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顿悟与渐修——《箭术与禅心》读后

 蓝雨飞逸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这是觉察的第81篇文章

如果喜欢,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假设你从一个很远的地方来,想学习射箭,第一天被领到师父跟前,他说:“要学习射箭,先要学习正确的拉弓。拉弓时不要用上全身的力气,而要学习只让两手用力,肩膀与手臂的肌肉是放松的,仿佛它们只是旁观者似的。”

What? 不用力?怎么能拉得开?但师父示范了,真的很轻松。

于是你开始练,练了几个星期,毫无进展,师父只是在一旁看着,大叫着“放松!放松!”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说。可是,你根本做不到不用力,只能跟师父坦承:我做不到。

师父于是教了你一招:“你做不到,是因为你的呼吸不正确。吸气之后要轻轻地把气向下压,让腹肌紧绷,忍住气一会儿,然后再尽量缓慢平均地吐气,停顿一会儿,再快吸一口气。就这样不停地吸进呼出,自然形成一种韵律。如果能正确做到,你会觉得射箭一天比一天容易。”

What? What? 你是来学习射箭的,为什么要学习呼吸呢?再说了,呼吸谁不会呢?可是,这个师父据说射箭很厉害,被誉为弓圣,他应该不会胡说八道吧?

练吧。这一练就练了一年,你终于可以做到身体完全放松地拉开弓。你觉得很神奇,练习呼吸怎么会对拉弓有帮助呢?你开始有点相信师父说的,“用心灵拉弓”。

不管怎样,一年过去,你终于能正确地拉开弓,那么,接下来可以学习“放箭”了。

师父先示范,他看起来轻松极了,简直如同儿戏。你信心满满地依照师父的指导勤练不懈,然而,只要一放箭,你总是会震动,导致箭射歪。

师父毫不气馁继续示范,你也毫不气馁继续模仿,结果却是:你越练越没把握,就像一只蜈蚣突然想弄清楚自己的脚走路的顺序,反而寸步难行了。

师父却很淡定,他早知道会这样吧。他说:“你绝不能刻意去松开右手。不要思索你该怎么做,不要考虑如何去完成它!只有当射手自己都猝不及防时,箭才会射得平稳。”

啊……要把箭射出去,怎么能不松开搭在上面的右手?怎么能不思索?怎么能不考虑?

完全不得要领,徒劳无功练了几个月,还是一次都没有成功。

师父又指导说:“你握住拉开的弓弦,必须像一个婴儿握住伸到面前的手指。他那小拳头的力量让人惊讶,而当他放开手指时又没有丝毫的震动。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婴儿不会想:我现在要放开手指来抓其他东西。他从一件东西转到另一件东西,完全不自觉,没有目的。”

这个比喻你也懂,可是你的情况好像不太一样呀,你跟师父辩解说:“当我拉弓时,一到某个时刻我就觉得必须要立刻放箭,否则我就拉不住了,没办法再等下去。”

师父解释说:“熟透的水果自然会绽开果皮,你懂吗?你无法等待下去,是因为你不肯放开你自己。”

这个是什么意思呀?射箭跟熟透的水果有什么关系?你很迷惑地说:“婴儿一无所知,可是我很清楚,我拉弓放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击中箭靶,拉弓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

师父一听怒了,大声吼道:“真正的箭术,是无所求的,没有箭靶!你越是顽固地要学会射箭击中目标,你就越无法成功,目标也离你越来越远。阻碍你的,是你用心太切。”

你沉思良久,道理是懂了,可是,该怎么做?

师父说:“你必须学习正确地等待。”

学习等待?怎么学?

师父继续说:“放开你自己,把你自己和你的一切都断然抛弃,直到一无所有,只剩下一种不刻意的张力。”

不刻意?就是说,你必须刻意地去成为不刻意?

师父不再说什么,你只能继续去练,迷迷糊糊地,刻意地去成为不刻意。

转眼又是三年过去,你的拉弓越来越熟练,但是,在弓弦最高张力点的等待总是让你疲劳又难受,最后不得不刻意放箭。

师父在一旁喊:“不要去想那一箭!”

实在太痛苦了,你无法不想啊。

师父说:“你会感觉痛苦,是因为你没有真正放开自己。一切都非常简单。你看,竹叶被雪的重量越压越低,突然间,雪滑落地上,叶子却一动不动。就像那叶子,保持在张力最高点,那一击必然滑落,它从射手身上滑落,就像雪从竹叶滑落,射手甚至都来不及想。”

接下来又是练,你仍然无法等到那一击“滑落”。

你沮丧极了,内心彷徨又矛盾,还应该继续练下去吗?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呢?四年了呀。

徘徊之后,你下定决心,继续练,专注于放箭,试图寻找震动的解决办法。反复思索后,你发现一个技巧,在拉弓之后,如果减轻手指压力,到一定时候,它就会扣不住弓弦,然后箭就会像“竹叶上的雪”自然滑落一样,飞射出去。

这个办法好,几乎每一箭都射得平稳,你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又开始上课,你把自己的技巧表演给师父看,射出了极为平稳的一箭,无比成功。果然,师父觉得不可置信,要求你再射一次。再射,比第一次更好。

你很得意。

然而,第二天,师父托人来说,他不愿意教你了,因为你想要欺骗他。

你惊慌失措地解释,又说情,又保证,师父才答应继续教。

可是时间有限呀,你千里迢迢地来,学了几年好像一无所成,会不会就这样半途而废呢?

你问师父:“如果'我’不去放箭,箭究竟怎样才能射出去呢?”

“它会在张力最高点等待。”

“它是谁呢?到底是什么东西?”

“一旦你明白了这个,你就不需要我了。如果我不让你亲身体验,而直接给你线索,我就是最坏的老师,应该被开除。所以我们不要再谈这些,继续练习吧。”

练习,练习,练习……还是没有任何进展,可是你不再烦恼,好像是厌倦了,只是过一天算一天,要不是师父严格监督,你大概早就停止练习。

你不再抱怨浪费时间,也不再发问,甚至觉得一无所成也无关紧要。

忽然有一天,射出了一箭之后,师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喊道:“刚才它射了!”

啊!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你不由得欢呼雀跃。

可是师父严厉地说:“我的话不是赞美,我也不是对你鞠躬,因为那一箭完全与你无关。这次在张力最高点时,你保持着完全无我与无所求的状态,于是这一箭就像个熟透的水果般从你身上脱落。现在继续练习,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经过相当久之后,才偶尔又有几次正确的放箭。

一天,师父宣布说,可以开始射击箭靶了。可是,他居然不教如何瞄准,只是让你练习射箭,随便射到哪里都好。

你不免又担忧焦虑,天天这样盲目乱射,让你受不了。

师父安慰你说:“你的烦恼是不必要的,要把射中目标的想法抛出脑外……射中箭靶只是外在的证明,表示你的无所求,无自我,放开自己……只有当你到达了最高的一级,才能百发百中。”

又经历几轮怀疑、不安和纠结,你总算坚定下来,踏踏实实跟随师父的指导练习,在许许多多的失败中,偶尔会有连续几箭击中箭靶。

但只要你稍微露出满意的神色,师父便会少见的严厉,他会大叫:“你在想什么?你已经知道射坏了不要难过,现在必须学会射好了不要高兴,你必须使自己解脱于快乐与痛苦的冲击,学习平等超然地对待它们……你必须要不断地练习这个做法,你无法想象这有多么重要。”

又是练习……五年多就这样过去了。第六年,师父喊你去参加一次考试,顺利通过。

怎么样?这样一个学箭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能体会到这过程中的艰难吗?我想,我应该体会到了绝大部分。

从2018年1月19日开始润开毛笔,跟随糊糊老师写下歪歪扭扭的第一笔,到今天已经178天,将近半年的时间,从《峄山刻石》的小篆写到欧阳询的《九成宫》,经历太多打击和灰心、沮丧,可以预计,在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这些情绪可能还会反复回来困扰我。

惟一欣慰的是,内心始终有个坚定的信念: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持续练习,一定会进步。而且,也一直在持续练习,哪怕是外出爬山,也随身背着纸笔墨。

糊糊老师说,练习书法,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写出多么好的字,而是借由写字达到自在专注的境界,写出好的字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有行动,没情绪”,这已经是禅的意境。

这个学箭的故事,最终想揭示的,也正是禅:无所求,无自我。

故事来自《箭术与禅心》,19世纪20年代,一个德国的哲学家,远渡重洋来到日本,跟随当时号称“弓圣”的阿波研造学习箭术,历时六年。薄薄一本32开的书,不到一百页,记录了这个过程。

结果看起来很好,他在某种程度上领悟到“箭术的大道”,忽然之间开窍顿悟了。但看过他的学习过程,不难了解到,这顿悟的结果,要历经漫长而煎熬的修习才能达到。而顿悟之后,也还需要持续的渐修,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吧。

书法学习于我,也正是一条这样的路,一条抵达自我、自在、以及专注清静的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