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立元 ‖ 刚柔相济 兼容并蓄——滦河作家总论①

 倚月临风 2022-12-01 发布于河北

滦河古称濡(nuǎn)水,始见于《汉书·地理志》:“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唐代以后称滦河,始见于《旧唐书·薛讷传》:“六月,师至滦河”。后《新唐书·地理志》中有“又东北渡滦河……”之文。因“濡”与“滦”谐音,“濡”改“滦”乃唐人所为。关于滦河的发源,郦道元在《水经注》这样描绘:“濡水出御夷镇东南,三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合成一川,西北经御夷镇故城东”。
《明一统志》写道:“滦河在云州堡北六十里,发源炭山,冰井乱泉合为此河——其河土人呼为上都河,今直讹为山丹河矣。”“山丹河”即今天称呼的闪电河。“闪电河上源为二源:一源在沽源县境内,可称其为西源,从源头至二源汇流点长36公里;一源在丰宁县境内,可称其为东源。”[1]其西源称五女河,发源于沽源县长梁乡南滩村阳坡东;东源称羊肠子河,发源于丰宁县骆驼沟乡小梁山南坡大古道沟,由岔道子坝进入沽源县境内与五女河交汇。闪电河的源头虽然出自沽源和丰宁两个县,但两个源头同出于东坝头一个山系,相距也并不远,正所谓“三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合成一川”。至于“三源”只能算是一个概括的说法。二源交汇后,在金莲川大草原上曲折萦回,似闪电般流淌,故称闪电河,是滦河上游沽源县和内蒙古正蓝旗一线的称号。正蓝旗境内河道因从元上都前面流过,故又称上都河。


在内蒙古多伦县白城子附近有黑风河注入,以下至入海口称滦河。滦河全长888公里,流域面积44750平方公里。沿途汇入常年有水的支流500余条,其中较大的有三道河、和硕河、黑风河、土力根河、小滦河、兴洲河、伊逊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青龙河等10余条,流经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高原南缘和辽西南部的8市28个县、市、区、旗,在昌黎县与乐亭县交界的兜网铺注入渤海。滦河流域北部、东部以苏克斜鲁山、七老图山、努鲁尔虎山及松岭为界,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洋河为邻;西南与燕山山脉为界,与潮白河、蓟运河相邻,南至渤海。
因滦河下游主河道历史上多次改道,曾流经唐山市现今的丰润区、丰南区和玉田县,冀东西部亦为滦河冲积平原。特别是东汉末年,曹操北击乌桓,开挖平虏渠,把滦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相连相通,所以冀东西部地区也曾是滦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滦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滦河文化。
滦河文学是滦河这块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因为滦河流域的地貌、水文、生物、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民族构成、文化积淀等人文地理环境丰富多样,也使得滦河文学丰富多彩。滦河素有“头摆口外汲清泉,尾荡渤海洗盐滩”之称,正是这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才使得滦河文学成为一个多层面、复合体的文化合成,呈现出一种崇高与优美、刚健与柔和、豪放与柔媚相融合的色彩斑斓的美学色彩。滦河作家也形成了一个具有共性气质、生活经验的群体。这个作家群体素以题材多样、形式新颖、阵容强大载誉历史、享誉全国,甚至名播海外。尤其是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滦河作家群在创作上实现了整体的突围和超越,审美个性普遍觉醒,主体精神迅速确立,艺术视界大大拓宽,显示出了强劲的创作态势。在刚健自强、开拓进取这个滦河文化核心精神的统摄下形成了明丽质朴、沉雄豪放的创作风格和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既有燕赵慷慨悲凉之遗风,又有昂扬刚劲之新质,使得滦河文学成为一个既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又透射着人类美好灵性的地域文学。
滦河流域风景如画,如一条美丽的画廊绵延不绝,美不胜收;滦河文学也有如滦河风光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滦河的文学特征与滦河的地域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滦河所流经的每一个区域内的文学都别具特色,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地域文学特点。
所谓地域文学群体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因独特的地缘关系自然而然结合成的某些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语言习惯、道德风俗、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等文化层面上或隐或显地呈现出来的某种相近和趋同性的作家集群。一个地域文学群体的成长得力于多种条件,或者说是多种因素的聚合。滦河作家群的形成得力于滦河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环境,并呈现出了一种深邃厚重、自然质朴的风格特征。
滦河源头一带,山清水秀,树木丰茂,草地开阔,天蓝云白,鸟语花香,牛羊肥壮,生态优美。早在新石器时代,滦河的儿女们便沿着这条游动的生命线繁衍生息,进行着伟大的进化和美化。滦河源头的闪电河容纳了潺潺溪水,渐成流势,越山林、过湖泊、穿沽源、绕蓝旗、经多伦,迤逦前行,曲致如带,滋润着坝上草原。这里的草原从南向北又向东弯弯曲曲、绵绵延延三四百里,如一道闪电飘逸在绿草茵茵、繁花似锦的金莲川大草原上,因此在这里诞生了草原文学。元代诗人陈孚在《咏金莲川》中曾这样歌咏美丽的金莲川:“茫茫金莲川/日映山色赭/天如碧油幢/万里罩平野/野中何所有/深草卧羊马/昔日建离宫/今存但古瓦/秋风吹白波/犹似哀泪洒/村女采金莲/芳香红满把。”诗人用多彩的笔触描绘了金莲川瑰丽的景色,似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令人沉醉。
久负盛名的元上都遗址就在闪电河(滦河上游)北岸的冲积平地中,位于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以东18公里处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因地处滦河北岸,元上都又有滦京之称。其地北依龙岗,南临滦河,山川雄固,风景优美。在王恽《中堂事记》中:“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盐,百货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每当夏秋季节,闪电河水涓涓流淌,金莲花遍野盛开,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元代诗人萨都剌对此就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上京即事五首》)的生动描写。当时,元上都是仅次于元大都(今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皇室贵裔宴乐休憩之所。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北京),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
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上都作为元夏都,既是一座比大都更加民族化的都市,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这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平等、多元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样使得它成为一座国际性大都会。早在13世纪,它的名字以及气势恢宏、装饰华美的建筑群,就与巴黎、罗马等大都市闻名于世,在欧亚大陆上享有很大影响,被称为“世界的心脏”。1275年,马可·波罗随其做生意的父亲、叔叔由意大利前来,在上都宫殿里觐见了忽必烈皇帝。之后,他在这里度过了16年,回国后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使得元上都享誉世界。书中写元上都“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虫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较为细密地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等豪华陈设和东方礼节。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科勒律治的《忽必烈汗》诗篇也曾向世界描绘了元帝国首都的富饶景象。诗中写道:“忽必烈汗在上都,敕令修建一座,堂皇的离宫别苑。附近的神圣之河阿尔甫,水流急湍,流经峡谷千千万,注入不见天日的深渊……”“安乐的宫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动;这儿能听见和谐的音韵,来自那地泉和岩洞。”此诗漂洋过海,传遍世界,引发欧美贵族雅士对上都的无限向往而趋之若鹜。当时的元代统治者对各个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民族的文人第一次从正面以积极的心态观察蒙古族从贵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与风俗,并在诗歌作品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当时,在上都汇集了大批的文人学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曲。元曲的发展与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它的曲牌中,广泛蕴含着北方女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曲子,如《阿纳忽》《胡十八》《者剌古》《唐兀歹》《阿忽令》等。在上都元曲的作家中以刘秉忠(1216-1274)最为有名,在创作上颇有建树,并有《藏春散人集》传世,现存小令12首。除此,诗人如袁桷、胡助、杨允孚等也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尤其是杨允孚所写的《滦京杂咏》108首最为有名。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穆尔的汉文诗也颇有些影响。俱往矣,昔日的元上都现在只剩下些断壁残垣了,宫殿也只有依稀的痕迹。但外城、内城、宫城粗犷的轮廓,鳞次栉比的宫殿基址,依稀可见的远处的烽火台依然是草原腹地深邃悠远、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仍给人留下无穷的遐想和慨叹。


在滦河的源头,古往今来历代都有许多作家赞美其风光景色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这首小令共有三首,第一首家喻户晓,其中第二首就是金莲川草原景色的:“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一幅从高到低、层次鲜明的金莲川草原的美景如在眼前。尤其是近年来因写坝上草原而崛起的沽源县的胡学文便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的小说朴素、干净、明朗,以浓郁的原生态意味的坝上草原之风、人性之美、自然之魂打动着人们的心魄,为中国当代文坛营造了一处特殊的风景。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草原的守望者”。胡学文的家乡毗邻滦河的源头——闪电河,他的村庄是一个有着辽阔草原、淳朴民风和边塞情调的小村。他曾在《秋风绝唱》中这样的描写他的家乡:“我的眼前是海海漫漫的草原和无边无际的莜麦地,草滩上是悠闲的羊群、马群,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生命力量,我疲惫的心一下子清爽了,似乎清水荡过全身,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莜麦混合的香味,我觉得鼻孔不够用了,于是我张大嘴呼吸起来……”这里是胡学文儿时的乐园,也滋养了他文学生命的萌芽。他成为作家以后,在他的作品中时常看到这种景色和他对这种天籁之美的无限留恋。他的小说亦是博大粗犷、美丽纯净的坝上草原风光与淳朴耿直、刚毅坚忍坝上草原人民性格的完美融合,呈现出雄浑浩荡的坝上草原的无限风光。他的小说也就成了滦河源头草原文学一道奇特别致的景观。
同样,处于滦河源头闪电河和黑风河河畔的内蒙古作家奥奇、季华,以及多伦的任月海等也用他们的生命纪事和心灵记忆叙写了一篇篇优美而又多情的作品,为母亲河歌唱,被人称为“滦河源头的歌者”。
滦河经承德至潘家口,穿过燕山、长城,流经迁西、迁安、兴隆、宽城、卢龙、滦县一线,滋润着唐山、秦皇岛两地的土地山川。这一带长城逶迤、燕山巍峨,树茂林丰,因而产生了多种文学形态,如燕山文学、长城文学、山乡文学、山海文学等,同时也集合着众多作家,其中不乏文学大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歌咏赞美燕山和长城的诗文,被历代传咏,成为滦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文的作者有的虽不是滦河流域的人,但也应提及。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塞上》的“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以及唐代诗人钱起的《卢龙塞行送韦掌记》中的“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就生动地描绘了长城边关的壮阔雄伟以及卢龙要塞战事紧张的气氛。还有很多诗人、作家描绘燕山、滦河壮丽景色。如唐代诗人李白《北风行》中的“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此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北风怒号、雪花纷飞的燕山风光,这轩辕台就在如今的迁安市城里,上面建有雄伟的轩辕阁。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出使契丹过燕山时曾写下了《绝句二首》,分别描绘了燕山“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的山中景色和“日色映山才到地,雪花铺草不曾消”的北地气候。清代迁安人高顺贞在《峡谷龙影》中曾这样描绘滦河:“峡谷影蜿蜒,潜形阅古今。何不挟风云,与世作霖雨。”诗中描写滦河两岸山峰对峙,峡谷陡峭,滦河水如一条游龙蜿蜒潜形,阅尽古今世事。于是诗人质问滦河:为什么不挟持风云为人间降甘霖,造福两岸人民。再如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在《古北口四首》中描写了燕山主峰“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的景色。清康熙帝也在《出喜峰口过黄土岩》描绘了出喜峰口时所见到的“紫塞双崖出,丹梯百尺悬。草香遮细路,树老卧晴烟”的燕山巍峨壮观、悬崖叠嶂、树木葱郁、野草茂密的景色。在许多古代诗歌中还赞颂了守城戍边的将士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戚将军赠宝剑歌》中赞颂戚继光为国戍边使得自己“芙蓉涩尽鱼鳞老”,但也换来“总为人间世渐平”的局面。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尤侗在《虎头石》中赞颂了飞将军李广当年“将军射虎阳山下,视之石也虎所化。至今石虎尚狰狞,当日将军何叱咤”叱咤风云、威震边关的英雄壮举。清代迁安诗人马恂的《长城歌》是一首近600字的七言长诗,诗人一反千百年来对秦皇劳民苦役众口一词的谴责,把长城看作伟大建筑和中国历史的载体加以评价和歌颂:“英雄举事必无穷,害在一时利万纪”,对长城和秦修长城持肯定态度。在诗中,他还把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把长城看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和中国历史的载体加以评价和歌颂:“唯见长城匹练纾,翠屏九曲叠云际。长城磊磊山峨峨,天下大同亿亿世”,这在古诗中还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了马恂的历史识度。在现当代也出现了许多赞美歌咏燕山、长城的诗文,这些作家均为燕山子孙。如兴隆刘章、刘向东、刘福君的“燕山诗歌”,遵化老城的“长城子民小说”,迁西吴慧生的“长城家园小说”,迁安碧青的“长城系列散文”、霍志国的“燕山诗歌”、徐春瑞的“燕山辞赋”,遵化韩布晖的“长城子民诗歌”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燕山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抗日将士、长城子民保卫长城、守护家园、抵抗外侮、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和家园意识,以及山乡人民淳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还有像张汝林、李树洲、高夫集、孙伟、徐春瑞、任峻山、马光明、冯小军、吴慧生、吴述东、韩布晖、刘绍辉、张玉洁、张书琴、燕滦、刘新民、周祝国、陈寿才、孙黝、马振、王金保、梁宝君、李果、宋向阳、潘秀华、阿紫、杜保贤、范丽丽、单丽江、范立彦、张卫华、魏江荣、张森、张春晨、付和昕、白果儿、韩涛、梁淑艳、海光等人关于燕山、长城的小说、诗文也颇为引人注目。


在滦河东岸的作家,则构建了“山海文学”。因为这里山海壮丽、风景如画,历代有许多作家描绘此处壮美的景观。如前所述,这些作家有的也不是本土作家,但诗文流传久远、闻名遐迩。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东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可以说,正是此诗开了“山海文学”的先河。如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也路过此地,眺望大海,写下了《春日望海》一诗:“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轴,疏派引天荒。仙气凝三岭,和风散八荒。拂晓云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云迷雁断行。……之罘思汉帝,碣石想始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浩渺无边和风和日丽的壮美春景,后半部分则表现了唐太宗由眼前的大海想到了秦皇汉武曾临岛望海求仙以期长生不老的虚妄之念,表明自己东征以观沧海、绝不是为了求仙得道以保长生,而是要励精图治、以图大业,使得国家兴旺发达。此诗写得气魄雄伟、境界开阔。
再如康熙在《登澄海楼观海》中写道:“危楼千尺压洪荒,骋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这首诗是康熙东巡登山海关澄海楼时,面对大海苍茫、百川归一的壮观景色所抒发的感慨,表达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求实、务实的治国精神,而不能仿效汉武帝为求长命而寻觅神方的贪生之念。虽古往今来写山海文学的作家、诗人不胜枚举,但写作主体还是这个地域的作家。如当代作家中的戴砚田、宋作人、奚学瑶、王凤翔、吴文良、董宝瑞、刘汉有、解俊山、郑道远、阎明国、肖沛昀、林闻、舒翎、叶勐、苗艺、周纪鸿、梅里、张剑东、肖欣楠、丁爱敏、张敏利、刘萌萌、王砚梅、辛伯平等人也都创作了大量充满山风海韵、地域灵光的作品。
滦河南流,渐趋平静,河面宽阔,清澈如镜,而后入海。迁安的清朝进士刘鸿儒在题《黄台寺》中这样描绘滦河南流的景象:“蜿蜒奔南溟,昼夜波光滟”。诗中描写滦河如一条游龙蜿蜒南下,昼夜不停,波光潋滟。清滦州知府游开智在《清风台》中这样描绘滦河下游的景色:“扁舟泛滦河,湛湛清见底。临流峙层台,影落清波里。凭高纵远望,今古长如此。双鹄翩翱翔,邈矣谁能企?感兹发遥音,松壑涛声起。”诗人荡小舟于清流,登古台而纵目,赏滦河景色之美,发怀古之幽思。又见双鹄任情自由翱翔,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羡慕之情,遂有感而发,吟咏之声与涧壑的涛声融合在一起。在滦河流经的古滦州地界曾有岩山虎踞、滦水龙翔、偏凉虚阁、横井浮烟、围山泉瀑、天渠应侯、金泉渠月、龙溪地桥等美丽的滦州八景之说(一说为十景)。尤其是“偏凉虚阁”的胜景更是被人称道。“偏凉虚阁”之景在滦州古城北五里之处,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横山,横山东麓与滦河相交的断崖之上有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皇家行宫,名曰偏凉汀行宫,又名“小金銮”。偏凉汀行宫是清朝皇帝在滦河流域修建的众多行宫中最南端的一座,乾隆、嘉庆皇帝曾多次在此驻跸。偏凉汀行宫同承德避暑山庄一样,也是清朝皇帝避暑的圣地和临时行政中心,是清朝皇帝和臣僚去东北龙兴之地的重要落脚点,被许多文人墨客所歌咏。如明朝才子葛桂描写偏凉汀行宫美景的回文诗:“忘情共赏爱凉亭,境胜酣游醉复醒。簧弄鸟音清吐谷,网惊鱼闪翠摇萍。光生晓日迎高巘,浪滚香花落浅汀。长塞北通江水绿,晚阳斜掩半山青。”乾隆在偏凉汀休憩时也曾经写下了许多赞美滦州景色的诗句,如“清跸转辰斿,霜华画䍐浮。初冬回帝里,千古此滦州。揽景目难给,题诗兴辄留。偏凉汀畔水,待我再凭流。”“滦水延环曲抱州,崇台百尺枕清流。乔松古籁佛衣落,快与前贤共唱酬。”在乾隆的这些御制诗中,可见其对滦州偏凉汀一带山水景色和气候特点深有感触,体验深刻。
在滦河的下游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块“风水宝地”,被人称为老呔地区。“老呔”是人们对在滦河下游过去的昌(昌黎)滦(滦县)乐(乐亭),现今的秦皇岛市的昌黎,唐山市的滦县、乐亭、滦南和曹妃甸区这个地缘文化圈中生活的人们的一种称谓。因为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们有着相近的生活习俗和习性,尤其是其语言具有如吟似唱的韵味,悠长而婉转的腔调,即呔腔呔韵,所以人们被称为“老呔”。老呔地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老呔文化,如享誉全国的“冀东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和昌黎的“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就是老呔文化的典型代表。乐亭大鼓清亮悠长的韵味,醉人的老呔影(皮影)绵长淳厚的唱腔,大口落子(评剧)优美动听的格调一直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得滦河下游充满了美的韵律和声响。由于这里地灵人杰、文脉繁盛、文蕴深厚,因而也就产生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老呔文化和老呔作家群。老呔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得力于老呔地区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以致形成了简洁明快、委婉清亮的创作风格,成为一个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群体。
在清末和近现代中,这个群体就先后出现了京东名士史梦兰,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在当代作家中,有葛翠琳、白石、祁淑英、张同吾、张墨瑶、北董(董天柚)、若凡(郑录礼)、刘向权、葛恒、杨海光、张秀成、谷景峰、韩永成、王义钧、朱永远、张浩洪、刘振广、耿瑞田、伦洪波、夏玉祥、肖波、马砚田、孙武勋、吴述东、韩进勇、刘兰朝、孟昭民、张哲明、李克东、赵连成、冯连满、卢品贤、李庆玺、解占久、王建东、程才实、徐海英、李真理、闫秋阳、孙梦成、刘荣书、张楚、贾伟、唐小米、郑春雷、李连春、刘爱春、耿湘春等。


除此,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抗战文学,如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管桦的《将军河》《小英雄雨来》,陈大远的《蟠龙山》,长正的《夜奔盘山》,阎瑞赓的《冀东大暴动》,吴慧生的《血光》,赵锡臣的《龙旋风》都以抗战为题材,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过程。有的甚至是名垂青史,如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和“抗战史诗”,管桦的《将军河》是一幅“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华北将军河地区军民团结抗日的历史画卷”。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是文学评论。滦河作家群中还有一支比较活跃的评论队伍,他们为滦河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滦河作家走向全省和全国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如翟泰丰、刘润为、苗雨时、马嘶、陈映实、赵朕、刘甫田、郝雨、杨立元、姚建国、潘石、张辉利、张哲明、苏君礼、周纪鸿、刘晓明、薛梅、霍俊明等人的文学评论对滦河文学新人的成长,滦河文学作家群的壮大,滦河文学成果的推出等都给予了重要的助力支持。‍(待续)


推荐阅读:

杨立元 ‖《小镇传奇》后记

关仁山 ‖ 不仅仅是怀念——序杨立元小说集《小镇传奇》

杨立元 ‖ 滦河诗群总论 ①

杨立元 ‖ 滦河诗群总论 ②

杨立元 ‖ 战士的歌手  祖国的赤子——李瑛诗歌论

杨立元 ‖ 心血的凝聚,性情的显示——夏玉祥创作论

杨立元 ‖ 生命与诗风雨同舟——苗雨时诗学论

杨立元 ‖ “一年四季黄台下,只钓清欢不钓愁”——读霍志国兄《过往黄台》

杨立元 ‖ 一部难忘乡愁的真情之作——读韩进勇的《老槐树下的故乡》

杨立元 ‖新时代“创业史”的书写者——杨勇创作论(上)

杨立元 ‖新时代“创业史”的书写者——杨勇创作论(下)

      作者简介: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二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创作动机论》《滦河作家论》等专著23部。出版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姥姥门口唱大戏》《纪念与怀念》。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第七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二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投稿邮箱:

523090170@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