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下,值得我们再读《论持久战》丨“疫”声评①

 智汇百川 2022-12-01 发布于河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黄轶 综合报道

战疫近三年,又到了一个“艰难”时刻。

近段时间,全国各地疫情反复,确诊病例数持续在高位,防疫面临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部分民众情绪“破防”,一些人很容易被“带节奏”,对正常的防疫举措表示疑虑。

这意味着,在战疫情的同时,需要澄清认识、破除迷雾,弥补心理防线的缺口。

天下苦“疫”久矣,国家不容易、干部不容易、商家不容易、民众不容易,一线防疫人员更不容易……总归一句话,大家都不容易。

凝聚共识、相向而行,是打好战疫“持久战”的关键。

文章图片1

当下“众说纷纭”的各种论调,记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躺平论”,一个是“放松论”。

如何防控疫情?战疫快三年了,我们再次回到这个基本的逻辑起点。其实,所有高深莫测的讨论,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要回到科学常识上来。下面,记者就和大家聊一聊常识问题。

如何理解疫情防控?

那是一段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岁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奋起抗日。

当时,有人提出:中国会不会亡国?抗战能不能取胜?

一时众说纷纭,有人宣扬“亡国论”的悲观论调,有人产生“速胜论”的盲目论断。显然,这两种观点都不能解决抗战前途及战争指导的重大问题,这一重大问题的解决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早在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这些集体思考和探索,为毛泽东系统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提供了先期探索。经过长期思考、总结,1938年5月,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写出了震古烁今的《论持久战》。

文章图片2

《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的正确道路,增强了胜利的信心,成为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事实上,人类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病毒肆虐已近三年,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流行态势,病毒持续变异,疫情发展走势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新冠肺炎大流行还没有结束,还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人类什么时候能彻底战胜这个病毒。

持久战!我们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如今,战疫经历了病毒的进攻和我们的防御阶段,目下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这是一个既考验战法,又考验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

新冠病毒虽说在毒性上有减弱的趋势,但传播力明显增强。

一强一弱!容易模糊我们的认知。有人认为新冠病毒已退变成“大流感”,但即便是大流感,我们也要重视。

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1月1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这个决断,出于最基本的常识和最朴素的动机:在科学上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绝不能用人民生命去冒险。

从国家层面看,防,是必须的,既是争取历史主动,也经得起历史检验;从个人角度来看,防,是必须的,是对自身和家庭负责。因此,“躺平论”“放松论”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对生命的“摆烂”和漠视。

有人称,新冠病毒没有后遗症,事实上,以目前的科学研究进展,对新冠病毒后遗症的认知也十分有限。我们不能将“目前的已知”与“未来的后知”划等号,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大家都听说过“人生三大境界”,即:

● 青铜: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一境界)

● 黄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二境界)

● 王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境界)

那么,有没有可能从第一境界直接跃迁到第三境界。答案显然是不可能!

我们对新冠病毒“目前的已知”建立在人民群众群防群控实践基础之上,对新冠病毒“未来的后知”仍需要我们一同去努力探索。

这是一场持久战。

在守望中“防”,实则是在积蓄中“攻”,不断探索疫情防控方法需要时间和空间,尤其需要以“时间窗口”换取“安全空间”。

如何理解“动态清零”?

面对新冠病毒,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选择“躺平”,并不是因为他们无畏生死,也不是由于他们视生命如草芥,而是政治、经济等复杂原因交织,造成了他们只能接受“被动式躺平”。当然,有些国家是不负责任的制度安排导致无可奈何。

“速胜论”不现实,“躺平论”“放松论”更不可取。

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庞大,城市聚集居住相对密集,我们人均拥有的资源(包括医疗资源)远不如发达国家……一旦完全放开管控,不实行“动态清零”,如果对规模性反弹防控不住,就一定会出现超规模性扩散,那简直不堪设想,我们将无法承受其严重后果。

用数据说话:中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900万人,累计死亡低于30000人;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近1亿人,累计死亡已逾110万人。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大致是美国的4.3倍。假设采取美国式“躺平”政策,那么新冠病毒在中国导致的累计确诊人数将超过4亿,如果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与美国相同,而死亡人数会达到470多万,甚至更多。

470万人!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这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啊!有朝气蓬勃的孩子,有意气风发的青年,还有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

谁能想象,如果放开,至少470万同胞或将在疫情中痛苦死去?这个数据一旦成为现实,那么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甚至包括我们自己都将面临一场生死考验,那必定是无尽的暗夜、彻骨的凛冬。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病毒毒性没那么强了,致死率没那么高了,但想想中国有那么多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或病人,一旦染上新冠,致死总数也不会是小数目。

如果全面放开,国家还能承担得起免费治疗吗?试想,只要一个家庭出现一例重症,这个家庭就会背上沉重的负担。或许,真正的悲剧就是你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去,而你却无能为力!

当然,这些仅仅是“如果”……

近三年来,我们国家持续努力做好疫情防控,护佑全体国民的生命健康。

出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党中央一直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全面理解“动态清零”?

“零”,不是追求绝对的零感染,目的是防;“动”,则是发现一起,努力扑灭一起。不出现规模性反弹,不出现超规模性扩散——这是防疫的底线。

“动态清零”所提的“动态”,一定与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讲究实事求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教条式的。

文章图片3

《论持久战》中所提到的战术“运动战”和“游击战”,都不是僵化的,都讲究在具体情况下灵活运用。

国家的防控政策是从宏观层面制定的,不是针对具体细节的,这需要各地认真坚持“二十条措施”和第九版防控方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到精准防控、科学防控。

动静之间,我们尤其要关注“一老一小”。老人和孩子,建议多采取“静”的态势,特别是有基础病的弱势群体,应加强自我保护。免疫力稍强的人群,可按防疫政策采取“动”的姿态,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应主动在疫情防控的整体战中发挥主动担当。

如何理解“人人当好守门员”?

从多次疫情反复的情况来看,输入型病例占到大多数。国与国、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人员的大量流动,皆会出现输入型病例。当输入型病例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出现本土型病例。由于“输入”,将“反弹”的时间轴缩短了,规模扩大了。

党中央强调,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这个防控政策,是依据国情出发的。我们的资源相对薄弱,我们有短板、有不足,我们多么期盼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多么期盼拥有更强的“国之重器”。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人都要当好守门员!病毒这个球,必须从地球踢出去!

疫情防控,其实是一个精准活、细致活、耐心活,既不能“一封了之”,更不能“一放了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要求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

把“群防群控”这个法宝用好,必定涉及到分类处置问题,这是防疫以及各类工作的方法论。在“动态清零”中,创造性开展疫情防控,特别是实施动态性调整尤为关键。

文章图片4

“创造性执行”与“机械性执行”,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

执行层面需要“善作为”,增强大局意识。疫情防控给社会各个层面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到是封一个小区、封控一栋楼、还是封一户人家?到底是居家隔离,还是送医治疗?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该是“创造性执行”,而不是“机械性执行”。

不过,我们也应该审视防疫过程中,基层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片面理解,存在过头执行等问题。当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当避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应该因地、因城、因人、因时具体施策,“以动制动”“以变易变”,而非僵化死守教条。执行层面的偏差,其后果不应被忽视。时代的一粒沙,有时压到个人或家庭头上就是一座山。

执行层面需要更多的“温暖操作”。应该看到,战疫近三年,部分民众在心理上有疲惫感、焦燥感,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抚慰的。因此,在疫情防控的执行层面,需要更多的温情。事实上,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温情元素增加了。比如,有的地方开通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及时有效疏导情绪;有的地方,特殊阳性病例居家隔离获得批准。

“防疫的精准”与“防疫的温情”,都是广大民众所需要的。

积极发动群众,这是《论持久战》中所传授的法宝。防疫攻坚战,在执行层面仍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宣传“人人当好守门员”的防疫理念。防疫既要发挥国家力量,也要发动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当下,疫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只有每个人都履行好公民责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为一道坚实的墙,我们整个社会才能构筑起防疫的铜墙铁壁,才能抵御未知病毒的侵袭。

总体而言,在疫情防控大局上,来不得丝毫侥幸,容不得半分任性。政府要讲科学性,民众也要讲科学性,不能违背常识。

咬定青松不放松!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越要紧握“三个坚定不移”这个制胜法宝。

展望未来,我们始终会选择深爱自己的祖国,始终会守护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我们深信时代的进步,深信自由的光芒。事在人为,我们每一个人皆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光发热,相信大家一起努力,定能携手渡过难关!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