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语言的艺术。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这样一种文体——回文体,以其回环往复的独特表达方式,给人绵延悠长的特有美感。 无论是正着读还是反着读,皆成章句,但所含情感却大不相同,令人想要细细读之,反复回味。 苏轼不仅是大文豪,也是一位茶仙。他所写下的茶诗,更是流传千古。他除将佳茗比成佳人,还写有《记梦回文二首》。 ![]() 记梦回文二首(并序) 【宋】苏轼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馀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 正着读是: 【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 乱点馀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 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碾斗晴窗。 ![]() 倒着读是: 【其一】 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唾花馀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其二】 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红颜美人的纤纤玉手捧着玉碗,她穿着绿裙子,一边唱歌一边点茶。突然松树上的积雪坠落下来,掉到悬崖下面。我一惊,原来是一场梦。再看窗外天已转晴日头东升,把满山积雪都照红了。火上焙着的茶叶已成龙团状了。 据苏轼自叙,这两首回文诗为梦中所作,醒来把所记残句“乱点余花睡碧衫”续写而成。这两首回文诗顺读、倒读都能读通,立意不同凡响,体裁别致有趣,此中意境,饶有余味。 ![]() 题金山寺 【宋】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倒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在苏轼的众多诗词中,这首诗并不突出。雪山、垂钓、寺庙、泉水,全篇写景,既没有对远离京都的不满,也没有对新法当道的愤怒。他只是坐在小舟中,欣赏着山间景色,内心平静。就是在这样平淡无奇的经历中,苏轼写下了这首回文诗。 正着读,描写的是从白天到夕阳西落的景象:雪山皑皑,独钓江月,遮天绿树,霞光粼粼,水天相接。所有的意向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的冬景。在苍茫打底面前,独自一人下江南的苏轼显得有些落寞。 而反着读,描写的就是从黑夜到白天的景象:山峰迭起,鸿鸟惊飞,霭霭红霞,迢迢绿树,原本落寞萧条的场面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信手拈来间,蕴藏着苏轼截然不同的反思,不愧为千古绝唱。 虞美人 【宋】朱熹 秋声一夜凉灯瘦,寂寂愁新逗。 病蛩悲蟀小庭中,落月悄垂帘影翠房空。 轻烟黛锁双眉恨,背镜情无准。 粉残脂剩酒醒难,靠遍皱痕罗袖倚天寒。 【倒读】 寒天倚袖罗痕皱,遍靠难醒酒。 剩脂残粉准无情,镜背恨眉双锁黛烟轻。 空房翠影帘垂悄,月落中庭小。 蟀悲蛩病逗新愁,寂寂瘦灯凉夜一声秋。 两相思 【宋】李禺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 正着读,其意思是表达了对于妻儿的思念,第一句就写得很伤感,由于妻子不在身边,诗人想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妻子,于是望眼欲穿,尽管相隔千山万水,可是经常会想到妻子,对于别人而言,有谁能够知道我的心思呢? 一壶酒喝完了,最怕没有酒再续上,有的时候想要写一篇文章,可是以很难下笔,不知从何落笔。 路途太过于遥远了,阻挡了两个人相爱的人,以至于离别之后,再也无法相见,寄出去的信迟迟没有回音,大雁难以送达。这让人越发的伤感,使得我每天以泪洗面,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时常会想到远方的妻子。 夜里只有一盏孤灯,漫漫长夜孤苦无依,年轻的男子思念妻子和儿子。 正着读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思念妻儿,由于一个人在外地,妻儿不在身边,为此诗人想到了远方的妻儿,想要回到故乡,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又是无法成行。 这让诗人陷入了困境,只能通过文字,以此来阐述内心的悲苦,还有对于妻儿的思念。这首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从开篇到结尾,无一字不伤感,无一字不忧愁,每一句都感人至深。 反过来读的话,那意思就完全变了。主角转换,相思之情却未减半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妻子在孩子熟睡之后,面对如水的寂静,孤独地拿起酒杯想要一解相思却空了酒壶,拿起笔却又无从下笔,只好微微叹气。 思夫又思妻,双倍思念,更加重了《两相思》想要传递的情感。望穿秋水的思念,通过“回文”的表达手法得以淋漓尽致地宣泄,才是这首诗最为独特的地方。 秋月 【清】陈琼仙 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 楹倚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 清琴瀹茗和心洗,韵竹敲诗入梦刊。 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漙漙。 【倒读】 漙漙露冷桂飘声,坠叶风枝绕鹊惊。 刊梦入诗敲竹韵,洗心和茗瀹琴清。 峦霜失白虚涵阁,树沼移荫静倚楹。 寒吐玉蟾银汉洁,残霞晚泛一舟轻。 清代诗人陈琼仙曾以秋天的景物为名创作了27首回文诗,这首《秋月》诗是首茶诗,它写诗人于月下泛舟,树木与山峦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动着,诗人品茗弹琴,在竹声中诗兴颇浓。 ![]() 梅 【清】张奕光 【倒读】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这首诗将梅的形态写得十分生动,“疏影”“霜枝”“干挺”形容梅花的形态,更隐喻了一个人的内在追求和品格。在一树寒梅绽放的月夜,月光透过窗子招进来映着桌上的一杯清茶,梅香与茶香交织在一处,安洽美好。 虞美人 【清】朱杏孙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 冷风珠露扑钗虫, 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 院空芜绿引香浓, 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读】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 绿芜空院小栏疏, 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 露珠风冷逼窗梧, 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更为奇妙的是,朱杏孙的这一首词,如果调整句读,又会成为一首七律: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 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 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读】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 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 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 春夏秋冬 【清】吴绛雪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读法】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回环诗尽显我国古代文人墨客风采, 不为功名不为明志,只为一丝乐趣, 是古人一种特殊的文字游戏, 中华文化中一朵奇葩。 回文诗还分 “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 “本篇回文”、“环复回文”五种。 “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 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 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 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 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 回文诗的巅峰 当属古代才女,前秦诗人苏蕙。 其念夫君而作之《璇玑图》, 犹如诗歌版的数独。 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 退一字读、叠一字读,皆成诗词。 《璇玑图》共计841字,可得3800余首诗词, 构思奇巧,千多年来被赞颂无数。 ![]()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中国诗学博大精深,你体会到了吗?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