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斌:“掘”进人生,有自己的姿态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2-02 发布于上海

作者:刘爱萍

“又立新功,铁建重工小直径敞开式TBM助力浙江朱溪水库输水隧洞全线贯通!”2022年7月末,来自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以下简称“中铁重工”)的龙斌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动态,配图是龙斌和团队在已贯通的隧洞前的合影留念,因户外作业被晒得黝黑的脸,在镜头前仍然显露出因隧洞全线贯通的喜悦。

其实,对龙斌和他的团队来说,每一次的隧洞贯通,是终点也是起点,总有下一个工程在等着他们。忙碌是日常,但每每攻克一个技术难题,难以言表的成就感都激励着龙斌继续他的“掘进人生”。

从首台国产岩石隧道掘进机的成功下线,到获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今年35岁的龙斌,从行业内到大众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从无到有的掘进

湖南长沙,中铁重工的厂房内,一台掘进机正在组装,直径7米、135吨重的刀盘,正在与机身进行对接。由龙斌带领的团队研发的岩石隧道掘进机在工程机械领域有“地下航空母舰”的美誉,刀盘是掘进机的“铁嘴钢牙”,这样一台5600千瓦的掘进机,每天能嚼碎2800立方米的岩石。

然而,像这样的大直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在十年前还只能被国外垄断。

上大学时,龙斌常听老师谈起工程建设受制于国外的故事。“1977年修建秦岭铁路隧道时,从国外进口了两台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结果对方狮子大开口,要价超过6亿元。”龙斌脸上露出些许不甘。

2009年,22岁的龙斌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当时,中国机车行业发展还是一片空白,龙斌毅然选择闯入这块技术“无人区”。

“其实也算是机缘巧合。因为那会儿国内都没有做机车行业的,碰巧我的大学老师研究过盾构机技术,而我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就了解过盾构机。”抱着挑战与创新的心态,龙斌踏上“掘进之路”,与大国重器结下不解之缘。

当接到“国产首台大直径敞开式TBM自主研制项目”的任务时,那是2012年,彼时的龙斌只有25岁,参加工作仅仅三年之久。作为国产首台大直径敞开式TBM自主研制项目的带头人,龙斌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人的掘进机”。

从一名助力工程师,成长为岩石隧道掘进机的研发负责人,龙斌虽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面对一项从无到有的工程,这名年轻人仍清楚地知道:这个工程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以前大家都没有做过这个东西,最多只是看过这个设备长什么样子,但要把它变成真正的设计,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让龙斌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甚至感觉“压力山大”。自从接受任务起,龙斌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国内各大施工工地,跟踪分析国外设备的关键零部件运行状态、研究原理。经实地考察研究,他们回到研发室,设计了3000多张图纸、制造出一万多种零部件,反复修改、实验。

“记得最忙的时候,每天就睡了一两个小时。”“最难的就是细节。”这群在掘进机的赛道上奔跑的年轻人通过一张张的图纸、一次次的实验,将细节抓好,把难题攻破,最终汇聚成国之重器。

经过两年的集中攻关、自主创新,2014年12月,国产首台岩石隧道掘进机在中铁重工长沙生产基地成功下线。

“我们研发人员也终于松了口气。”龙斌回顾当时的情景说,“以前都是国外进口设备,现在转变成了国外从我们这里进口设备了。”这台掘进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硬岩掘进机的自主化、国产化。

“地下工作者”的另辟蹊径

中国人对于创造总是不乏热情。从早期商周的青铜器,到后来的四大发明,这些无一不记录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创新。

从古代的发明创造,到现在中国机车的飞速发展,漫长而悠久的制造历史和不断更新的技术创新给了龙斌以启发与力量。

也许是机缘巧合,自称“地下工作者”的龙斌从西安交通大学,来到了中铁重工,自己的所长和兴趣在这里交织。在这期间,能够见证中国机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并切身参与其中,龙斌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一代人。

“公司从2000年初开始扩招,到2010年(左右)这段时间,第一代工程师成长起来,刚好是十年一代人。我们是第二代人,刚好赶上中国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对于龙斌而言,自己是“遇上了好平台、赶上了好机遇”,一个人的成就并非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源于前辈巨人肩膀的支撑。

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龙斌,投入实践工作中的第一感觉就是“在学校学的东西用不太上”。为此,请经验丰富的师傅给自己看设计图、教自己做实物,就连负责实际操作的车间师傅都不放过,询问他们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这样的投入与专注让龙斌得到快速成长。“不仅好学,还学得快,遇事也不慌张。”带教师傅梁兴生谈起龙斌这位徒弟时,连连称赞。

然而,制造出国内首台岩石隧道掘进机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一场新的挑战等待着龙斌和他的团队。

2014年5月,中国西部地区,因为年降水量不到100毫升,没能长出茂盛的草场,牧民们只能选择一大早踏转场的路,为羊群寻找新鲜的牧草。为了解决牧民们的水渠问题,龙斌和他的团队赶到现场,将在这里打通一条隧道,将300公里外的水引到这里。

“这是我们做掘进机以来难度最大的一个项目。”面对这条超过40公里、最大埋深度达2268米的隧道,龙斌不免暗暗地捏了一把汗,而其中遇到的地质问题更是让他头疼不已。大型的断层破碎带、突底涌沙、高地温、岩爆、大涌水……“其他项目可能遇到的只是一两项,这次是全遇到了。”

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呢?

“能否采用混合动力,设计液压马达和电机双驱动系统?”这个想法突然从龙斌的头脑中冒出来。他觉得,按照现有的设计思路很难找到解决方法,不如另辟蹊径,尝试做一个从来没有过的设计。

两套系统背后涉及的关键数据各15组,排列组合,总共有上千种方案。龙斌蹲守在车间,经过100多个日夜的测试,获得上百组试验数据,最终找出了液压和电机相匹配的数据曲线方案。困扰世界挖掘行业50多年的“卡机”难题,由此迎刃而解。

“现在我们长沙拥有了4家世界工程机械装备50强企业,过去,世界装备装备中国,而今,中国装备装备世界。我们国产掘进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设备出口到了土耳其、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在谈及近十年来,我国机车行业的变化时,龙斌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掘”出年轻人的模样

自从2009年毕业后加入中铁重工,龙斌已经在掘进机行业“掘进”了13年之久,也从最初的助理工程师,到成为研发组里面的“龙院长”,从新人成长起来的龙斌也在见证着一波又一波年轻人的成长。

谈起研发组新进的一批年轻人,令龙斌印象深刻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更有质疑精神了”。不同于自己当时作为新人的工作氛围,现在讨论一些设计方案时,年轻一代不会完全按照比他职位更高的人所说的去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不听从”的场景时有发生。

这种更强的质疑精神的出现,在龙斌看来是件好事情。“过于依赖现有经验,而不去思考新的东西,人就会陷入经验之中,这对研发并没有什么好处。”在研发设计领域,创新一直是最主要的。

在隧道贯通的过程中,掘进机需长时间在黑暗闭塞的空间穿行,才能重见光明,而在掘进机的行业赛道上,奔跑的人想要见到另一端的美丽新世界,也需要依靠质疑精神和实干精神,历经磨炼,方见天日。

作为大家的“龙院长”,龙斌在带领新人方面,讲究的就是实干。

“带领他们去工地,解决工地上的问题,让他们知道设计上的不足,哪些还没能满足工地现场的要求。”一身工作服、黑框眼镜装扮,沉稳、冷静但毫无距离的“龙院长”和新一代们一起勘察、询问的场景构成工地上的一抹剪影,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也在工地这一实践课堂上成长、成才。

“年轻人要富有朝气,要有干的精神。”在龙斌看来,这就是年轻人的模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