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日俱进和饮水思源——交大文化精神浅探

 老沈阅览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与日俱进和饮水思源——交大文化精神浅探

图文 /  思源客

历经三世纪,弦歌不辍,从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如今的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已走过126载春秋。虽然因历史原因,学校数度更名,屡迁校址,但一百二十多年里形成的历史文化却是始终不变,在学校的各个历史时期均能得到传承和发扬。
校园内各式各样的人文景观,虽然看似并不起眼,但却往往渊源极深。它们是承载交大百年精神的主体。正是由它们默默地诉说着交大的历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

与日俱进


在交大九里校区,有一处人文景观——日晷

由于日晷在镜湖宾馆前的角落,来过此处的学生并不多,可能大家并不熟悉。这座日晷是1996年学校百年校庆时,由土木系1944届毕业生捐建。寓意“与日俱进”,表达了老学长们对母校不断发展进步和日新月异的深情期盼。

图片
图片
交大九里校区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是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很多学校里都有日晷,有的安置在校门口,有的矗立在操场上,有的陈放在花园里。通常越是公认优秀的学校里越容易见到日晷,而且日晷的摆放位置显著,造型考究,指时准确没错,日晷是优秀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与其他人文景观一起烘托出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
设立有日晷的大学也比比皆是,如清华(1920年设立),北大,中山1937年设立),交大沪校(1925年设立)等。
对九里校区日晷近距离观察可知,台面上的文字先是介绍了日晷,后在末尾注明:

“原唐山校园内有日晷一座,复制以为纪念”。

图片

可见此日晷为复制原唐山校园的日晷,与日俱进之精神传承于唐山交大原日晷之寓意。

但关于唐山老校园的日晷,一直未找到信息。在校友帮助下,查阅了大量史料后,终于在《唐大月刊》1925年第2卷第5期找到相关资料:癸亥级(一九二三届)毕业生曾为母校捐赠日晷一座。其中详细记载了捐建情况,特录原文如下:
“癸亥级(一九二三)之留校纪念品落成,癸亥级毕业时全班合增日晷一具,并建一水池以盛之。托俞教授(道明)设计,伍教授(澄波)经理工程。现已修造竣工,位于图书馆与旗杆之间。计水池径三尺深约一尺,中竖圆柱,高四尺,圆柱之顶为平面,日晷置于其上。圆柱中心有水管,可由四龙头喷出细水各一道,由气压之作用,水可循环不绝。课余临此,允觉心旷神怡也。水池之外复护以栏杆半周,可坐可凭,点缀景致不少。全体均为凝土所制。表面涂以黑白相间之碎石,甚为美观。闻包工价仅九十余元,该工头贴本六十八元,因暑间雨量过多,不易修饰,而展工甚久之故云。”
图片

唐大月刊关于老校园日晷的详细介绍

从上文中我们可知由于雨量过多,虽然是1923年捐建,但直到1925年才落成,故文中说“展工甚久”。且可知日晷的详细尺寸,形状等。此日晷在水池中央,中间采用气压驱动水流,呈现四龙喷水的盛景,周围有护栏,往来同学可以坐下或依靠休息,点缀校园坏境,甚为美观。从文字描述不难想象这座四龙喷水日晷之壮观场面!

那么捐建这座日晷表达了什么样的含义呢?

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日晷本身一般是珍惜时光、与日俱进、日新月异和形端表正等等的含义。结合我们在《唐院周刊》中的发现——1923届毕业生龚继成(捐建日晷的当事人)等对母校的祝福:

“唐山交大,恭祝母校日进无疆”。

图片

可见为母校捐建这座日晷是取“日进无疆”之意,这充分表达了老学长们对母校的良好祝福,祝愿母校发展蒸蒸日上,日进无疆,其爱校之情溢于言表。

但不幸的是,这座四龙喷水日晷在战乱中被毁坏,盛景难再,令人扼腕!

如下为张维院士在唐山校园时的照片,其坐在的地方正是日晷遗址处。张维,我校1933届毕业生,两院院士,曾任清华副校长,创办深圳大学。
图片
据校史专家梁锦唐老师回忆:
“张维坐在一个大理石上的照片,原来大理石上有一块铜盘,上面全是英文,不知写得什么,被大家手摸得发亮,大概是五十年代后期铜盘不见了。可能被人拆走了,铜是很值钱的。大理石旁边就是损坏的日晷底座,没错,最下面是方的上面是圆的,我有印象。如下这这张图片,为图书馆与旗杆之间的喷水池,极大可能就是1923届捐建日晷的地方。”图片
图片

九里日晷

1925年首次捐建落成到1996年传承复建,从唐山老校园到成都九里校区,时间和空间虽已转换,但与日俱进的唐山交大精神一脉相承!

饮水思源


众所周知,唐山交大传统为饮水思源。提到饮水思源,也是离不开1933届张维老学长。

图片
张维

“这个思源是我父亲提出来的,代表他在交大生活的一个总结,饮水思源,所以他觉得他一生的事业是在交大起步的,是交大给他奠定的,(其他)同学都有同感。”

                                   ——张克澄(张维之子)

图片

犀浦校区张维老学长雕像

张维老学长这个班是我校历史上著名的“一班四院士”班,此班后来当选院士的有张维,严恺,林同骅,刘恢先等四人。其他著名校友还有李汶教授,我校第一位女生朱颖卓等。
据《唐院周刊》记载,1933班为母校捐建喷水台一座,1935年落成
图片

一九三三班倡建纪念物

“本院毕业同学,多有纪念物留置母校。一九三三班同学,因前年播迁沪校上课,在彼毕业,即分往各地任事,故对此纪念物之设置,未克顾及。现该班同学,彭荣阁,李汶,张维三君,特旧事重提,发起于学院大门内,竖立喷水台一座,以留纪念,而增校容,昨已分函该班各同学募集捐款,准备于三十周年纪念前完成云。”

图片

1933届捐建的喷水台,寓意饮水思源

据唐院64届的张老师及一些老学长辨认:

“此水池就建在进入大门处,此照片拍摄地点应为在大门左侧的传达室,远处背景为东讲堂,看图中右侧树木生长情况,推测照片拍摄于1940年以前。后来水池里有了假山,这个照片拍照时还没有”。

据校史专家梁锦唐老师回忆:

1935届捐赠的喷水池应该就是这个位置,从后面东讲堂建筑判断,这个位置应在大门口内侧,因为东讲堂从西边看有尖屋顶的侧楼是平行的,从东面看,北面侧楼短,南面侧楼长,不在一个平面上。仔细看能体会出来,两个侧楼不在一个平面上,在一进大门处用上水石做了个假山,前面有个喷水池,喷水处按了个长管子,里面放了乒乓球,乒乓球在管子里上下滚动,不是一般我们看到的直接将水喷到天空,后来不知何时(大概是那十年期间)这个喷水池没有了,一进门就是直对着一个巨大的毛主席像。毕竞都是半个世纪前的亊了,都记不清了,但一进大门有个喷水池是绝不会错的,但有上下翻腾的乒乓球,绝对是后来建的。”

为更确认喷水台的位置,更多的照片也被不断发现,如下图这张正面照可以看到喷水台的面貌,喷水台后边为假山,图为学校被日军占为军营。
图片
另据新竹交大官网上的唐院照片也可以确认,在唐院进门处就能看到喷水台一角:
图片
自此,感恩母校,饮水思源的思想就在师生中传播开来。此后近百年,不论校址如何变迁,饮水思源这一传统一直深入人心,始终未变。                                             
同为1933届,也是捐建喷水台的一员,我校第一位女生朱颖卓:饮水思源,母校精心教育之恩,终身难忘。
图片

平越时期老校友,回忆母校,提的最多的就是饮水思源,且是缅怀交大“诚朴家风”。

图片
图片

1955年,我校唐山建校50周年校庆,旅居台湾的老学长们,欢庆聚会,纪念品即是印有饮水思源四字和校徽的茶杯:
图片

1935届校友,曾任我校校长的唐振绪老学长:每念饮水思源训,更是把饮水思源提高到校训的高度。
图片

唐院1959级老校友徐道玄老学长等捐建并亲书的饮水思源碑,此碑位于九里图书馆出门右手边小树林中。
图片
1945年,四川璧山丁家坳时期,曾在我校任教的徐僖教授,也提到崇尚唐山交大的另一校训:饮水思源。可见饮水思源在那时就相当于校训,与上文中唐振绪校长所书“每念饮水思源训”如出一辙。
图片

1941级土木系老校友,百年校庆给母校的献礼画作:饮水思源。
图片
同样在1996年,学校百年校庆之时,仍是张维院士,仍是1933届老学长们,在时隔60年以后,又牵头为学校捐建思源碑一座,再次表达饮水思源之情!思源碑底座铺满暗红色的小瓷砖,寓意万千校友情系母校,永远不忘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平台前面的一口“圆井”,寓意交大学子饮水思源的“水源”。此碑在九里校区镜湖宾馆旁。
图片

另据对张克澄(张维之子)先生采访,张克澄先生也深情回忆了思源碑的意义:
思源碑呢,我觉得交大的学生有机会应该在思源碑留张影这个是我父亲对交大一片心意,是他发起的,然后他们33级的同学凑钱做了这个碑,然后让我姐姐去设计的,因为我姐姐(注:张克群)是清华67届建筑系毕业的,梁思成的学生,然后大家去看看这碑比较有意思。这个碑两面是光的,两面是原始的样子,什么都没有,什么意思呢,设计者的意思就是说,学校只能给你打磨两面,让你有了初步的知识,完成了一半的技能的培养,知识的灌输,另外的一半要你到社会上去实践,要靠自己,去把那两面磨光,你才能成才。所以呢,我看了以后也很感动”
图片

张维院士与思源碑合影

图片

林同炎院士与思源碑合影

(两位一扶碑一叉腰,不愧是大师的标准姿势,各位校友们,你们在校时候是用什么姿势跟思源碑合影的呢?)

图片

张维林同炎两位巨匠的合影

图片
2015年,张克澄(左)、张克群(右)访问交大时与思源碑合影
“大家(注:指交大各级学生)虽然是不同年代,但是都是同源,都希望后生晚辈也能够(更强),同时不要以为上了大学就是万事大吉,在学校里要好好的打磨自己,但是也要知道,就算你能很好的从学校毕业,你也只不过完成了一半,另外的这一半要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忽略,这是思源碑的一个意思。同时我也跟他们建议,你们也应该把这个作者的本意写个说明放在思源碑旁边,因为这个创意确实有意思,我那天看了我就觉得挺好,他们也说行,有脑子。”
图片
思源碑侧面文字:西南(唐山)交通大学建校百周年纪念,一九三三级(注:此处的级为民国纪法,即1933年毕业,现在为届)敬献,一九九六年五月。

除了思源碑之外,饮水思源之思想还体现在各个校区的多处建筑上。以下略举几例:如九里校区的思源路,日晷所在的饮水思源池(115校庆时改造,底部刻有一个“源”字,水池寓意饮水思源),峨眉校区思源勒石,犀浦校区思源池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2016年在我交120周年双甲子校庆时,学校发行的纪念邮票图案即是饮水思源碑,顶上校徽是我校民国时期老校徽:

图片
唐山旧址的邮戳纪念版

图片

交大官微的推文

邮票近景采用铸有交通大学校徽底座正面刻有“饮水思源”四字的纪念碑(这是全球百万交大人共同的心灵标识),突显交通大学在近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中是一座丰碑,也突显了交通大学为推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传达了交通大学一脉相承,同气连枝,延续着百年基业和传统。
现状堪忧

1、日晷:台面损坏 没于杂树

从图中不难看出,目前日晷的境况不是很好。日晷被移出饮水思源池,台面也已损坏,基部淹没在杂树中间,不能近观,更不能合影传播。

图片
图片

台面损坏

图片

图片

图为清华日晷,是其标志性建筑,每年均吸引大量师生和游客合影留念,其传播影响力不亚于清华二校门。


2、思源碑:结构损坏 冷落处理
思源碑现状也是堪忧,已经与张维老学长树立之初衷(合影留念,教育大家饮水思源)完全背离!
本为一组合人文景观,但如今,红色基台和“源”之水井均已消失,可坐之砖台也已不见,仅剩的碑身也入土较深。目前已不足一人高,位置欠佳,学生罕至,合影传播已无可能。
作此文时拜托友人拍照思源碑,才得知此处竟然已辟为停车场,且思源碑正对着的是出入境湖宾馆的闸门!令人唏嘘!

假如张维老学长看到思源碑的现状,不知会作何感想......

图片
以下视频来源于
唐院春秋
犀浦校区面积较大,且现在是主校区,师生绝大部分都在犀浦,广场也较多。是不是可以将日晷和思源碑迁移过去,修缮后重新安放在更大的广场上,或者直接在犀浦校区复建呢?
3、标志:四交统一 我交独缺
众所周知,饮水思源碑是交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饮水思源的精神在五交内是完全统一的。

介绍交通大学时,饮水思源碑是重点。目前我交校史教育和社会上介绍饮水思源碑时用的是下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交思源碑较小(实地测量可知,高度只有半米左右),且缺少老校徽。而饮水思源+老校徽的组合形式是标志性的通用格式(其中新竹交大校徽还是唐院矿冶系老学长卢善栋和吴伯桢设计)。

图片
图片
虽然我交在120周年校庆时发行了带老校徽的饮水思源碑邮票,但是现实中,我交各大校园内并没有建立此结构形式的饮水思源碑。
图片唐院毕业的老学长与北京交大的饮水思源碑合影
因此不妨在犀浦校区和正在复建的唐山校园内复建更高大的饮水思源碑,唐山和成都遥相呼应,不忘初心,饮水思源。想必此举校友们会非常支持的(据悉已有不同校友会陆续向学校提出过捐建饮水思源碑的倡议)。
重建后不妨命名为思源广场,便于毕业生和游客合影。这样既能教育在校师生,也能向全社会输出交大优良的文化传统——饮水思源
END
参考资料和鸣谢:
1、饮水思源碑百度百科;
2、《唐大月刊》;
3、《唐院周刊》;
4、《新学期:时不我待,与日俱进 || 交大日晷台》;
5、《竢实扬华》纪录片之唐山时代;
6、《【饮水思源】 记张维院士子女参观西南交大》;
7、《@全球交大人丨终于等到你,交通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8、《盍簪集》;
9、周力军学长提供:张克澄先生采访实录;
10、新竹交大《友声》杂志;
11、《徐僖院士的故事十六则》;
12、《学校里为什么要放日晷》;
13、感谢梁锦唐和张宗英老师对历史图片的回忆考证并提供图片;
14、感谢王颖铭校友提供饮水思源文档记录图片;
15、感谢许映华老师拍摄思源碑、思源池和日晷的实际图片和视频;
16、感谢谢建波校友提供图片;
17、其他部分图片引用自新竹交大官网、西南交大贴吧、河北校友会公众号,以及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