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黄龙江:土地岭 石头村 英雄渠

 中州作家文刊 2022-12-02 发布于河南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1004】  

土地岭 石头村 英雄渠

河南淅川    黄龙江

红旗渠是就是纪念碑,是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伟大创举,书写着不屈不挠的传奇故事。南阳作家水兵最近在南阳晚报星光栏目刊发的《探访英雄群渠》就是他到南水北调渠首淅川的盛湾土地岭村查看当地的英雄渠。对两位参与建设的老人进行深入交流,实地考察,对峥嵘往昔感慨万千,淅川的土地岭英雄渠是1957年起春当地1500名青壮劳力自发组织的,他们从临省湖北引水,逢山开渠,从悬崖峭壁之间开掘出的一条水路,当时条件极其艰难的时刻完成了16公里生命渠,三年后通水,1958年在建期间,林县人民也来淅川参观学习,英雄渠的经验就是红旗渠的最好模板。然而,红旗渠的故事和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但如今淅川土地岭村的英雄渠却默默无闻在崇山峻岭之间静静流淌着,滋养一方。

淅川土地岭村。该村近500家住户,一千多人,大部分人住的是石板房,连山地的护堤及道路也全是用石板建造的。据专家考证,土地岭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距今已有250多年。该村周围岩石大多数为分层岩,比较容易撬起用作建材,为石头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土地岭村是中原地区比较罕见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建筑和历史文化价值,是返璞归真的一处独特的旅游景观。印象最深的是南阳作家丁小琪的《去楚国》“ 明天我要出一趟远门/去看望一下楚国/屈原不在了/楚国江山还在,丹阳/被重新命名,那汪湖水/仍适合用青铜器来盛臼/那6潭绿色的丹江水/碧玉一般,从这里/一直绿到北京/  /我到土地岭,看到了那些石头房/墙体和房顶都是石板/抬头看看那山,一座座/一叠叠,一层层/全是厚薄一致的石板层/取来这石板,就能造房/我惊叹,上帝造土地岭/居然下了这么大功夫/外地的山,都是胡乱堆砌的石头而土地岭的石头/都被切割得整整齐齐/码的一层一层/楚国啊,上帝那么爱你/淅川啊,菩萨也保佑你/土地岭啊,/上帝和菩萨都在宠着你。”(丁小琪 2018年10月3日--5日桃李居)。

淅川丹江湖畔群山万壑,土地岭附近山上是那种天蓝色的大理石,就像云层里的天宇,美丽而又神秘的天然大理石板岩,板岩被岁月侵蚀的斑驳陆离,仿佛刻满了神秘的图腾,常被村民们拉回来做院墙和牲畜的窝棚,有的借势垒起石屋,作为储存杂物的地方,也有整座用大理石砌墙用板岩盖顶,留几处用厚玻璃当亮瓦,石屋内缝隙用烧成灰的辣椒杆拌塘泥,再略用石灰抹白,堪比陕北窑洞,冬暖夏凉,怪不得一些老人常谈起旧年的老屋。

千锤万凿出深山!来形容板岩来之不易不为过,记得大大(豫西山区对叔叔的俗称)年轻时就是家乡出名的石匠,他农闲时节,就经常在山路上转悠,在凤凰山和葫芦寨墙上索摸自己想要的石材,然后根据材料的尺寸做出门墩、过门石、牛槽、条石……有时候,遇到一块毛石,大大每天都要去转转看看,摸摸搓搓,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仿佛一位雕塑家面对一块毛肧。直到一天,一块完美的作品诞生了,他才高高兴兴回去了。抽空请几个劳力,用架子车拉回去,放在家门口,从没见他拿他们换钱,有的村民要建房子,门墩,大梁石基,和过门石等都可以寻找到,大大都是慷慨解囊,大家过意不去,就偷偷摸摸给他送米面油和鸡蛋作为答谢礼品。

印象中,祖辈留下过一院落石头房子、石头墙,前院楼门没有大门,夜里用一扇废弃的拉车挡在柴扉上,院墙东边有两颗枣树,一颗聋了不结果,叶子经常泛黄,笔直高挑,上面常有一座喜鹊窝繁衍后代,树下是一座金字塔式的石片鸡笼;另一棵歪歪唧唧和石墙黏糊在一起,枝繁叶茂,虬枝扎龙,每年夏初,米绿色的枣花纷纷扬扬起来,引来小蜜蜂嗡嗡嘤嘤,老奶奶就时常跌坐在树下,用木梳篦子梳理她银色的长发,她经常把粘在木梳的残发收集起来,塞在石墙缝隙里,攒够了就同走村串户的货郎挑换取日用品,偶尔给孩子们一两颗糖块,老奶奶八十多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腿脚利索,有一点就是是时常自言自语,让小孩童不敢接近。也许是长时间的寡居的结果,因为爷爷和祖爷爷都支边青海荒原,最后葬身沙漠,每逢佳节大人们都会在村西口的十字路上用小石块垒成一个半圆,缺口朝西,用火纸写上逝者的名字和地址,然后点燃,任凭烟雾袅袅西去……

老奶奶住过的石头房子曾因为一场冬季烤火被熏得黑黑的,一直到迁移到新村才被当做危房拆掉。石头房冬暖夏凉,是老百姓智慧生活的见证,她承载的是祖祖辈辈山里人家的渴望和归属感。老家人常说“金窝银窝,不如咱这石头窝窝”,就是住进高楼大院别墅的老年人都怀念旧日粗糙的石头房子和厚重的石器。

从山上拉回来的石块,除了简单加工外,都会被乡亲们用来做建筑材料,除了房屋就是院墙,用石头做成的家园,厚重而又质朴,就像憨厚的山区老农,天然无华,任凭岁月流逝,我自岿然不动。石头墙不是简单摆在哪里,他每一块都被石匠用粗棘的大手抚摸过,被小心翼翼,伺候过,按照他的形状和尺寸,被严丝合缝地垒切在那里,就像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家乡的石头房,承载了旧日烟火熏染,传递着乡村的芳华与落寞,它简直丑陋的,可是它没有因为鄙视自我而沉沦,在历经烽火洗礼和灾难叠加的岁月之后,依然伫立着,在山乡巨变的背后,不忘历史使命召唤,成旅游景点了,已经拥有了今天的不可小觑的商业价值,成了村民奔小康的一张致富名片。

2018年淅川文联组织的那次丹江金秋诗会,就是一次寻根之旅,在丹江湖畔采风的路上,作家、诗人和媒体记者们,领略了这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古朴大美和浩淼丹江湖的博大情怀,这里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是大诗人屈原的《国殇》一文的诞生地,是楚汉风韵的发祥地,是中原文化一颗璀璨的宝石。更是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伟大淅川移民精神,这移民精神里就有英雄渠朴实无华的元素。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曾唱到过: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临江漫步,你会再次聆听到来自山里石头的歌吟。就让岁月之歌从这片土地上再次放飞湖区厚重大美与弥久留香。

像这样的人工奇迹还有贵州遵义义草王坝村,千百年来,那里的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村里一位叫黄大发的老人,向大山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群众,历经千辛万苦,用36年的时间,绕过三重大山,过三道悬崖绝壁,仅靠双手,用锄头,钢钎,铁锤等简易工具。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潺潺渠水,滋润了当地1200多人畜用水和灌溉农田,结束了草王坝村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让曾经闭塞的山村焕然一新,黄大发也成为2017年“时代楷模”人物。

总而言之,人生没有平坦之路,更不能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泥泞小道。但是困难往往会激发奋进新征程的力量;挫折往往会磨砺奋斗的勇气;失败,往往指明成功的方向。只有勇毅前行,才会有丰硕的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