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到底有多伟大?两次历史转折点果断抉择,把中国带入正确方向

 一更历史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一更历史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的故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至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许多党内骨干遭到反动派的捕杀。

余下二十几载,华夏大地相继爆发了抗日战争与争取和平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再到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数次重大转折。

伟人毛泽东在关键时刻以卓越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人民和国家利益为重,五历史的转折点中做出了两次艰难抉择,对推进中国革命运动与历史发展的进程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回顾历史,毛泽东主席这两个正确的抉择,到底对中国起到了哪些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抉择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民间有句谚语——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这句话是说:一座高楼大厦若没有打牢地基,过不了多长时间将会成为危楼。毛泽东所处的文化环境与时代,造就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模式进行彻底改造的人生奋斗目标。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之一,以及带领数万万同胞赢得解放的最大功臣。

毛泽东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他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这一选择的结果不仅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也就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历史的漩涡中第一次艰难做出抉择,并且这个抉择就像建高楼大厦时打的地基。

关于为何确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还要追溯到少年时期的毛泽东。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信奉“活到老,学到老”,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涉及先秦哲学、楚辞汉赋、《二十四史》唐宋古文等等。

尤以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与政治救亡运动”相结合的思想,对青年时期的毛主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体现在他日后的革命实践中。

除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外,毛主席更为喜爱民间通俗版故事,譬如《岳飞传》《水浒传》《薛刚反唐》《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令他爱不释手,其中许多桥段他甚至都能背诵出来。

正因为毛主席一方面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为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落后的旧式教育,也为他观察中国现状提供了最初的准备孕育了反抗精神。

1910年,湖南长沙爆发了数场暴动,这对毛泽东影响很大。晚年时期回忆此事,他说:这些事件相连的发生,给予一个已经反叛的青年头脑一个永久的影响,在这个时期我其实有了一些政治意识。

此后到1927年的17年里,毛泽东经历了不知道多少的时代风雨,始终处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运动中心。

包括北伐时期,毛泽东所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这17年里,新旧中国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由此迸发出了许多不同的时代符号。

毛泽东以卓越的思想才能与组织才能,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他利用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即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结合。

一开始的毛泽东受无政府主义影响,曾考虑走西方的无政府改良主义之路救中国。

然而,在实际走访调查与革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令毛泽东认识到:人民大众要求摆脱压迫,不能靠天,不能靠地,只有靠民众自己的力量与联合

那如何改变社会的腐朽民族的颓败?必须要依赖广大人民自己觉悟起来!

毛泽东除了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具体特点进行了研究,同时汲取了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毛泽东亲自组织和领导湖南的“驱张运动”后,他明白无政府改良主义绝无希望,必须要竖起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希望。

终于,毛泽东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面大旗,初步论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的可能性。

从毛泽东全盘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从资产阶级世界观向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变。

经过进一步研究和阐明,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得出结论:俄国式的革命绝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

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创造意义的命题。

结果显而易见,依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泽东不仅为中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还在改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历史文化体系,继而带领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

就此来说,倘若毛泽东没有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信仰,或许就没有日后的中国共产主义。我们国家要想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还得走很长一段的弯路。

毛泽东巧妙地把外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得国外的理论有利于适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

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所做的首次伟大抉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对于战争的抉择

在我们大家看来,毛主席拥有高超的指挥艺术,早在中央红军时期,他指挥的“四渡赤水”就已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坐镇延安与西柏坡指挥四大野战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然而,依据存在毛泽东身边工作20多年的秘书胡乔木回忆:他老人家从来不想发起战争,更不恋战,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国民党集团全面发起内战,面对蒋介石的咄咄逼人,毛泽东主席正陷入两难之地。

胡乔木回忆:当时的毛主席从心底里不想再打仗,因为全面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经不起任何一场大的战争

他用两句话概括了解放战争爆发前的形势,第一句话是:苏联与美国需要和平,不赞成中国内战;第二句是:中国人民需要和平,中国共产党需要和平。

包括他与周恩来总理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代表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地愿与国民党合作建国。

即使是在蒋介石已经挑起内战之后,毛泽东于1946年8月在延安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进行谈话时表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尽可能与国民党议和,双方不要爆发大战。

从后来人的角度,毛主席的姿态已经放得非常低了,甚至别人已经往你的腹地开始打枪,居然还要选择谈判。

蒋介石与一众反动派集团却认为这是中共与毛泽东害怕畏缩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革命根据地发起进攻。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1946年11月1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党内指示,明确指出:蒋介石自走绝路。他的一切谎言欺骗全被揭破,这是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在起草这份党内指示前,毛泽东曾反复思考“要和平还是战争”,连续几天几夜都无法入眠,甚至患病住院。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毛泽东最终下定决心艰难地选择了战争。

除解放战争迫使毛主席下定决心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节节失利。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紧急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同年10月4日,在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主张暂缓出兵。毛主席同样有此打算,他考虑的是国家重大利益,还有解放台湾的计划。

随着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疆,东北没有办法安心进行建设,毛主席再一次走上了历史的转折点。考虑到唇亡齿寒,与美国统一朝鲜后,那么在中国整个周边地区都会出现紧张局面。

最终毛泽东致电周恩来,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至此,毛泽东主席决定出兵援助朝鲜。

时任毛主席贴身警卫李银桥回忆: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毛主席连续几天不能入睡,吃安眠药都不管用。即使决定出兵,毛主席还是几天几夜不能睡觉。

因此,在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伟人毛泽东身处错综复杂的局势下,再次展现了雄才胆略和非凡的魄力,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大家要清楚这一点,无论是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规模战役。获胜当然皆大欢喜,若是失败则后果不堪设想。

毛泽东出于应对复杂局势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在这两场大规模战役爆发前抓住时机,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保卫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如果没有这两场大战的前后胜利,哪有如今的和平生活?

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标志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转变,毛泽东对历史转折点中艰难做出抉择,最终带领全体中国同胞向马克思设定的人类最美好社会——共产主义一步步地前进。

毛泽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苦,他所成就的事业与留下的文化财富是前无古人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几次重大抉择,作者王雪菲,企业观察家 2021年03期

[2]毛泽东抉择中国革命道路的文化思考,作者谭保斌,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6期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爆款账号【一更历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点个“在看”呗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