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

 meihb 2022-12-01 发布于江苏

作者:陈淑靖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图片

一、俯卧位通气的效果及机制

1. 俯卧位通气效果
201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俯卧位通气效果的文章,研究显示,俯卧位通气组患者28天死亡率降低近50%,90天死亡率也明显下降,而且在观察人群中,肺炎所致ARDS占绝大多数,接近60%。这一研究也展示了俯卧位通气的效果,值得肯定。
图片

图片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在ARDS不同严重程度对应的呼吸支持策略中,纳入了俯卧位通气。

图片

随后有多部国际指南对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推荐。日本指南推荐,对于中重度ARDS(氧合指数<200 mmHg)患者,推荐可行俯卧位治疗[2]。德国指南推荐对于氧合指数<150 mmHg的患者,每天接受至少16小时的俯卧位[3]。欧美国家和中国的指南推荐,对于中度ARDS患者,推荐接受每天至少12小时的俯卧位[4,5]

图片

为何俯卧位通气效果如此明显?仰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背侧肺泡会出现一些形变,处于压扁状,当体位变为俯卧位时,因重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肺泡会有一定程度的复原,有利于改善肺泡的复张[6]。研究显示,俯卧位能够改善ARDS患者的肺复张,同时还能减少肺的分流,通气血流比明显好转,患者的氧合指数也会显著升高[7]

图片

除了对肺的影响,俯卧位还能改善ARDS患者的右心功能。研究显示,通过俯卧位的治疗,右室舒张末容积显著减少,左心受限也会显著减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左心输出量,改善左心功能[8]

下图总结了俯卧位通气如何改善左心和右心功能。俯卧位通气后,由于肺泡复张,动脉氧合改善,肺血管阻力显著降低,右心负荷也随之降低,对左/右室的交互也降低,左室前负荷会增加,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左心的输出量。同时,俯卧位时,腹内压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使静脉回流增加,促进右室前负荷增加,右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前负荷也会相应增加,最终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9]

图片

2. 俯卧位通气的机制

俯卧位通气改善通气和氧合的机制可能是:增加肺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降低气道压力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减少右室扩张,降低右心后负荷,改善局部膈肌运动。此外,俯卧位还有助于痰液引流,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图片
二、俯卧位通气的实施

1. 俯卧位通气的疗程

目前认为俯卧位是重度ARDS以及难治性低氧血症的一线治疗,相关指南推荐尽早开始俯卧位。停止俯卧位的指征包括:①氧合指数>150 mmHg【但150 mmHg并非一个确定的节点,临床中我们也有患者的氧合指数达到170或180 mmHg,通过观察发现患者能从俯卧位中继续获益,我们也会继续俯卧位】;②PEEP<10 cmH2O;③FiO2<60%。

2. 俯卧位通气的禁忌证

俯卧位在实施过程中的绝对禁忌证包括:脊柱骨折;未监测或有明确的颅内高压。相对禁忌证包括:困难气道;多发创伤伴未固定骨折;2周内行气管手术;妊娠;气切24 h内;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气体漏出的前置胸腔引流管;气道和血管通路高度依赖;15天内严重额面部创伤或手术;眼内压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脏起搏器植入2天内;深静脉血栓治疗2天内;体重超过135 kg;腹腔内高压;腹部开放伤口。临床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会对患者进行评估。

3. 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

俯卧位通气常见并发症包括:①脸部压疮,常见部位是口周、下颌部及鼻尖以及身体的突出部位,可使用防压疮敷贴;②血流动力学紊乱(短暂低氧饱和度/低血压);③意外脱管(气管/血流导管):监测镇静和肌松药的使用情况,避免患者躁动,出现拔管和脱管;④呕吐:由于俯卧位时腹内压升高,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尤其是留置鼻胃管患者,如果呕吐风险比较高,可留置小肠营养管;⑤镇静剂量增加;⑥神经和视网膜血管压迫。

下图是我院实施俯卧位通气的站位示意图。

图片

图片

三、清醒俯卧位

除了重症患者,一些轻型患者,我们也可尝试实施俯卧位。我们曾接诊了一例MDA5阳性抗合成酶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入院时患者氧合差(氧合指数140 mmHg),后行清醒俯卧位,1周后随访,肺部CT可见病灶明显吸收,氧合指数显著升高。因此,对于临床中暂时还不需要气管插管但氧合较差的患者,可以考虑实施清醒俯卧位通气。

清醒俯卧位时,取自主俯卧体位,可吸氧(鼻导管或HFNC),不要用力屏气,尽量多俯一会(至少30 min),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如患者不耐受或感觉不舒服,及时翻回仰卧位。

基于现有的临床经验,笔者申请到了中山医院临床研究专项基金项目,主要开展清醒俯卧位通气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设计是俯卧位通气治疗组加行清醒俯卧位通气,每日3次,每次1~2 h。

2020年,有一些小样本的病例报道回顾了清醒俯卧位在COVID-19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这些研究多为诊治经验,缺乏对照组,也没有明确的俯卧位实施时间。鉴于此,2020年Crit Care杂志发表了针对COVBID-19患者清醒俯卧位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建议俯卧位频次为每天3次,每次2~3 h;如果患者配合度好,能够耐受,俯卧位的时间越长越好[10]

图片

2022年发表的文献显示,俯卧位患者氧合改善,是因为俯卧位增加了肺复张,减少了不张导致的肺损伤,改善了通气灌注血匹配[11]

图片

一项纳入1121例COVID-19低氧血症患者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清醒俯卧位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非插管率和非死亡率[12]。早期清醒俯卧位通气也可以改善COVID-19的预后,“早期”就是启动HFNC治疗24 h以内,建议患者实施俯卧位,能够显著改善其临床预后[13]。一项非RCT研究也发现,无创通气患者进行清醒俯卧位通气,无创失败率、插管率及死亡率均降低[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推荐,接受HFNC或无创通气的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即清醒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治疗时间每天应大于12 h。

在没有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的情况下,患者也可以通过轮转体位进行清醒俯卧位通气。如下图所示,同样能起到改善氧合的作用[15]。笔者的临床经验是,部分患者初始氧合较差,建议先左、右侧90°卧位,每次0.5~1 h,然后再逐渐加大幅度,直至能够配合并适应俯卧位。在患者轮转体位过程中,也发现其氧合改善。

图片

图片

四、小结

俯卧位通气是中重度ARDS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机械通气患者应在充分镇痛镇静下实施。对于清醒患者,建议个体化指导俯卧位的实施,早期俯卧位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图片
参考文献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文献)

[1] Guérin C, Reignier J, Richard J C, et al. Prone positioning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N Engl J Med, 2013, 368(23):2159-2168. 

[2] Hashimoto S, Sanui M, Egi M, et al. Th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DS in Japan[J]. J Intensive Care, 2017, 5:50. 

[3] Fichtner F, Moerer O, Laudi S, et 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 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J]. Dtsch Arztebl Int, 2018, 115(50):840-847.

[4] Fan E, Del Sorbo L, Goligher E C, et al. 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7, 195(9):1253-1263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试行)[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6):404-424. 

[6] Gattinoni L, Taccone P, Carlesso E, et al. Prone posi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ationale, indications, and limit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 188(11):1286-1293.

[7] Johnson N J, Luks A M, Glenny R W. Gas Exchange in the Prone Posture[J]. Respir Care, 2017, 62(8):1097-1110. 

[8] Vieillard-Baron A, Charron C, Caille V, et al. Prone positioning unloads the right ventricle in severe ARDS[J]. Chest, 2007, 132(5):1440-1446. 

[9] Jozwiak M, Monnet X, Teboul J L. Optimizing the circulation in the prone patient[J]. Curr Opin Crit Care, 2016, 22(3):239-245.

[10] Bower G, He H. Protocol for awake prone positioning in COVID-19 patients: to do it earlier, easier, and longer[J]. Crit Care, 2020, 24(1):371.

[11] Fossali T, Pavlovsky B, Ottolina D, et al. Effects of Prone Position on Lung Recruitment and Ventilation-Perfusion Matching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Combined CT Scan/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Study[J]. Crit Care Med, 2022, 50(5):723-732. 

[12] Ehrmann S, Li j, Ibarra-Estrada M, et al. Awake prone positioning for COVID-19 acute hypoxa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multinational, open-label meta-trial[J]. Lancet Respir Med, 2021, 9(12):1387-1395.

[13] Kaur R, Vines DL, Mirza S, et al. Early versus late awake prone positioning in non-intubated patients with COVID-19[J]. Crit Care, 2021, 25(1):340. 

[14] Musso G, Taliano C, Molinaro F, et al. Early prolonged prone position in noninvasive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SARS-CoV-2-related moderate-to-sever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clinical outcomes and mechanisms for treatment response in the PRO-NIV study[J]. Crit Care, 2022, 26(1):118. 

[15] Bentley S K, Iavicoli L, Cherkas D, et al. Guidance and Patient Instructions for Proning and Repositioning of Awake, Nonintubated COVID-19 Patients[J]. Acad Emerg Med, 2020, 27(8):787-791. 

作者简介

图片
陈淑靖
  •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危重症亚专科副主任

  • 中国医师协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委会委员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主要研究方向为慢阻肺和急性肺损伤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区科普创新项目和院级课题各1项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 9篇

  • 编著《肺栓塞》《家庭呼吸支持》等系列科普图书


*本文根据“呼吸危重症菁英秀”第十六期专题视频整理感谢陈淑靖医师予以审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