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大宋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们

 听风如故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万水千山总是情,为我标星行不行

推荐关注

好看的头像/壁纸/表情包/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全文字数:1445 阅读时间:3分钟

垂帘听政这个模式,许多人认为是从宋代开始的。其实早在宋之前就有了。东晋时崇德太后褚蒜子先后四次临朝,是她开始用的帷帘,与群臣隔开,抱着小皇帝上朝听政。


史籍上第一次使用“垂帘”这两个字的则是武则天。“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而“垂帘听政”真正成为一种合法的制度,则要到大宋之时。


宋朝太后垂帘听政的多次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太后在男权社会是被排除在皇权之外,在皇帝眼里,太后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太后因身份上的原因具备了垂帘听政的首要条件。而宋朝太后垂帘听政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其它的原因。宋朝太后多是在特殊情况下由大臣上书请求才开始垂帘听政的。

1、宋朝皇帝年幼

宋朝皇帝年幼继位的,如仁宗、哲宗、恭宗、端宗、怀宗,这五位皇帝中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是仁宗,年仅13岁,最小的恭宗,年仅四岁即皇帝位。

皇帝如此年幼,自然没有能力处理国事,就需要有人辅佐,于是,太后听政辅佐新君。在母以子贵的古代社会,这是再合理不过的。

还有宋朝社会崇尚孝道,更容易为母后垂帘听政找到合理的道德依据。这五位皇帝有四位垂帘太后,分别是刘太后辅佐仁宗,高太后辅佐哲宗,谢太后辅佐恭帝,杨太后(度宗杨淑妃)辅佐端宗、怀宗。其中刘太后和高太后听政时间较长、影响较大。谢太后和杨太后都是在南宋社会动荡时垂帘听政,并没有什么作为,可以说虽有垂帘之事,但无听政之实。

2、宋朝皇帝病重

宋朝因为皇帝病重而不能亲政的皇帝,如英宗、神宗。英宗初即位,病重,曹太后垂帘听政,还有就是神宗末年,神宗病重,高太后垂帘听政。

《宋史》载:“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

3、宋朝皇帝帝统不正

帝统就是指皇族血统,中国的皇位继承从夏朝建立之初就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保证皇帝的帝统纯正。但是宋朝出现多位皇帝并不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因为宋朝有的皇帝并无子嗣,无奈之下只能从宗族中进行选择,这时其帝位合法性就受到了质疑。所以皇帝本人甚至大臣就找人辅佐,来证明帝位的合法性,进而稳定政局。但是为什么选择太后进行辅政呢?


在之前朝代会由大臣来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而宋朝当出现一些不利于国家政权正常运转的情况时,都选定皇太后或太皇太后来垂帘听政。这和以往朝代对女性的限制不同。皇帝在年幼时需要依靠太后,皇帝年长发生帝统不正的情况时也需要太后辅政。

宋朝除了太宗,还有英宗、徽宗、高宗、孝宗、理宗、端宗和怀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宗,仁宗皇帝无子,所以就在宗室中选择了一位皇子,英宗继承皇位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此时就需要有人来辅政,来保证皇位的顺利交接和朝政的稳定。

因为英宗是在仁宗在位时所选择,曹太后也在英宗的成长过程中发挥过作用,也就成为了辅政的最合适人选,在大臣的多次请求下,曹太后才开始垂帘听政。

4、宋朝朝局动荡

在宋朝历史上,总体上政局是稳定的,除了北宋和南宋末年。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破开封城,张邦昌僭立伪楚政权,册立哲宗孟皇后为宋皇后,垂帘听政。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兵变,孟太后再一次垂帘听政。孟太后两次垂帘听政都是因为当时政局动荡。除了孟太后在社会动荡时垂帘听政,南宋末年的谢太后和杨太后(度宗淑妃),都是在政局动荡时垂帘听政的。


但是无论北宋太后所掌握的权力多大,其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登基称帝,这正是因为当时北宋社会存在诸多限制太后专权的因素,使得她们只是权力的暂时保管者,是维护皇权过渡时期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始终无法真正获得皇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