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路花雨|江岚:《闻竹斋》绝句浅析

 小楼听雨诗刊 2022-12-01 发布于浙江

《闻竹斋》绝句浅析

文|江岚

当今国内高产诗人我见过几位,但像庆武先生这么高产,还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了。今年下半年他刚刚出版一本诗词选《颍河风》,没想到他说又整理了六百多首将要付梓,而且锦囊之中还有数百首未定稿,居然还都是近作。庆武先生在体制内工作,尚未退休,每天万机之暇,能写出这么多格律工稳的诗词,这不仅仅足以证明他的才情之盛,因为古今有此才情者也不在少数,但别人的产量为什么就没有这么高呢?答案或许是缺少雅兴吧。雅兴和一个人的性情、趣味、阅历、环境等等密切相关,只有性情脱俗、趣味高洁、阅历丰富、工作和谐、家庭幸福的人,才会萌生大量的雅兴用于诗文创作,否则,日为琐事所困,心情烦燥,又何来吟诗填词的闲情逸致呢?所以,从诗词之高产,令人欣羡的更多是庆武先生志趣之高洁、雅兴之繁富和家居之闲适。关于诗文创作之奥秘,或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如司马迁;或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如韩愈;或言诗穷而后工如欧阳修;乃至如清代赵翼认为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自工;近人则断言只有愤怒出诗人、忧郁出诗人等等,都不错,都说出了部分真理,但似乎他们都忘记了历代大诗人、大作家出于治世者多,而出于乱世者少,南北朝时代的诗人如鲍照若生于盛唐,则可为太白,如谢朓则必为王维,如庾信则堪为杜甫。太白敏捷诗千首,平生所作何止万首?若无安史之乱,则决不可能只有九百余首传世;杜甫生命的最后十年,若非生活在相对安稳的巴山蜀水,而且家人都在身边,他的作品未必能有千首之多,更未必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在北宋百年无事的年代活到六十六岁,才能登上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陆游更不用说,活了八十多岁,都是南宋相对比较安定的时期,所以,只有盛世才能出大诗人,只有盛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献,延续文脉,而乱世对于文人乃至整个文学艺术都是莫大的戕害。说到国势与文运,古代那些昙花一现的所谓盛世和当今强大繁荣之中国,当然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当今中国能够出现庆武先生这样的高产诗人,也就不奇怪了。

此前已曾多次拜读、赏析庆武先生的诗词作品,这次想专门谈谈他的绝句。绝句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汉语诗歌中体制最为短小的一种形式,只有四句。当然,古代流传的诗篇也有少于四句的,比如《明诗别裁集》选有刘永锡《行路难》:“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荆地棘行路难”,沈德潜称其“四字抵过千万言。”南北朝民歌还有三句的小诗,要么只是特例,要么不成体裁,于兹不赘。唐代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之后的绝句多为律绝,因为绝句本身就只有四句,所以再写古绝就没有多大意义了,但古绝自此也并未完全消失。

胡适先生有一段关于绝句的话经常被人引用。他说:“看一个诗人的好坏,要先看他写的绝句,绝句写好了,别的诗或能写得好。绝句写不好,别的一定写不好”。这话说得似乎有点绝对,清代王夫之说得更绝对,他说“不能作七言绝句,直是不当作诗”,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绝句创作对传统诗人的重要性了。从诗歌史上看,绝句是最受欢迎的体裁,也是名作最为集中的所在,即便是当今旧体诗坛也同样如此,七绝也最受欢迎、一枝独秀。在这部诗词选里,五绝尤其是七绝占了大部分,可见庆武先生于绝句也是非常喜爱并且非常擅长的。开篇第一首五绝《夜读》便甚佳:

中夜虚堂静,书读第几章。

蛩声无辨处,明月上东窗。

夜深堂静,蛩声唧唧,月色满窗,正好卸去一天的尘劳,遨游于书海之中,不过,诗人心中似有些许不安。诗的第二句便显示了这种端倪。按说此刻正宜安心读书,读到第几章了,诗人自己心里应该是有数的,但诗人却说“书读第几章”,可见心不在焉,但诗人有何心事呢?却不肯明说。三四句仍然不作解释,只是写了两个场景,一是试图寻找寒蛩发声之处,二是走到窗前对着一轮明月久久地凝望,至于为何不安,读到最后,也不甚明了,但这并不影响这首诗的幽远的韵味,或者正是由于它的耐人寻味,才成就了这首颇富神韵的五绝。《访本家》这首五绝也非常出色:

闲日城南去,渡河访本家。

门开人未见,一地玉兰花。

诗人乘闲来访本家,可能本家知道诗人要来,预先把门打开了,所以,诗人进来的时候,还没见到人,就先见到了满院的玉兰花,接下来的情节便交给读者天马行空地想像了。可能本家听到院子里的动静,马上迎了出来;也可能本家出门沽酒去了,要劳驾诗人在小院里等那么一小会儿,总之。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场景,一旦被诗人发现并采入小诗便显得韵味十足。小诗的构思似乎很简单,只是按照时间的先后不经意地道来,但诗人对于火候把握得很好,他懂得何时打住才是恰到好处,然后多一个字也不再写,这种精心的安排,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诗意,并且让这种诗意通过想像得以无限延续,这种手法类似绘画中的留白。品味这首五绝,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起唐代诗人贾岛同为五绝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意当然不尽相同,但留白的艺术却是一脉相承的。清代沈德潜认为在所有诗体中,五绝是最难写的,也许他有他的视角,但我认为一首五绝的难度不可能比一首七律更大,关键是要精通留白的艺术。《访本家》这首诗完全可以扩散为一首五律,比如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那样,面面俱到地描述一下访本家的整个过程,但效果我想不见得比这首五绝更好吧。不过,白璧微瑕,这首诗尚有两处可议之处:其一是“渡河访本家”,犯了孤平,今人或许不太介意,放在古代科举考试,若犯此大忌,恐怕后果很严重,不妨改为:过。其二尾句“一地玉兰花”,地字不够准确,且一、地、玉,三字并读,音节不响,若将地字改作院字,则不仅于义更贴切,音节喑哑之弊也可避免了。再看《独夜》:

独坐一灯冷,夜深人未归。

出门闻犬吠,街静满清晖。

夜深时分,诗人在灯下独坐,还在等候行人的归来,可能等得久了,心中有些忐忑,所以出门去看看,只听见远处犬吠隐隐,寂静的街道上洒满了月光,依然不见行人的身影。虽然有点担心,但这首诗的基调还是比较温馨而宁静的,无一败笔,堪称佳构。此外,《银杏道中》

一日北风起,粼粼银杏黄。

尽传颜色好,谁念历寒霜。

有仁者悲悯之心;过塔中野炊遇老乡》:

关山候雁翔,戈壁泛秋凉。

借具生炊火,方知是老乡。

借鉴古人而自出机杼;《汉阳道中》:

烟锁汉阳道,风开鹦鹉洲。
苍山与苍鬓,相对各成秋。


境界大气苍凉;赠庞黎明兄》

难得一字痴,心绪使由之。

倘若无执念,哪来千古诗。

深得千古名作不传之奥秘,都值得再三玩味。

七绝虽然每句只比五绝多了两字,全篇也只比五绝多了八字,但创作难度何止提高两倍!恐怕八倍、十倍也不止,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明代杨慎曾说过:绝句“为唐人之偏长独至,而后人力莫追嗣者”(《或庵诗话》十一)。但即便是唐人之特长,在无数以绝句见长的唐代诗人里,后代也只选出六位作为绝句最高水平的代表,他们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盛唐李白、王昌龄、中唐刘禹锡、李益、晚唐杜牧、李商隐。在人们心目中,旧体诗常见六种体裁即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七绝和七古之杰出者同为诗坛天纵之才之偶像,七律则是功力深厚之重镇,而五言诸体皆不在其中,由此可见七绝在后世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本书中庆武先生所集七绝最多,说明他平时最擅长的也应该是七绝。我们也选几首佳作略加赏析。首先,看看《始信峰观日出》:

曙光渐把月光埋,登上黄山临古台。

始信峰前不信看,日从海底拱出来。

首句运用旧体诗常见的一句之中关键词故意反复以便前后照应加深印象的句式,这种句式用得好,常常能够出彩,这里的埋字就用得很传神,尾句的拱字则更出色。有动感,有过程,把日头从海底一点一点升上来的吃力的样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青年时期从军西北,写过许多反映西北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涯的作品,可以说是西北边塞诗歌的开拓者,也奠定了他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边塞诗人的地位。西北边疆作为地广人稀的地区,物质生活也许远逊于内陆,但自从岑参光顾之后,其文学价值、内涵与底蕴却丝毫不弱于内陆任何区域。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仅西北本土的旧体诗人成长起来了,而且依然有内陆诗人词家远赴西北旅游或者工作,为当代西北边疆诗坛增添了新的光彩。庆武先生曾作为援疆干部在新疆生活、工作过一段时期,受西北雄浑壮丽风光的吸引,写下许多饱含激情的诗词作品。《赴轮台途中》即佳作之一:

日暮关山颢气凉,白沙荒草两茫茫。

西风起处牛羊散,几点归鸿云际翔。

其中意象富于西北地方特色,关山日暮,白沙荒草,西风萧瑟,牛羊散漫,白云深处,几点归鸿。诗人一直隐在诸多意象之后,不曾现身,但其情绪还是通过这些意象自身特有的色彩、声音间接地、缓慢地传达了出来,尤其是结句一归字透露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王国维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如果硬要如此分,那么,这首诗也许可以归入无我之境,然而,纯粹的无我之境其实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就像这首诗,如果结句不点出归鸿,全篇皆在写景,便会显得散乱而漫无所归,不知所云的作品肯定不能算是佳作,所以,庆武先生这首诗仍然有我在其中,只不过表达得比较隐晦罢了。再看《寄友人》:

缘果三生相见迟,阳关别后已多时。

乞身归老了无悔,唯欠春风一扇诗。

从诗中出现阳关这样的地名,我们推测也可能写于诗人援疆时期。诗人对这段友情非常珍惜,颇有些相见恨晚。阳关一别转眼已过去了多时。诗人援疆归来,终老家乡,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只恨临行没有给友人留下一首诗。扇者,散也,临别赠扇,以表惜别之情。所谓一扇诗,未必真有那么一把扇子,诗人大约想借此表达当时行色匆匆,未能以诗赠别的遗憾吧,捧读诗句,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诗人的惜别之情仿佛缕缕轻烟依旧在字里行间袅袅地萦绕。

本书还有许多七绝作品颇堪讽诵。例如《寄挪威兄弟》:

风窗遥对挂银盘,为觅清诗人未眠。

此地三更彼正午,团团明月不同看。

见兄弟之情深;《闻丁公登泰山顶》:

玉树临风四十年,言身未老志尤坚。

风生脚下闲行处,小试泰安第一巅。

见诗人之气度非凡。同里得句》:

即兴乘舟过弄堂,隔桥望月水中央。

莫非识得南风面,偏遣荷花暗送香。

结句着一偏字便颇得清雅之趣。《柿园》:

瑟瑟寒烟时入冬,彤彤日脚夜初融。

忽闻墙外杮林动,知是又来攀树童。

三、四句静极生动,遂令整首小诗充满灵动之气。《诗酒》:

善饮能诗非一般,说来今古事千千。

但狂不乱神能定,何误诗仙与酒仙。

这首诗如不出所料,应为诗人的自画像,可见诗人的自负,颇有些李太白可爱的狂气。《二月初三夜》:

霞落平湖日落山,初三星夜月如镰。

休言今晚南风软,只恐吹身刀样寒。

南风已软,诗人应该感觉到了,但偏偏不承认这一点,却说只恐吹身刀样寒,可见寒气不是来自身外,而是来自心中,当是别有寄托之作。《问酒家》:

隔空喊话问牛娃,何处山中有酒家。

笑答沿溪桥北上,门前槐树正开花。

出自杜牧而自具面目。限于篇幅,其他七绝佳作恕不一一点评。

水平所限,文中不妥之处还请庆武先生和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20221129


江岚 1968年生,河南信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论硕士,曾供职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教科文卫体工会。现任《诗刊》编辑部副主任,《中华辞赋》副总编辑,《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著有旧体诗选集《饮河集》《相映集——六人诗词选》等。

孟庆武 河南郸城人,现供职周口市委党校,业余爱好文学和书画创作,曾出版《戈壁草》《风雨竹枝常系怀》《颍河风》等著作多部。 
编辑/章雪芳  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318):2022年第四十八期
每周试玉(312)|嘉宾【楼立剑 张庆辉 王海亮 苏俊】
六周年庆诗部|《小楼听雨》诗词平台
六周年庆词、曲、联|《小楼听雨》诗词平台
周文彰等联名推荐|《小楼听雨(2016-2020)》开售了
【小楼听雨诗刊】2022年(7-9)月目录
小楼有嘉宾|江岚 卷(2021年)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声明:投稿视为授权本平台刊发,出版等权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