性。

(二)阳刚阴柔,动静平秘

阴阳属性正相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指出阴阳之异也可概括为阳刚阴柔。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能够在一个体系中谐调为用才是正常状态,反之则为病。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相贯,对峙互根

《灵枢·营卫生会》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所谓阴阳相贯,就是阴阳二者内外左右相连而不离。

所谓阴阳对峙互根,就是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的对峙互根,或阳内阴外,或阳左阴右,

如“太极图”的模式,这种对峙互根,是万物的生化之源:“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在临床中,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丸(滋阴)的基础上加两味温阳药,也即是此理。

(四)阴阳交争,升降相错

因为阴阳表述的是动态变化的规律,总的表现是升降相错,此升彼降,其升降的原因是二者交争。

《内经》对这一规律有许多具体论述,如《素问·疟论》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人体也是这样,不能更虚更实则反为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也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五)阴阳消长,往复嗣续

《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阴阳二者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转化的结果,虽然可走向反面,但又可以循环,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张介宾对此语注曰:“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乃象应阴阳之谓。

(六)阴阳翕辟,和实生物

阴阳并非永远机械循环,而是有所创新。其创新机制是《易传》所说的“阴阳翕辟,生生不息”,亦即《老子》的“二生三”过程,是“冲气以为和”。

《国语·郑语》也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素问·六节藏象论》以此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在运动中把有关事物和谐地组织起来,就会产生新事物。

阴阳理论引进中医学以后,医生们便开始用阴阳的思维方式分析病情。

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能看到表证、热证,就联想到里证、寒证。

这种思维方法,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叙述较详细。由阴阳还建立了“平人”和“疾病”的概念,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内经》把“阴阳匀平”者命为“平人”。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若匀平状态破环了,成了偏阴偏阳者,谓之疾,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乖戾,疾病乃起。”又如阴阳互根之破坏,也成为疾病,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从此,中医之治疗原则就是调节阴阳,重建平衡,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最后要说明一点是:阴阳学说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阴阳的两仪并非是对立,所强调的是匀平的稳态,

而对立统一规律所言矛盾则是侧重对立和斗争,稳态为暂时的过程。由此可知,阴阳学说有不同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

(以上摘自《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孟庆云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5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

ISBN 978-7-5132-4119-9)

六、附《素问》部分原文(朗读)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朗读)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

(本图摘自《周易象数预测学》杨力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

ISBN 978-7-5304-5882-2)

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本图摘自《周易象数预测学》杨力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

ISBN 978-7-5304-5882-2)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 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 引之。

2、素问阴阳离合论(六)原文(朗读)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

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3、素问阴阳别论(七)原文(朗读)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

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阴阳应象大论∶ 胀(上昌真切,肉胀起也)渗泄(上所禁切)翕 (下许极切)哕噫(上乙劣切,下乌界切)

能冬(上奴代切,下能夏、形能并同)放效(上妃两切)并于(上去声)嗌(伊芳者切)滑涩(下音色)渍(即赐切)

阴阳离合论∶予(犹与也)阴阳别论∶ (音喘,腓肠也) (音渊,疼也)淖(音淘,水朝宗于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