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老照片中的礼轿与三日回门婚俗

 午后骄阳 2022-12-01 发布于上海

▲ 礼轿  四川路桥1905年

近日,我的几个微信群上传了几张清末民初上海街头风情的老照片,照片上有排列成行的像轿子,但是又不是人坐的轿子的“轿子”,因为此前看见过一张上海“大出丧”的照片,照片上就有这样的“轿子”,“轿子”旁边有四位死者亲属陪伴,估计,“轿子”是放死者牌位的,就像现在的出殡中,由死者的“孝子”(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捧着死者的遗像一样。

▲ 1937年,鸿英图书馆创始人叶鸿英出殡队伍,这个有亲属陪伴的“轿子”里,应该是叶鸿英先生的牌位,点击阅读:上海富商叶鸿英先生出殡

轿子故称“肩舆”,“舆”的本义是“车箱”,所谓的“肩舆”就是用肩扛的“车箱”,是代步工具,除此之外,轿子也可以是礼仪上使用的,用于运送礼品或其他东西的工具,一般统称为“礼轿”,以前婚礼上用于迎娶新娘的轿子叫做“礼轿”,这种礼轿装饰奢华,也被叫做“花轿”。

▲ 光绪十年(1884年)河南路桥天后宫建成,《点石斋画报》绘“迎神入庙”,搬运天后宫礼器使用的就是“礼轿”

▲ 上海的礼轿队伍,不知道是婚礼还是葬礼

▲ 1901年清载沣醇亲王乘轿经过南京路

上传的多张照片的“礼轿”上放着整匹的猪,估计不会是葬礼上使用的“礼轿”或迎娶新娘时使用的“花轿”,而是古代婚礼仪式中“三日回门”中的“礼轿”。

▲ 礼轿上的猪头三,应该是“三日回门”

在中国现代婚礼习俗中,对新郎新娘以及他们父母之家来讲,闹新房,新郎新娘入新房安寝,一场筹备多日,折腾了多时的婚礼就告结束了。但是传统的婚礼是以婚礼举行后几天(一般是三天)新郎陪新娘回门才算真正结束,称之为“三日回门”,直至今天,许多地区还盛行“三日回门”的习俗。

▲ 1905年 四川路桥老照片,英文说明:送嫁妆。送嫁妆也使用礼轿作为运输工具

“三日回门”制度的形成和广为遵守,是和古代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貞操观分不开的。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的交往受到严格的限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更被视作大逆不道,我们在戏文中看的“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只是一场戏而已,而事实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许多新婚夫妇在婚前各不了解,有的竟连面也没见过。而古人又十分重视女子的婚前贞操,唯一的确定办法就是由新郎检查同房后新娘是否落红了。

▲ 清末上海城内的交通工具双人小轿

据《礼记·内则》注解讲:“妇人拭物之巾尝以自洁之用。古者,女子嫁,则姆结帨而戒之,盖以用于秽亵处”。《仪礼·士婚礼》中又说:“主人帨服于房,妇帨服于室,御受姆授巾”,大意说:女儿出嫁时,母亲会给女儿一方绢帕,告诉她是同房后擦拭“落红”使用的;同样,新娘在新婚入洞房之前,她的婆阿妈就会给她一块白色的绢帕;这方绢帕就是用来检验新娘是否“落红”,是不是处女使用的。

▲ 1989年的《春节风俗展览会》,物华百子大礼轿第一次公开展出

新婚之夜新娘不落红,将预示这次婚姻的失败,故而新郎新娘家长均十分关心他们双双入寝后的动静,不仅男方的母亲会躲新房门口偷听他们的窃窃私语,就是女方的家长也会派人打听息,这种风俗叫作“听房”。听房风俗最初出自双方家长对这桩婚事的关心,后来就演变为:“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成为一部分人满足意淫的劣俗。

《诗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亦既靓止,我心则降”,就是指家长在听房之后发现新婚夫妇相处平安,他(们)的心才平静了下来,家长对新娘落红十分关注,新娘更是紧张。如王实甫《西厢记》在叙述张生与莺莺幽会之后,他们急忙去看这方绢帕:“(后庭花)罗儿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灯下低睛觑,胸前着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当他们看见绢帕已“红香点嫩色”时,真是讲不出的高兴。万一婚后不落红,男方就可以终止这件婚事,元末明初陶宗仪(这为陶宗仪先生是浙江黄岩人,长期定居今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的《南村缀耕录》中讲了一个故事:某人娶妇,婚后不落红,有一位叫袁可潜的人作了首《如梦令》给新郎:“今夜盛排筵宴,准拟寻芳一遍,春已去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 子孙桶

婚后见红才是这次婚姻的最后确定,所以回门乃是向亲朋好友宣布两家联烟成功的形式。各地回门的习俗不一,大概以广东的回门风俗最隆重而富有地方特色。据清人《两般秋雨斋随笔》卷三中讲:“粤俗最重烧猪,娶妇得完璧,则婿家以此馈女氏,大族有用至百十头猪,盖夸富也。”又据俞溥臣《筠廊笔记》中讲:“广州婚礼,新妇成婚礼后三日返父母家,又以烧猪随行,其猪之多寡,视大家之丰瘠;若无之,则妇不为贞矣”,这里讲的“烧猪”应该是“煮熟了的猪”。新婚后,男方家长确认新娘同房后“落红”,确定新娘婚前是处女,就在婚后三天备了许多整匹的“烧猪”,一些“烧猪”的屁股上还盖上大大的、鲜红的印记,以列队游行的方式,大张旗鼓、浩浩荡荡、招摇过市将“烧猪”馈赠给亲家,感谢亲家教育有方,培养的女儿婚前是处女。当时有人对广州人“三日回门”送烧猪风俗作了这样一首诗:

闾巷谁教臀印红,洞房花烛总朦胧。

何人为作青庐礼,三日烧猪代守宫。

“臀印红”,就是指烧猪屁股上的红色印记;“青庐”指青蓝色的帐篷,多用于指“婚房”,“守宫”是古代一种覆迷活动,一般形式就是在覆盖的碗内放东西,再叫大家猜里面是什么东西,许多人在关注新娘婚前贞操,男方家长准备了许多头在屁股上盖着红印的烧猪,就是为了表明“谜底揭开”,新娘的婚前是处女。

▲ 礼轿上面的猪头三(英文说明是:中国的婚礼过程),应该是“三日回门”

以前,旅居上海的广东人很多,广东人也是上海富裕的、强势的群体,估计,这些老照片就是旅居上海的广东人“三日回门”的照片。

▲ 民国初年《文明结婚》套色木版年画,图片来自雅昌

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制被由恋爱、婚姻自主取代,人们对人的生理想象也有进一步的认识,男女青年在婚前相互了解或默契,那种原始的婚制已逐步淘汰,但“三日回门”作为一种婚俗仍沿习至今,直到今天,“烧猪”还是广东婚礼宴席必备的菜肴,其中烤乳猪也从一种婚俗食品而演变为一种地方特馔,成为全国名菜之一。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3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