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火针创新发展及应用

 louis6711 2022-12-01 发布于瑞士

引用格式:宋玉强,付渊博,李彬,孙敬青,刘慧林,温雅丽,赵冰骢,吕天丽,张帆,袁芳.当代火针创新发展及应用概论[J].中国针灸,2022,42(11):1317-1320.

守正创新,突破禁忌,重放异彩

1  巧借火力,宣发郁火

《灵枢·经筋》言:“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即由热邪引起的经脉病证不能用火针治疗,据此可知,热证在《灵枢》时期为火针的禁忌证。然而孙思邈认为:“外疖痈疽,针惟令极热”,首次打破了热证禁用火针的桎梏。后世许多针灸学家通过整合经典理论,使火针治疗热证的理论日臻完善,将火针应用于各类热性疾病治疗中。

高武认为火针具有发散、行气之功,龚居中亦有“热病得火而解者……犹火郁发之之义也”的相关论述。贺普仁教授认为火针可治疗各种寒热虚实之证,具有清热解毒、引热外泻之功,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乳痈等热性疾病。师怀堂教授认为火针可通络脉、泻邪热、消红肿、祛疼痛,将师氏火针用于热痹、带状疱疹、痛风性关节炎等多种实热病证的治疗。黄石玺教授在临床中采用毫火针速刺病位,配合拔罐放血疗法,借针与罐之力强泻火毒、通调经脉、通行气血,以治疗因局部气血瘀滞、火郁毒生而导致的各种红肿热痛之症。有学者认为火针之热似少火,可生元阳之气,调节机体自主神经、肾上腺皮质、性腺功能,促进能量代谢,进而增强免疫力,达到清虚热之功。现代研究发现,火针可改善病灶处的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及炎性物质的吸收,亦可加速炎性反应消退。

火针通过其行、通、温、散等作用治疗热证,可开门祛邪、以热引热、宣发郁火以退实热;可调理阴阳、引火归元以清虚热。火针治疗热证的疗效在医疗实践中被证实,诸多研究亦为火针治疗热证提供了理论依据,火针凭借其温热效应在治疗各类常见热证时可因势利导、引邪外出。

但目前火针在治疗热证方面仍缺乏足够科学、严谨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应用火针治疗热证的机制尚未充分阐明,量化及量效标准尚不统一,远期疗效亦未十分明确。

2  与时俱进,面部解禁

传统观点认为颜面处禁用火针,《针灸大成·火针》中有“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的论述,高武亦认为“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此观点主要由于古代火针较粗,且制作工艺较为粗糙,如用于颜面部恐留瘢痕;面部神经、血管丰富,火针操作易致疼痛、出血,患者接受度及依从性较低。然而贺普仁教授认为颜面部并非绝对禁用火针,实际应用时可“辨证选针”,如选用细火针浅刺治疗面痛、面瘫、面肌痉挛等病,取多头火针祛除颜面部斑、痣。师氏火针中的三头、平头火针亦可通过浅而点刺治疗痣、斑、面瘫、面痛等面部疾患。此外,李苒等采用3支毫火针点刺眼周患处皮肤并配合拔罐放血,有效缓解了眼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施术时审慎小心,便可保证安全。

火针具有机械、温热双重刺激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火针点刺面部皮肤可通过温热刺激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缓痉止痛,通过机械刺激减轻面神经的局部水肿、炎性反应及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面瘫、面痛等病向愈。现代针具无论在针尖、针体还是针柄方面都进行了反复的优化,其针体长度、硬度及韧性都远优于四寸长的大针,因而突破了传统火针面部禁针之禁忌,甚至可以应用于祛斑、祛痣等颜面部美容。

3  人身诸穴,皆可行针

关于火针穴位的禁忌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巨阙,太仓上下管,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针也”,即火针禁用于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此6穴同归任脉,深处均有重要脏器,传统火针施术存在刺伤深层脏器的可能。而现代火针可安全针刺上述穴位,如程海英应用细火针点刺上脘、建里、下脘,据患者体形而定进针深度,可有效治疗因感受外寒或脏腑虚寒而致的胃脘胀满疼痛、肠鸣腹泻等症。现今的新型电火针则可通过深度调节旋钮精准控制针刺深度,使电火针能在安全有效的深度发挥其治疗作用,最大限度保证了火针施针的安全性。研究也发现,火针可通过针刺上述“禁穴”而调控神经免疫及胃肠道激素,改善局部循环等,从而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现代人多因思虑过度、恣食生冷油腻之品、缺乏足够锻炼等导致脾胃病发病率较高,而传统观点中认为禁针的腧穴对此类疾病效果颇佳。现代火针无论在针身尺寸材质、行针手法及针刺深度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火针针刺此类禁穴提供了可能。因此,诊治疾病时,医者应谨守病机,据患者体形而选择合适针具,小心行针便可突破传统禁穴,实现真正的“人身诸处,皆可行针”。

4  合理留针,加强刺激

高武认为:“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由此可见,古人在行火针之术时一般不留针,针后即速出针。这种现象亦与粗针之弊有关,随着毫火针、电火针等多种新型针具的出现,这种限制逐渐被突破。

贺氏火针可留针以振奋阳气、散结消肿而治疗异常增生类疾病及各类痛证,留针期间可施以相应补泻手法;师氏火针通过“深留刺”法治疗各类久病顽疾和剧痛之症。因针身较细,毫火针可通过留针以延长机械刺激,增加温热刺激。研究发现,毫火针针刺阿是穴、相应俞募穴、足三里等穴后留针5~20min可缓解不同程度的癌痛,减少爆发痛的次数及止痛药物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改进后的火针刀在留针的过程中,于针尾部加上艾炷并点燃施灸,可发挥松解粘连、减少渗血、防止再复发的作用;亦有研究者利用电火针将药物离子直接导入局部病灶以治疗痔疮术后疼痛,用药物电火针治疗斑秃等皮肤科疾病。

总之,酌情留针可强化火针的刺激量,借其热力可通络止痛,留针期间亦可借火针高温灼烧的作用破坏局部神经感受器,促进组织、神经功能修复,缓解疼痛。

5  优势突出,立起沉疴

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传承与发展,火针疗法的适用证已由最初的寒证、痹证逐步拓展至现今的百余种疾病,其优势病种则主要集中在骨科、皮肤科、外科、神经科及妇科。临床实践中,类型多样的火针在治疗颈椎病、腰痛、膝关节骨关节炎等各类痛证,中风后遗症、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时较毫针起效更快,疗效更优;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顽固性面瘫、面部难治性疣、下肢静脉曲张、伤口不愈合、外阴白斑及肿瘤等杂症中亦获良效。基础研究方面,火针可通过调节白癜风患者的球状C1q受体基因(gC1qR)、白细胞介素(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亚群水平,有效改善或避免黑素细胞发生氧化损伤而修复皮损;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则与调节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等有关;王剑歌等发现火针治疗能促进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加快脊髓神经超微结构的修复。综合上述及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关于火针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主要包括调控细胞及体液免疫、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改善局部微循环和新陈代谢、调节血浆渗透压或直接高温灭菌等

针针相辅,针药合用,共解百疴

针灸临床工作者不拘一格,根据火针及其他针具的特殊作用,选取相应针法,或联合运用火针与艾灸、药物、拔罐等不同治法以治疗各类疾病,取诸法之长,在发挥各治法的特异性作用时,充分体现了火针与其他针具、与其他治法相结合的整体性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