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多年过去了,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吃人”草地,如今怎么样了?

 好一个图书馆! 2022-12-01 发布于山东

“过草地难,难于上青天!”,如今长征已经过去八十多年,当初让战士们叫“难”的草地如今怎么样了?

这片草地名为“松潘草原”,位于四川境内,是连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

除了海拔高外,它的气候也十分寒冷,是名副其实的高寒地区,在这种环境中,多是一些耐寒的动物和放牧的牧民。

当年红军来到松潘草原后,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原很是高兴,起初在他们想来,草原总比雪山要好走得多,但现实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当大家享受难得一见的草原风光时,前去打探消息的战士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松潘草原因气候潮湿,雨水众多,常年的雨水侵蚀,让这片草原的泥土变得松软无比,形成了一个个沼泽,其沼泽范围达到惊人的30多万公顷,而且沼泽一旦陷下去,便很难爬起来。

恶劣的消息打碎了战士们的好心情,但敌人就在身后,这时换路线根本就不可能,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走过去。

确定了过草地的行动方针后便立即动了起来,先是去需求当地牧民的帮助,求教如何判别沼泽的方法,并传达给每一个战士。

做好一切准备后,数万红军开始轰轰烈烈地过草地,但有句诗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战士们虽然知道如何辨别沼泽,如何避险,但从来没有实践过,浩浩荡荡的几万人一踏上草地,便因经验不足牺牲了不少战士。

后来在不断摸索中,大家掌握了经验,落入沼泽后尽量不动,施救的战士尽可能用绳子或者木棒等工具帮助同伴。

若是遇到连片的沼泽,不能绕过去时,大家便手拉手一起走,靠着同伴的力量过沼泽群。

由于长途跋涉,食物基本消耗殆尽,后来,战士们便开始吃草根充饥,在此过程中,不少战士被活活饿死。

除了食物以外,疾病也是夺取战士生命的刽子手,松潘草原的天气多变,时不时就会下暴雨,而草原又没有地方可以躲雨,战士们只有靠身体硬抗。

身体好的,一两场雨可能无碍,但本来就受伤的战士,一淋雨便开始生病、发烧,浑身无力,而在药品稀缺的草原上,他们往往是最先牺牲的那一批人。

除此以外,还有寒冷,当时战士们刚翻过大雪山,根本没有想到后面的草原也很寒冷,带的取暖物严重不足,只有靠烈酒和辣椒来刺激身体取暖。

解决了取暖问题,取火又成难题,草原雨水多,气候冷,没有明火取暖,必死无疑,可草原的燃烧物何其稀少?不少战士往往在睡梦中,便被冻僵了身体,命丧黄泉。

“沼泽、疾病、食物、寒冷”这四样东西,就像是四座不可逾越的大山,牢牢地堵在红军战士的眼前,使得一向坚强的他们也长叹“过草地难!难于上青天!”但好在最终凭借顽强的意志,大家克服了这些难题,成功地走出潘松草原。

如今的松潘草原怎么样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领导人对这片草地印象深刻,下定决心要治理好这片草地,让这里的居民可以无忧无虑地放牧,不用担心被沼泽夺取生命。

当时我国组织了一批专业的治理专家来到潘松草原,进行改造,专家们勘察后,指出松潘草原之所以沼泽多,是因为地下的积水排不出去,长久留在地里,使得土地变得松软,继而形成沼泽;如果想改造松潘草原,第一步就是要把积水排出去,让土地变得稳固、坚硬。

方案制定后,我国立即开始行动,先是修建、挖掘排水渠,让雨水可以通过排水渠流出,不让其堆积在地下。

接着播种吸水多、抓地力强的青草,让它们能够稳固土壤;最后则是修建堤坝,开垦农田,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让土地避免松软化。

在我国的改造下,松潘草原如今已经变得“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完全不输于江南水乡。

除了改造土地外,国家也帮助当地的居民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不再是传统的放牧,而是农、牧结合,既种植庄稼,也进行放牧。

因为充足的雨水、肥沃的土壤,使得松潘草原吸引了不少居民来定居,藏、羌、回、汉等民族都有人在这里生活。

同样,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松潘草原也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出扎嘎瀑布、二道海、丹云峡,雪宝顶等著名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甚至有人称这里为“人间的瑶池、梦中的天堂”。

而为了纪念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艰苦生活和牺牲在这里的一万多名战士,还在这里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邓公还亲自题字,写下“中华第一金碑”,使得这里成了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除了发展旅游提高当地的经济外,我国还大力发展当地的药品种植行业,依靠天然的气候和土壤,鼓励当地居民种植高价值的药品,来改善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

正因种种措施,使得这个原来人人害怕的死亡禁地,变成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地点,再也不复当年“吃人不吐骨头”的惨烈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