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精神再洗礼的过程

 冬歌文苑 2022-12-02 发布于北京

精神再洗礼的过程

在当记者的那些年里,我采访过无数的先进人物,但印象最深刻、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仙居县官路镇纪委书记王益群。

王益群19岁参加工作,当了26年的乡镇干部,辗转方宅乡、上张乡、官路镇等多个山区乡镇,先后担任过统计员、妇联主席、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等职。因为身患胃癌,王益群猝然去世,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

仙居县官路镇原纪委书记王益群

王益群去世后,我曾4次到仙居县她工作过的地方采访,先后时间长达两个多月,采访过的人物不下百人。这其中,有王益群的领导、同事、亲人、朋友,更多的是当地的普通百姓。但无论是谁,一提起王益群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说到王益群的人品,他们中的不少人,总是情不自禁地泪水盈盈,声音哽咽,敬佩之情总是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

整个采访过程,我记录着,感受着,一次次感动,也一次次地流泪;整个采访过程,就是我精神再洗礼的过程。

我清楚地记得,8月2日,是王益群出殡的日子。气象记录,那天,仙居气温38度,而地表温度更是高达40多度。为了送王益群,官路镇周围的管山头、石井、官路桥等20多个村的上千名群众纷纷涌向殡仪馆。而在郑固、湾村、田木、大湾、长岗脚等偏远山村,天刚发亮,十几个村民就起床赶路了。他们步行20多公里,走到殡仪馆。

在这些送行的人群中,有村干部,有普通村民,有背着孩子的妇女,有在外地做生意,特地乘飞机赶回来的商人。一位年过八十,腿脚不便,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执意让儿子一路搀扶到殡仪馆。一位名叫吴冬香的七旬老阿婆,踩着三轮车,来到殡仪馆,说是要再看王益群一眼。至今,吴冬香还保存着王益群的手机号码。在殡仪馆,不知其数的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许多村民说:“王益群是个好人,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中。如今,她走了,哪怕路再远,我们也要来为她送上最后一程。”置身于如此感人的场面,听到这样发自肺腑的朴实话语,我的整个心灵在震撼。那一幕,我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怀。

作为一名记者,除了震撼,我还在内心深处不停地问自己,王益群,一个平平常常的乡镇干部,为什么让百姓如此怀念?为什么在百姓的心中有如此重的份量?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听到了许多有关王益群的真实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王益群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我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很简单,这就是:她想为百姓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在官路镇,听说我是来采访王益群的,十几个正在干农活的村民赶忙放下手中的农具,一路小跑到村部。其中有位农民兄弟竟然连脚都顾不上洗,高卷着裤子,就直奔而来,抢着说话。

第二次到官路镇采访时,天下着大雨,一位名叫吴世探的老人骑着自行车赶来。他是后里吴村村民,70岁。那天,他的话说个没完没了,村干部几次想打断他,要他留些时间让其他村民介绍,但吴世探说,王益群是个好官,他有一肚子的话要告诉记者。

原来,后里吴是个落后村,村容村貌很差。镇里决定先从农房改造、村庄整治入手,逐渐改变这个村的落后面貌。农房改造涉及土地调整,需要将吴世探家的1.56亩自留地置换给5户村民。这点土地面积虽小,但不置换出来,就会拖全村农房改造的后腿。吴世探种田一辈子,对自己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当王益群上门做思想工作时,吴世探非但不配合,还骂出一些很难听的话。

可王益群不计较,依旧笑脸相待。接连好几个晚上,她陪吴世探边看电视边说:“你都70岁高龄了,还是个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可以把我当女儿看待,你骂我,不就等于骂自己的女儿吗?再说了,农房改造,是件对全村、对你家都有利的大好事啊,你可不能拖后腿呵。”一番话,说到了老人的心坎上,他爽快地答应置换土地。

吴世探告诉我,丈量土地那天,雨下得很大,王益群和村干部一起,来到他家的田头,拉皮线、量面积、埋地界,忙得不亦乐乎。看到连伞都没打的王益群全身被冰冷的雨水淋湿时,他十分感慨,说,王益群真是个好人啊,要是我们的干部都能像王益群这样,干群关系就能变得更加融洽了。王益群去世后,老人特地赶到殡仪馆送行。在殡仪馆,吴世探老泪纵横。

在王益群努力下,后里吴村的土地调整如期完成。王益群去世不久,吴世探家的3间新楼房就造好了。

土地调整顺利完成了,紧接着,村庄整治工作又全面展开。在村庄整治中,后里吴村要拆除110多口露天粪缸。每口一百多斤重的粪缸,不少男人都嫌太脏太累不愿意干,但王益群带头挽起衣袖,和村民们一起,用手抓起粪缸,随着一声声“用力拉啊”的呐喊,笨重的粪缸被“拔”了出来。那天,雨下个不停,王益群和村民们一起,在雨中整整干了一天,直到天黑了,才将110多口露天粪缸全部拆除。

听到这里,我流泪了,甚至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当记者几十年了,平时十分关注三农工作,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基层采访,采访过的乡镇干部不知其数。可是,坦率地说,一个女干部,冒雨亲自拆除露天粪缸,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而拆除粪缸是那年的5月份,要知道,那时,王益群早已身患绝症啊。

一场多年未遇的大雪覆盖了仙居县的山山岭岭。我的第三次采访,就是沿着王益群曾经工作过的乡镇,一路踏雪而行。从方宅乡到下各镇,从官路镇到上张乡,这些地方,都曾留下过王益群的足迹。

雪过天晴,我们的汽车行驶在上张乡至奶吾坑村一条宽敞的公路上。奶吾坑村党支部书记姚中富指着窗外的公路说,以前,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为了修这条路,王益群不知花了多少心血。

王益群曾经分管上张乡的交通工作。当时,全乡31个行政村,有20个村没有通水泥路。其中,最远的奶吾坑村离乡政府有25公里,从乡镇府出发要翻过3座高山,绕道温州市永嘉县境内。

从姚中富的介绍中,我知道了,五六个小时的山路隔断了村民们致富的梦想,山上毛竹资源丰富,却很难运下来,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一千元,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王益群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的乡镇基层工作经历,使她更加了解百姓,更加理解百姓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望着满山的毛竹,王益群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路修到村口,让村民们富起来。这之后,王益群去过5次奶吾坑村。每次总是背着干粮出门,走着走着,全身汗水湿透了,衣服一件一件地脱下来,到最后,干脆捡一根树枝当扁担,一头是干粮,一头是衣服。

有一次,王益群忙了一整天,已经是傍晚了,她还要到奶吾坑去。乡里的同志劝她说,天黑了,山路太不好走,改天再去吧。但王益群说,她必须去,因为她要把奶吾坑村修公路的事和村民们再商量一下,最后敲定。再则,去奶吾坑,也是事先说好的,村民肯定在那里等,不去的话,就失信了,村民们会失望的。那天,王益群赶到奶吾坑时,已经是下半夜了。因为天黑、路难走,一路上,王益群摔了好几跤,手臂淤青,额头撞在一块石头上,肿得吓人。等在村部的村民看了,个个很激动,又是让座、倒水,又是递毛巾、帮她热敷,忙得不亦乐乎。

在王益群的不懈努力下,从立项、报批到争取各方扶持、落实资金,奶吾坑村公路终于开工了。不久,这条被山民们誉为“致富路”的盘山公路全线贯通。通车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敲锣打鼓,邀请已经调到官路镇工作的王益群一定要参加他们的庆典活动。路通了,山货值钱了,毛竹每百斤卖到了60元。现在,奶吾坑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2.4万元。

在我的眼里,王益群一直是个女强人的形象,性格爽直,办事果断,风风火火。但有一次,我听一个村民说,她哭了,而且哭得一塌糊涂。

原来,4月底的一天,一位79岁的老太太来到王益群办公室,说是有件大事要找她帮忙。老太太名叫徐彩娥,是增仁村村民,早年丧偶,命运坎坷,独自一人长年累月在一家企业靠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后来,打工的企业嫌她老了,将她辞退了。没办法,她只好回到家里,准备种水稻。可是,因为当地搞建设,她家的1亩多田已被建筑垃圾堆成了小山。徐彩娥多次向村里反映,要求把垃圾清除掉,但新官不理旧账,村干部说,这是前任干部的事,你找他们处理吧。不得已,徐彩娥又找到镇里,镇里说,这是村里的事,你找村干部吧。就这样,徐彩娥村里、镇里不知跑了多少趟,先后花了两三个月,问题就是得不到解决。“王书记,现在人家都开始插秧了,而我的田里还都是垃圾,不能种水稻,这叫我以后怎么生活啊?”徐彩娥说到这里,情不自禁地哭了。没想到,王益群也跟着哭了,哭得声音都有点发颤。显然,她很同情徐彩娥的遭遇。

送走老太太后的第二天,王益群亲自带着5个壮劳力,开着一辆拖拉机,来到老太太的田头,整整花了10天时间,才将垃圾全部清理掉。紧接着,王益群又向村民们讨来秧苗,让徐彩娥赶快种上。几个月后,徐彩娥家的稻谷收成了,她用新米做了当地人喜欢吃的发糕,准备请王益群尝一尝,可令老人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此时,王益群早已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

为了真实地反映王益群的事迹,我曾问过一些村民,王益群身上有没有缺点。见我这一问,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说王益群的缺点啊,她就是当官没有官样,喜欢三天两头下到村里,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拉家常,说的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话、爱听的话,甚至渴了会自己倒水喝。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缺点。据说,这样的话,王益群自己也听到过。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她总是很高兴。她说,这说明群众也相信我、亲近我,把我当成了自家人。

采访结束后,我的精神再一次受到了洗礼。王益群同志不以个人得失为价值取向,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人生追求,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条恒久不变的铁律——干部只有心系百姓,百姓才会视其如亲人。

采访结束后,我们的报纸推出了王益群同志先进事迹连续报道,在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台州市委和浙江省委分别作出了向王益群同志学习的号召。不久,市委和省委又先后组织“王益群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我有幸成为报告团成员之一,并担纲撰写4名报告员的所有报告稿。

报告团每到一地,当地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在省人民大会堂报告时,省委书记在听完报告后,亲切会见了报告团成员,并动情地说:“王益群是个好同志,这个典型树得好,报告作得也好,给全省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听了省委书记的话,我深受鼓舞,也倍感欣慰。我觉得,采访王益群,报告王益群的事迹,是我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因为,在这过程中,我投入了全部的工作热情,融入了全部的感情,是我精神再洗礼的过程。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