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宁电影往事

 西宁的表情 2022-12-02 发布于青海
西宁电影往事
Table qing in Xining

|文竹(青海)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眼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了你......”每当听到这首优美而充满深情的歌曲,我们的眼前就会显现江姐在渣滓洞里和难友们在被单上绣上五个红星的画面,新中国就是在亿万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目光里、在无数英雄的浴血奋战中诞生的,这质朴中见真情的歌曲,让我们找到了几十年前最初听这首歌曲时的那种情愫。

在那个精神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年代里,这样的电影、这样的歌曲将我们带到了那个军民如一家的年代,那一种温馨油然而生,脑海里时常浮现着那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正是这一个个精彩的画面,一段段悲天悯人的往事,使这些激情洋溢的老电影以及老电影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懵懂少年的我们对新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电影里所传达的那些爱国主义情怀,使得那个年代的人们心灵纯洁到了极致,也使人们的生活泛出了快乐和幸福、激情和满足。

流年如逝,岁月沧桑,怀旧之情在少年时的记忆里逐渐清晰起来,看到那些老电影,让我产生了一种怀旧的心理,看到那些老电影,感觉时光倒流,引发了无限的怀想......

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而言,对苏联影片的记忆是很深刻的,尤其是《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这两部电影是为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而播出的。记得放映《列宁在十月》的时候是在一个大礼堂内,那场面可谓是人山人海,门口挤得水泄不通。作为孩子的我们,自然是想办法混入礼堂的,要么翻墙头,要么钻后门的门缝,最直接的就是钻墙根底下的水洞眼,对于电影的理解程度倒是没有多少,只记得《国际歌》的歌声响起来时的那种激情,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此,很多年来《国际歌》是儿时记忆最深的一个画面。影片中经典的列宁的台词是后来看了无数次影片后背下来的:“同志们,你们要记住,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条出路,那就是死亡,但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我们让资产阶级去发疯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

《列宁在一九一八》放映时,父母亲不让孩子们去看,因为孩子们不懂得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事实上,我后来才明白,这部片子父母亲之所以不让我们去看,是因为片子里有主人公瓦西里与妻子热烈拥抱的镜头。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镜头当时给人的视角冲击力是很大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台词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影片中的情节是这样的:当几天没吃饭的瓦西里回到家和妻子儿女告别时,妻子悄悄地将一个面包塞到他的大衣口袋里,而此时的妻子和儿女也是朝不保夕,瓦西里在和妻子拥抱告别时,又将面包悄悄地拿出来放到缝纫机上,并深情地对妻子说:“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是的,多少年过去后,这一切我们都有了。这一部电影的记忆时常让人热泪盈眶,这一句台词激发了几辈人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奋斗。

《卖花姑娘》是当时朝鲜电影当中最具经典的影片,讲述了一对卖花姐妹的悲情故事,哀婉动人,长久无法忘怀。我记得我是在露天看的,当影片演至悲伤处,琴声幽咽,全场暗黑的人群,只听见一片抽泣。后见资料记载,这部影片的原作是朝鲜领袖金日成在1934年创作于中国吉林。

那时候,我们还流行这样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哭哭笑笑,日本电影内部买票,美国电影还没看到。”虽说这些话语有些尖刻,但却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当时的中国电影如同现在的新闻联播,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真人真事,因为文化的劫难,我们所看到的电影除了这些国家的以外,国产电影都是禁止公开放映。

后来记得铁托总统访华后,南斯拉夫的两部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随之也公映,成为我们那时候的最热门的电影。
那个年代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满足了我们对于惊险片的期待,这两部电影迅速席卷了电影市场,那种声势、那种影响丝毫不逊色于如今那些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其中的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至今想来还能产生当时的那种震撼,影片中的歌曲《啊,朋友再见!》风靡了全国,至今还在传唱。可见,当时的老电影产生的效应不仅仅是看热闹,更多的是激发了一种热情,而这种热情也一直激励着人们为之追求、为之奋斗。

当中国的新闻简报逐渐被电影替代时,《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平原游击队》四部影片几乎是来回看、反复看,让我们每天都好像是在过年。那个时代,这四部片子的每一部都让我们看了不下数十次,有些故事情节、战斗场面、经典台词、正反面人物以及人物的对话都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不光是高传宝、赵虎、高营长、李向阳等正面人物,就连山田、汤司令、张军长、松井大队长这样的反面人物至今还印象深刻。那出神奇的《地道战》,马槽里、灶台旁、地窖内……隐藏在地底下的地道网四通八达,既能藏身,又能出击,好生让人羡慕!它最生动地解释了“神出鬼没”“遁地无形”的两个成语。那时候,带着板凳看露天电影恐怕也是许多人共同的美好记忆。而这种情景,只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记忆,它不能再现,也不能复制。

《英雄儿女》的影片,无论现在的孩子们有多么的不屑,我对此片的英雄主义仍然是肃然起敬,那个时代,对于英雄王成的那句台词:“同志们,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记忆和对歌曲《英雄赞歌》的记忆都是令我震撼的。“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这种震撼对我们而言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而这种记忆不仅仅从影片外观与气质上的魅力,它还拥有那种震撼心底的灵魂,使得影片在童年的记忆里成为了永恒!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影着美丽的白塔,四处环绕着绿树红墙……”当这样的歌声响起来时,又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火红的年代,这就是电影《祖国的花朵》里的插曲,这首歌几乎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度过了难忘的童年,那充满童真的歌声,承载着每个人对于童年的记忆,它好像从没有离开我们,在一代人、一群人、乃至一个人的生命里鲜活地存在着,它将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永恒!

除了这些经典的影片,我们最初看到的动画片有木偶戏《小叮当》,还有《三打白骨精》。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动画片。但是就是这样的影片也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很多年来,我们的记忆一直停留在那里,久久地不能忘怀。 
老电影所表现的那种爱国情怀,正是把一个个形形色色的灵魂,统一到那面红彤彤的、包含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旗帜下面,朝着人们向往和期盼的目标,满怀信心地朝前迈进……

在我的记忆里,西宁有西宁电影院(当时叫做工农兵电影院)、大众电影院(当时叫做东方红电影院)、湟光电影院、人民电影院、昆仑电影院、青海剧场、人民剧院、解放剧场。当时的五一俱乐部、小桥俱乐部、交通俱乐部、工人文化宫等也在放映影片,能看电影的地方有三四十家之多,但即便有了新电影、好片子,电影院还是人头攒动、门庭若市、一票难求。那时候,一张电影票一毛钱,要如今的孩子们掉在地上都不会捡起来的。此一时、彼一时,任何事情都不是同日而语的,那时,为了弄一张电影票,不知道要攒多少时日,为了看一场电影又要费多少脑筋的逃票,甚至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那时发生着变化,那时候想着长大了就去电影院上班,去做检票人,那是个美差事,可以看很多的免费电影。

岁月更替,搜索那些潜藏在我们记忆里、快被遗忘的电影往事,不管怎么说,这些跟时代一起疯狂旋转的电影,是我们成长中的一块块碑石,我们这一代人,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好,一起回顾这些电影,不分彼此就是一家人,就像一个班的同学,分别了几十年重新团聚,或者喜笑颜开,或者潸然泪下。

如今你也像我一样,敏感而且难以安抚,那么,就补一档老电影吧,在那些早已萧条的电影院里,看看《英雄儿女》,看看那些我们从不曾熟悉的面孔,但又让我们肃然起敬的那些朋友们,也许,这是对一个时代的缅怀。

如果,在这样一个天色渐暗的黄昏,我们都已失语,那么,我们去看一场老电影吧。
                           
后记:
作者:文竹(原文刊载黄河之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