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

 好奇的果果 2022-12-02 发布于河北

集中优势兵力,这是基本原则。

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的原则。

——Karl Von Clausewitz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文章图片1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是两淮失守后,为抗击敌对华中解放区继续进攻,在涟水地区继胜利进行第一次防御作战后组织的第二次防御作战。是役,华中野战军第6师、第6旅等部约2万人,抗击国军整编第74师全部、整编第28师192旅、桂系第7军171师共5个旅约4万优势之敌进攻,历时14天,毙伤敌4000余人,我军亦伤亡4000余人。此战失利未能守住涟水城,但消耗了整编第74师等部有生力量,迟滞了两淮之敌北上增援,保障了宿北主要战场顺利歼敌,以局部的失利,换取了宿北战役(1946年12月15-19日)全歼敌整第69师等部2.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粟裕指出:由于实施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整74师被我军阻在六塘河以南无法救出69师,从南线保障了宿北战役进行。陈毅认为:“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是为了争取侧翼主要战线的展开,使敌疑为我主力在那里,拼命进攻。我们伤亡4000人,却造成宿北大捷,消灭敌人一个军。”教员对涟水失利也表示理解,12月18日给陈粟的电报中说:“此战(宿北战役)胜利,整个苏鲁战局好转,涟水暂失,将来可以收复,也一定要收复。”“关系全局的宿沭前线……取得大胜后涟水暂失,不足为患。”

文章图片2

整编第74师看起来取得了第二次进攻涟水作战的胜利,弥补了第一次进攻涟水失败之憾,但却是一次惨胜。整编第74师在第一次涟水战役(10月19日至11月1日)中损失6000余人,未及补充,在第二次涟水战役中再遭重创,前后伤亡共逾万人,特别是基层战斗骨干损失惨重。五个月后孟良崮战役(1946年5月14日至16日)第74师被全歼,被俘的第74师旅、团长们都认为,他们在涟水之战中遭到重创,战斗力严重下降,是造成全师覆灭的重要原因,“涟水战后,本师元气亏损,一蹶不振。”因此,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不仅有力保障了宿北大捷,还为第74师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但就战役本身来讲,确实是一次重大失利。保卫涟水的战役目的没有达到,部队伤亡严重,客观上抵消了宿北战役胜利的部分成果,仍有教训值得记取。我军高中级指挥员学习和研究这一战例,主要是从客观上分析战场局势,判断敌之企图和主攻方向,统一作战指导思想,掌握敌之规模和战斗力等方面吸取教训。——《血色财富——我军失利战例评析》

壹| 战役背景

两淮保卫战后,华中解放区只剩沭阳、涟水、阜宁、东台、盐城5个县城,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主力逐步靠拢,战争重心向苏北鲁南地区转移。1946年9-10月中央向各战略区传达了教员撰写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三个月总结》两份重要文件。通过总结三个月来作战实践,特别是东北四平(1946年5月) 、华东两淮(1946年9月)、华北张家口(1946年10月)等重要城市保卫战的失利教训,教员调整作战思想,确定了不争一城一地得失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方针,给全党全军指明了方向,号召全党全军坚定战胜国军的信心,提出了军队下一阶段的作战任务。《三个月总结》指出:

“不管中外反动派如何猖獗(这种猖獗是历史必然性毫不足奇)我们是能够战胜他们的……。 必须明白,敌人还有力量,我们自己也还有弱点,斗争的性质依然是长期的,残酷的。但是我们一定能够胜利。此项认识和信心,必须在全党巩固地建立起来。”

文章图片3

1946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华中解放区两淮失守后,在陈毅主持下,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领导人多次在涟水西北的陈师庵开会(详见以下链接),学习贯彻中央两个文件精神,统一各级领导思想,总结自卫作战的经验,调整部队编组,增强军内外团结,会议“对于提高华东全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当前形势的认识,正确理解保存地方与歼敌有生力量的关系,以及增强军内外的团结等,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两支野战军继续在内线作战,及时总结和推广了杀敌立功运动和诉苦运动的经验,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战士的革命热情和阶级觉悟。”

经东台防御战(10月13-26日)、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佛山口保卫战(10月27-30日)、台(儿庄)枣(庄)路反击战(11月10-12日)、淮(阴)沭(阳)路反击战(11月19-22日)、盐(城)南反击战(11月27日-12月7日)共歼敌3万余人,打破了国军发动内战以来,迅速全面占领华中解放区的战略企图,稳定了苏北、鲁南局势,鼓舞了我军民的斗争,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国军1946年9月夺取两淮后,于10月1日发出最后通牒限,令我军在10日内必须撤离苏北、山东、山西、热河、东北及胶济路等大片解放区,又于10月11日,悍然攻占华北军事重镇张家口。此时,国民党被攻占解放区几十个城市的表面胜利冲昏头脑,违背政治协商会议关于废除一党专政,由各党派组成联合政府的协议,于11月15日召开“国民大会”。11月18日,老蒋在南京召开的秘密军事会议上再次宣称:“5个月内打垮中共军队。'

文章图片4

在华东地区负责华东战区的徐州绥靖公署(薛岳任主任)把主力集中在淮阴、海安、徐州等地进行整顿,伺机向我发展进一步进攻。9月底,敌马励武部整编第26师北上配合驻台儿庄的冯治安部第33军向我鲁南解放区发起进攻,企图占领枣庄峰县打通津浦线,与占据济南的王耀武部会合,进一步进攻我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10月5日马励武指挥第26师和配属的第1快速纵队开始向峄县进攻。

10月8日,国军攻占枣庄、峄县。山东形势骤紧。山东解放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我军经略多年,是华东我军立足的根本,一旦失去,将对华东战略区巩固产生严重威胁,华东我军将处于战略被动地位,进而对全国战争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两淮保卫战期间,教员就曾提醒陈毅“不要只顾苏北忘记山东”。面对如此形势,作为华东局副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十分焦虑,在山东军区一再请求下,遂提出“山野、华野放弃会合,山野回鲁南作战,保卫临沂,而粟部则继续留淮海区作战,或者全军入鲁南作战。'

而此时两淮方向亦不容乐观,敌整74师正向涟水逼近,粟谭已率华中野战军第1、6师南下盐城筹措过冬物资。山东野战军如果北返救援临沂,华中野战军也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为留住山东野战军,10月7日华中军区张邓和粟裕致电陈毅:

“我们始终认为,统一指挥是令后取胜的基本条件,此建议山野、华野司政机关必须合并。” “为确保指挥统一、指挥协同计,建议陈、粟会合一起。' “如果山野、华野名合实离,陈、粟仍分开,不仅影响指挥统一,对财粮供应我们亦无法解决,对下面影响也不会好。”

文章图片5

10月8日,陈毅复电华中野战军:

“鲁南敌7日开始向北进攻,昨已与叶飞部激战。如鲁南紧张,则应考虑山野回固根本。目前华中战局已到难以兼顾的时候,粟谭部南下解决冬衣问题是必要的。待南下数日后看南北情况再定夺,但集中10万人马突击一面仍是急切的需要。鲁南如吃紧,我便不能南来你处,只好分任南北。”

教员获悉华东形势后,于10月10日致电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

山野以适当力量回鲁南,配合叶飞击敌,这是必要的;但山野全部回鲁南则与华野平分兵力,于目前形势下作战不利。……因此,山野必须留下适当力量于现地区,待粟谭歼灭74师东进部队后,北上与该部会合向淮海攻击。

接教员电报后,陈毅于10月12日致电中央,表示将留在淮海作战。但10月13日又电中央,除坚持山东野战军回师鲁南作战外,还要带华中野战军主力一同回鲁南作战,陈毅认为:

“在淮北敌有准备,工事强固,敌火下渡河有困难,战场不好。在鲁南战场好,供应便利,易求运动战。可避开桂系,山野华野同去胜利有把握。现鲁南敌正部署东攻,如敌先我行动,鲁南仅1纵是难抵御的,故行动宜速决。如临沂失守,粮秣、新兵、兵工等项均陷混乱。前淮阴失守已造成华中上述方面极大困难,此事是由于我之部署错误。如临沂再失,山野华野两大兵团供应均成难题。……故主力回鲁南歼敌为有利,并望粟率1、6两师迅速北移。'

文章图片6

教员看了陈毅的电报,于10月14日回电陈毅:

“现在因感渡运(河)向西作战困难,而主张全军入鲁。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且渡运(河)作战是你自己曾经同意之方案,此次你与张邓曾会商亦以渡运作战列为方案之一。何以13日亥电又不相同?如按13日亥电实行,你与张邓粟谭诸同志间关系是否将生影响?请对各方利害分析再告。'(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127页)

收此报后,陈毅遂决心留在沭阳不走10月15日电告教员“回鲁南打算已暂缓”,并要调粟裕主力来沭阳求得与国军决战。教员当天回电:

“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南京息,蒋方计划,引我去山东,我久不去,乃决心与我在淮北决战。此种情况于我有利。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文章图片7

至此,华东两大野战军在淮北歼敌的方针终于确定下来;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也朝真正的联合迈进了一步,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领导结构,理顺了指挥关系,对以后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6月下旬发动全面内战到9月底,国军用于向解放区进攻的全部正规军一百九十几个旅已损失了二十五个。为11月15日召开“国民大会”,老蒋需要战场上更大更快的胜利来显示国民党的强大,鼓舞人心,继续骗取国统区民众的支持和美国的援助。所以,尽管整第74师进占两淮后,苏北局势对国军来说已是见好,但老蒋仍感不满意。特别是10月19日开始的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国军本想以整第74师、整第28师一部共计3万多人一举攻占涟水,配合东台、宿迁、台儿庄、枣庄诸路之敌,切断我苏中和山东两大解放区联系消灭我华中野战军主力,却不想遭我军迎头痛击,损失9000余人。

但老蒋并不甘心在涟水城下的惨败,一面于10月26日给陈诚写信,对苏北战局表示不满,敦促其加快苏北军事行动,

“苏北军事滞钝如此,殊所不料,应督促急进,务望于本月底能收复沭阳与新安镇也。东台与兴化至今未收复,该两路之国军指挥官应严加督责,如至月底仍未收复,则必须自治矣。”(《手谕指示苏北军事及和谈方针》1946年10月26日,《石叟丛书》:“总统'手渝影存抄本,转引自钟子麟《张灵甫传》,团结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78 页

文章图片8

陈诚

一面和美国签订大量出卖中国主权的“中美商约”,以换取美援。在老蒋、陈诚的压力下,薛岳策划了一个下阶段作战的总体构想上报陈诚:

“总长钧鉴:

一、现方面多(原文如此,笔者注),战场广阔兵力分单,攻无重点,终不能使匪迅速溃灭。 二、拟请以邱清泉指挥第5军、整57师,暂在恽城,对范县、濮县方之匪取攻势防御,监视刘匪(指刘伯承部,笔者注)。 三、拟请以200师直开韩庄,转开台儿庄,以王敬久指挥第200师、整25师和第1快速纵队,进攻临沂。 四、拟请以整11 师开宿迁,以吴奇伟指挥整11师、整69师(由60旅、41旅、预3旅编成)进攻新安镇、沭阳。 五、以李延年指挥整28师、整74师进攻涟水。 六、 照以上办法可使苏北鲁南之匪,迅速溃灭,而后即可使大军进出兖(州)泰(安),向(黄)河北运动。“(《石叟丛书:友声集》,转引自钟子麟:《张灵甫传》,团结出版社,2008 年1月版,第278 页)

这时,国军为加强对华东解放区的进攻,从其他战场大批向华东调兵遣将。10月,原驻淮南的整第26师调到山东峄县,原在开封的整第11师调到宿迁,加上相继调来的第44、46师等部,在华东的国军总兵力达到25个师。

文章图片9

此时,由于敌第74师第一次进攻涟水失败,在淮阴、淮安地区休整,桂系7军等部在宿迁一带按兵不动,山东野战军主力在淮北难以找到仗打。而在鲁南,10月27日,敌整第26师 、第77师根据薛岳的命令由枣庄、峄县、台儿庄一线向鲁南解放区发起猛烈进攻,山东形势再度危险起来。在山东军区一再告急之下,陈毅不得不再次分兵,于10月30日率领8师返回鲁南。

此时,老蒋拟定了“结束苏北战事”的大规模进攻计划:集中25个半旅的兵力分成4个集团向我盐城、涟水、沭阳及鲁南地区大举进攻,企图先占领苏中,然后集中主力与我在鲁南地区决战。华东国民党军根据该计划展开行动,陆续编成峄临兵团、宿新兵团、淮涟兵团和盐阜兵团,在30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兵分四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对我军展开进攻。

(12月7日,徐州绥靖公署正式下达命令: 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魔指挥第83师2个族、第65师2个施、第25师1个旅共5个施兵力,由东台、兴化向盐域进攻;以徐州场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指挥整编第74师3个族,第28师192旅桂系第7军171旅共5个旅的兵力,再次进攻连水; 以徐州绥蜻公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整编第11、69、57师预3旅等共6个半旅,从宿迁向沭阳、新安镇进犯; 以徐州缓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的第33军、整第26师51师、第77师9个旅和第1快速纸队,由峰县、枣庄、台儿庄地区向临沂、郑城进攻。各路于12月13日开始行动。 参见钟子麟《张灵南传》,团结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79页。)

文章图片10

涟水城

11月26日,第一绥靖区李默庵部进攻盐城。华中野战军第1师全部及第10纵队(由淮南军区等部组成)30旅、皮旅(13旅)兼程南下,保卫盐城。这样华东我军又一次分开行动,山东野战军主力北返鲁南,华中野战军主力南下盐城,涟水附近只有中野战军第6师、淮南军区第6旅、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等部约2万余人。

(从11月26日起,华中野战军部队进行了盐城保卫战,一方面保障苏中与淮北解放区的联系,一方面掩护苏中的机关物资向山东转移。在十多天的战斗中,消灭国军5000 多人。虽然这种防御战是消耗战,但也起到了牵制国军力量,使其不能集中兵力进攻苏北、鲁南的作用。12月9日,栗裕向教员报告盐城保卫战胜利的消息。12月11日教员以军委名义复电,首先庆祝盐城大捷,对指战员传令嘉奖,然后指示'望粟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接到电报,粟裕立即动身,第二天赶到沭阳与陈毅会合。 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1998 年12 月版,第139页)

文章图片11

《粟裕军事文集》286页

我军作战意图及兵力部署

华东我军在陈毅统一指挥下根据中央“确保华中,巩固山东”的指示,决心集中24个团的兵力,由陈毅组织宿北战役,将由宿迁出犯之敌歼灭于宿迁、沭阳、新安镇三角地区。

为保证主战场的展开,山东野战军以27个团兵力抗击向鲁南侵犯之敌,粟裕率华中野战军第1师、13旅、第10纵30旅、山东野战军第7师(欠19旅)南下盐城地区; 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第6师、淮南6旅等组织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配合第6师保卫涟水,共同牵制两淮敌军主力待宿北、盐城作战胜利再集中力量围歼整第74师。

文章图片12

防御涟水城的重点在涟水城南废黄河河套地区,具体部署是:

第6师17、18旅部署在废黄河以南钦工镇、谢家荡、王家口一线阻击北上正面进攻之敌,第16旅在顺河集、黄庄一线构筑防御阵地; 淮南6旅守备涟水,两个团部署在涟水以西带河镇大关一线,监视和阻击西路之敌; 第7师19旅55团在傅湾、吴桥、带河镇为第一线守备,第57团位第55团右翼机动,第56团守备刘皮镇、古寨、徐溜子一线。

国军作战企图及兵力部署

涟水位于淮沭路以东、沭阳以南80公里,废黄河从城南流过,自涟水西南折向东南形成一个河套,盐河自城西南与废黄河平行,至城西大岗绕至城北向东北流去。敌整第74师占领两淮后,如要沿淮沭路北上沭阳与宿新兵团会师,继而进击鲁南,就必须要先攻占涟水,否则涟水就是其后顾之忧,侧后方随时可能遭我攻击。因此,涟水成为我军牵制国军北上的重要支点。

敌第二次进攻涟水总的企图是要进占涟水城,借以巩固两淮,进一步威胁通榆路,从而加速解决整个苏北。敌吸取第一次进攻涟水失败的教训,把进攻重点放在涟水城西,废黄河与盐河之间。具体部署:

以驻淮阴之整第74师51、58旅为主攻部队,由西南向东北轮番攻击,驻防丁集的第7军171师向南靠拢,以1个团的兵力从大兴庄进攻悦来集掩护第51、58旅之左翼; 以驻淮安之整第74师57旅全部,仍在涟水城南废黄河河套之间,作佯攻态势,最后准备于郭庄架桥渡河,配合第51、58旅进攻涟水,整第28师除固守茭菱外,以1个旅的兵力向苏家咀进攻,掩护第57旅之右翼。 《涟水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4月版,第365页

贰| 作战经过

尽管在第一次进攻涟水时遭到重创,但整74师师长张灵甫深知涟水对于其后续作战的重要性,认为双方在涟水必然还有一场恶仗。于是,在薛岳下达第二次进攻涟水的命令之前,张灵甫已经开始为再攻涟水作准备。12月3日,整74师57旅等部已经推进至淮安以北钦工镇南侧的朱黄镇。

南线阻击战斗

12月3日上午,敌整第28师192旅向第6师17旅三堡王家口、谢家荡阵地发起进攻。激战至4日晚,上述三处阵地被敌占领。5日,第6师18旅5354团及第16旅48团各一部向王家口反击,由于敌情判断失误,未能奏效。此时,敌第 57 旅援兵将至,我军遂撤出战斗。6日,敌继续北犯,占领徐家荡、力马庄。6日黄昏时,我第18旅52团23营及第54团一部向徐家荡之敌反击,予敌重大杀伤。此后,第6师及时总结前几日作战经验教训,改进防御工事构筑、提高战术灵活性、加强政治工作、优化火力配置,不断提高防御作战能力。

文章图片13

王必成(右二)

12 月12 日,敌第57旅以驻钦工镇之第170团为右翼向我小金刘、纸马周等地进攻;以第171团为左翼向我韩庄、横沟寺等地区进攻,炮兵一部配置在贾家庄,旅部占领钦工镇附近阵地,指挥协调第170171团行动。9时许,第170、171团越过邵岗三家村一线。13日敌第170团一部向我三里墩攻击未逞,第171团进占我后营。14日第170司一部向东佯动,另一部协同171团向我陈家庄、太平庄一带进攻,我军凭坚固工事抵抗至16时。至此,我第6师在岳庄、蒋家庄、大董庄、高家荡等地区予敌重大杀伤,在顺河集至涟水城30里纵深成功地将敌阻滞于涟水城南地区。

15日拂晓,敌第57旅乘我第6师主力回援涟水城将钦工镇防务交给整第28师,然后以一部兵力在横沟寺对东警戒,主力于8时向孙码头、陈家庄等地进攻激战2小时后,夺占孙码头,随后横沟寺之敌向我陈家庄东南进攻。孙码头主力则向我高家巷西北包围攻击。同时,第57旅又以一部兵力经孙码头、新渡口沿废黄河东岸土堤向北攻击,至18时许,涟水城南河套地区我军全部向北转进。是夜,第57旅在河套最西北角谷庄附近废黄河上架设浮桥,准备参加主攻。16 日10时,第57旅主力先后在孙码头、郭庄渡河,作为第74师之右翼部队,沿废黄河北岸背水向涟水城南门、东门突击,战斗至14时该旅第170团攻占涟水城东2里的二里岗。

文章图片14

西线阻击战斗

当我第6师在涟水城南废黄河河套地区与敌整第74师57旅等部鏖战之际,西路之敌整第74师5158旅和桂系第7军171师共3个旅的兵力,在空军配合下于12月14日出淮阴、西坝,由王营、悦来集向带河镇、大关方向发起猛烈进攻。

12月14日,敌第51旅由西坝东移,集结于张庄附近,又于张庄西北渡废黄河,进抵曹家凹附近。因未接近我防御阵地,该旅当天行动未遭我阻击。15日拂晓,第51旅151、152 团分别向新渡口、带河镇进攻。我淮南第6旅16团与进攻之敌展开激战坚守7小时,多次击退敌进攻,终因敌众我寡,伤亡过大,弹药消耗殆尽,阵地被突破,新渡口被敌占领。与此同时,敌一部侵入带河镇。入暮时,敌第58旅又从后面赶到,对我军阵地实施超越攻击。敌我力量过于暴殊,我第16 团退守游水城西南二线阵地。敌第51旅乘机连夜向城西大关攻击。

文章图片15

同在12月14日,拂晓时分,敌第58旅冒雪由西坝出发,沿盐河与废黄河间地区进至十三保、于家舍一线。15日正午第58旅173团开始向带河镇以东一线攻击,第172团至王庄张庄。黄昏时分,第173团在带河镇以东8里及涟水城南一线与我军激战,16日拂晓时该团一部突破我阵地,经我数次反击,该敌伤亡惨重,攻击受挫。16日拂晓时分,敌第58旅把生力军第172团从王庄、张庄调来,在空军和猛烈炮火支援下沿大堤向东突击。守卫大堤的第6师16旅官兵誓言:“愿把自己身上的鲜血染红战壕,决不让敌人进人涟水城!'(钟子解《张灵甫传》,团结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85 页)

但由于寡不敌众,我守堤的第47、48团有的全连队只剩下三五人,我军遂向涟水城西门撤退,固守城内。16日上午8时,第58旅占领涟水水南城垣,第172团1营、第173团1营同时由西南二门爬进城内,与我军展开巷战。

12 月15日,敌第171师为保证第74师攻击涟水之侧翼安全,沿盐河向涟水城东犯于上午9时许与我第7师19旅55团接触,分两路向我吴桥阵地发起攻击,被我击退。下午3时,该敌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继续向我吴桥阵地猛攻。我第55团3营阵地数度为敌突破,但经反复争夺又都恢复。16 日上午敌第171师继续向我傅湾阵地猛攻,但在我顽强抵抗下,攻击未成,始终被阻于涟水城外。

文章图片16

城垣保卫战斗

当敌第51、58旅向带河、大关发动进攻后,我军才发觉敌主攻方向不在涟南,而在涟西。为加强涟水城防御,14日夜,第6师师长王必成根据谭震林命今,急命第16旅于当夜摆脱正面纠缠之敌,撤出涟南战斗,并亲自率领该旅星夜北渡废黄河,跑了近20公里赶往大关驰援涟水城,协同淮南6旅阻击进攻之敌,保卫涟水城垣。

15 日上午,第16旅旅长罗维道、政委宋文等正在西郊勘察地形,敌第74师51旅已经攻了上来,沿大关南大堤向涟水猛攻。第16旅当即以第47团2个营赶援大关。当第47团刚到涟水城南门大堤时,敌已逼近大关和城西南角,第47团立即投入战斗。敌我之间在大关至城西南之间的大堤上反复争夺,激战至黄昏,敌突破大关侧背大堤,第47团和第16旅旅部联系被切断。王必成当晚进人涟水城直接指挥第16旅战斗,令第48团迅速赶到并投入反击,经一夜10余次反复争夺,终于在半夜暂时扼制住第51旅对大堤的进攻,我巩固了大堤阵地,封锁了突破口。

为挽回涟水严峻局势,15日晚,谭震林命第6师政委江渭清立即将第18旅也拉回涟水增援。第18旅奉命于当夜摆脱当面之敌,从涟水南面高家荡、孙庄、茭菱一线紧急驰援涟水城。16日拂晓,第74师集中全部炮火轰击涟水城,炮击一停,即以营、团规模发起集团冲锋,而且一拨儿接连一拨儿,前仆后继,有时一连持续达八九次之多。我第16旅在两面受敌、弹药来不及补充,伤员未及转运的不利情况下,浴血抗击,与敌展开白刃搏斗。

文章图片17

涟水城妙通塔

上午8时许,敌第51旅占领大关,迫近西门;第58旅突破我大堤阵地,进逼涟水城南门。我军转进城内固守。上午9 时,第18旅进至涟水城东关一带布防。当部队接近东门时,在城门附近发现敌已经突入城内。第18旅52团迅速展开,以宽大正面向突入涟水之敌发起反击,掩护第16旅撤退。下午,敌完全占领涟水城,又抽调2个团的兵力向南出击,攻击我仍在河套地区作战之第17旅背后。第17旅腹背受敌,不得不从茭菱渡废黄河向北转移。第7师19旅亦先后撤出战斗。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以我军失利结束。

文章图片18

叁| 评析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失利,有着诸多原因。据第6师军史认为:

“首先由于思想上轻敌,认为二十八师战斗力不强,同时为了保存主力,待机歼灭敌人于涟水城郊,且对敌掌握不够,判断错误,因之,准备不充分,兵力使用过少,致数点攻击均未奏效,未能给进犯之敌以歼灭性的打击。” '主要是由于敌人接受了第一次(涟水作战)失败的教训,故先以一部分兵力,与我于涟水正面纠缠,其主力则在空军和优势炮火掩护下,避开我正面,沿我侧翼薄弱部位直插涟水城迫使我仓促被动应战。尤其是我师仓促投人战斗,兵力部署错杂,建制混乱,又未迅速增修工事,因之,当敌人发起总攻时,虽部队表现了顽强战斗的精神,但终不能最后阻止敌人,而被迫撤出战斗。'(《涟水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4 月版,第 332 页)

文章图片19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的6师领导(后排陶勇、刘培善、钟期光,前排张震东、刘先胜、王集成、王必成、姬鹏飞)

特别是第6师被张灵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蒙蔽,置主力于涟南与佯攻之敌纠缠,使主攻之敌得以从我防御薄弱之涟西突破,是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失利的主要原因。江渭清在涟水失利后,向陈毅报告时就谈到由于判断敌人主攻方向失误,兵力部署不当,因而遭敌偷袭,导致失利。涟水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涟水保卫战》也认为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失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对敌主攻方向判断有误,当南路之敌发起进攻时,我误认为敌人主攻方向是在这里。因此,我六师主力均在涟水城南地区迎敌,防御涟水(城)的只有淮南六旅两个团,这就不可能阻挡西路三个旅敌人的主攻'。( 《涟水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4 月版,第27页)

钟子麟所著《张灵甫传》中也认为:”张灵甫用偷袭战术,出敌不意在涟西发难,两天内逼走了王必成。'

文章图片20

电视剧《红日》剧照

国军也认为我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御重点布置错误,以为74师进攻重点仍在废黄河河套间,未能预先估计到该师重点配备计划已改变;在盐河与废黄河之间的二侧,毫无兵力布置,以致利于敌长驱直入,3日内即临涟水城下”。(《涟水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4 月版,第 368 页)

但笔者认为,这些都只是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失利的直接原因。根本的和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仍然为保守地方分散兵力

教员在1946年9月16日发表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中指出: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有些时机,为着集中兵力歼击敌军的目的,或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以利休整再战的目的,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收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

文章图片21

这一思想的核心内涵,是明确指出为歼灭敌有生力量或避免我遭敌严重打击,可以放弃某此地方。从两淮失利后华东我军行动看,尽管华东高级领导层认真组织学习了这一思想,但这一作战指导原则在实战中并没有得到坚决、自觉地贯彻。之所以如此,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原因。从主观上讲,此时华东两大野战军初步合并,原先“山头主义”各自为战等观念和思想,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纠正和彻底克服,人合心不合,分别在两个战役方向上独自作战。

两淮保卫战之后,尽管教员多次强调华东要集中兵力作战,华东领导层主观上也有共同认识,但一遇具体情况,仍是分多于合。到1946年年底,华东两大野战军之间仍是时合时分。最高领导层指挥员很少在一起共同指挥作战,经常要通过电报往来协调认识和行动,增加了沟通的困难。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两大野战军之间仍然处在名合实离状态,没有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并。

从客观上讲,当时华东战局也迫使华东我军以分兵作战为主。1946年11月底,敌兵分四路同时向我鲁南、宿沭、淮涟、盐阜发起进攻。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盐阜是我粮秣兵源基地,涟水是我牵制两淮之敌北上的重要支点,沭阳是我华中和山东解放区联系的枢纽。任何一处失利,都将对全局造成严重影响。正如粟裕所说,当时华东战局“处在极其困难阶段,盐城之敌不能速决,失陷盐城亦极不利,对涟水(正面)之敌,我力量太小,亦是短期不能解决,涟水失去则更不利,如宿敌东进,即形成三面应敌。”(《栗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年9 月版,第197 页)

文章图片22

这种形势下,如果不能按教员所指出的“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索取地方为主要目标”而果断放弃一些地方,则只能分头迎敌,陷于被动。分头迎敌的不利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没能在宿北扩大战果,乘机歼敌整第11师。正如陈毅在1947年1月1日给中央的报告中写的那样,

“由于要守游水6师不能参战陶师(师)从盐城开洁水亦未赶上,故造成盐城失守,涟水亦陷,而(敌)11师亦未能歼灭,为此役最大缺点。由于要尽量保持华东盐阜地区,我未能贯彻集中大兵的主张。数月来用于钳制的兵力太大,今后当可多用兵去突击(由于华中城镇沦陷,包袱放下)。”

其二,造成了涟水必失的局面。因为分兵迎敌涟水地区只有第6师、第6旅及第19旅等约2万余人。其中,第6师是主力,第6旅是地方部队,第19旅刚由地方部队升格为野战军。有人认为,如果把第6师主力部署在涟西带河、大关方向,就能阻敌进攻,那么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就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了。但是后来的作战过程表明,把第6师主力放在涟南地区,才勉强阻住了敌整第74师57旅、整28师192旅2个旅的进攻;如果换作淮南6旅在这个方向防守,或者淮南6旅加6师一部,估计都很难阻挡敌第57、192旅的进攻,结果仍然是涟水难保。兵力不足,是涟水失守的主要原因。

文章图片23

(二)对敌判断失误,造成防守涟水兵力过少

之所以华东我军在分兵之后,只在涟水方向留下2万兵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个原因是从当时华东战局看,涟水确实没有沭阳重要。这一点,可以从教员在指挥华东我军宿北歼敌来往电报中,无一次提到涟水得到反证。另一个原因是李默庵部率先对盐城发动进攻,此时粟裕认为:

“如我大军仍屯于涟水,则苏中之敌必续攻阜宁;如我主力转移盐城方面,则两淮之敌必东攻涟阜,同时宿迁之敌亦可能向沭阳进犯。总之各路之敌之目的,均图盐阜,以结束其苏北战事。” 为此,粟裕先以主力南下盐城,而“对苏中北部之敌,只要能以适当兵力击破其一路,即可停止其进攻。'(《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年9 月版,第 194 页)

所以对进攻涟水之敌有所轻视。

再一个原因是对敌判断出现了失误。主要有三个失误:

一是对敌攻守态势判断有误。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后,粟裕认为“74师暂时不敢轻动,我已开始争取局部主动。12月2日,粟谭在华中主力南下盐城作战前给陈毅、陈士榘及中央的电报中认为:“经过涟水及汤集两战役后,两淮之李延年部已处于守势“。事实上,两淮之敌一直取进攻态势。 二是对敌增兵上判断有误。12月6日,粟裕在给张邓谭,并报陈张黎及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认为:“两淮敌人无新增,二、六、七师留涟水南北地区,本已足够防敌东进。“(《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94 页 事实上,敌第一次进攻涟水时,有整第74师全部和整第28师192旅共约3万人;第二次进攻涟水时,除上述兵力外,又增加了桂系第7军171师,共约4万人,增加了1万人。 三是对淮阴之敌主攻方向判断有误。12月2日,粟谭为南下盐城进行作战部署给陈毅、陈士榘及中央的电报认为:“估计顽发现我主力在南,七十四、二十八、二十五师各一部或大部(四个旅以上)可能向益林进攻。事实上淮阴之敌并没有向涟水东南的益林进攻,而是直接向东北继续争夺涟水。(《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92页

文章图片24

前两个失误,可能是为什么只留2万兵力在涟水防御的重要原因。而对淮阴之敌进攻方向判断失误,可能是导致第6师主力为什么部署在涟南地区的真正原因。时任华野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就曾质疑,第6师(纵队)奉命坚守涟水,使用主力于钳制方向,令人难解;而且要在广阔的平原上除淤(废)黄河一片沙砾之外无险可守的地带上死守,更令人难以解释。江渭清后来也回忆:王必成和他都分析过敌情,认为张灵甫再从南线主攻的可能性不大,倒是很有可能声东击西南线佯攻,西线主攻,并数次向谭震林建议把防御的重点转到西线,但是前指对他们的意见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钟子麟《张灵甫传》,团结出版社,2008 年 1 月版,第284 页)。

事实上,粟谭在12月2日华中主力南下盐城作战时,就已经对涟水地区的防御作了部署:

“六师移到苏家咀一线; 二纵移驻涟水城附近,准备打击李延年东犯益林之可能行动; 七师除一个旅担任钳制桂顽外,另一个旅作为机动兵力; 九纵完全担任钳制宿汗之敌,并固守沭阳; 十纵之六旅两个团担任守备涟水城及钦工之线。”(《栗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92页

这一部署的精要之处在苏家咀。苏家咀地处两淮、涟水和阜宁、盐城之间、是两淮、涟水向盐城、阜宁的必经之路,一旦敌夺占苏家咀,东北可进阜宁,东南可下益林至盐城。因此,从此部署可以看出粟谭在涟水地区组织防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坚守涟水,还要防敌向我华中解放区纵深的盐城、阜宁进攻,所以才置第6师主力于苏家咀一线,并准备以另一部打击李延年东犯益林之可能行动。这一部署,既可扼苏家咀,阻敌向盐城、阜宁进攻,又可兼顾涟水前出增援,牵制敌北上宿、沭,这本是一着妙棋(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谭震林没有听取王必成、江渭清对敌主攻方向判断的建议了),但由于主要兵力部署过于靠后,对态势较为突出的涟水保护不够,特别是对敌判断出现失误,致使这一部署没有使上劲,发挥应有作用。

文章图片25

(三)对第一次涟水保卫战的胜利分析研究不深,对敌第二次进攻涟水应对不足

敌第一次进攻涟水时,主要从南面兵分3路向北对涟水城实行宽大正面的包围。

东路,第57旅经席桥向顺河集、茭菱进攻,威胁涟水城左翼; 中路第51旅由马厂经钦工向北直扑涟水城正面; 西路,第58旅一部由王营沿废黄河、盐河之间狭长地带向带河、大关推进,直扑涟水城西门; 第192旅为预备队任苏家咀方向警戒。(《涟水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4月版,第20页)

特别是东路第57旅之进攻方向,甚至已经偏离了涟水城。因此,第74师之进攻实际上没有形成合力。尽管如此,第74师仍有相当战斗力,一部在发起进攻4天后于10月23日晚突破我军防御,攻入连水城内。由于当时其他地方都无大仗(山东野战军甚至因为在淮北地区无仗可打北返鲁南),华中野战军各主力均在沭阳附近休整,得以迅速驰援涟水。

文章图片26

23日凌晨,第6师18、16旅先后赶到涟水才遏制住敌进攻势头;第1师第13旅、第9纵队等主力于24日晨抵达涟水,直到10月31日才把整第74师赶回淮阴。可见,第一次涟水保卫战的胜利,防御涟水的第10纵队、淮南第5旅等部浴血奋战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敌之兵力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而我军各路主力又及时驰援,则更为关键。因此,如果敌增加兵力、或者集中兵力再攻涟水,而我其他主力又正在宿沐盐城等地执行作战任务,不能迅速回援,在此情况下,以1个主力师(纵队)加1个旅,是难以守住涟水的。这是涟水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敌第二次进攻涟水作战过程来看,敌在第一次进攻涟水受重创后,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例如,张灵甫研究了第一次进攻涟水失败后意识到:“攻城之前,对城外之据点,须逐次予以攻略,最少须能控制二面,再行攻城,奏效必大。(如此次涟水之役,我军仅能控制正面,故奏效较难)”。(钟子麟《张灵甫传》,团结出版社,2008 年1月版,第283 页)

因此,第二次进攻涟水,国军在战役战术上有了较大长进。在兵力运用上,不仅兵力有所增加,从3万增加到4万;而且兵力更加集中由一面三路宽大正面上进攻调整为两面两路部署更为紧凑的进攻;同时,2个作战方向更加聚焦,2路进攻同时直指涟水城,战术协同更加直接,合力更大。在作战行动上,一改注重控制阵地步步为营,而更加注重不停顿连续突击、超越突击。14日夜第74师51旅151、152团分别突破我第6旅在新渡口、带河镇阵地,占领带河,敌第51旅旅长陈钧吸取了第一次进攻涟水初步得手后即原地构工坐失战机的教训,督促部队在深夜不停顿地发展进攻,连续突入我西线多处阵地,向涟水长驱直入,15日清晨就迫近大关(钟子麟《张灵甫传》,团结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85 页)。

文章图片27

另外,由于我军对具体敌情不明,作战准备不充分不同密,以及在单兵战术、构工设障、武器装备操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增加了部队伤亡,影响了部队作战能力的发挥,给敌造成了可乘之机。比如12月3日敌第192师迅速突破了王家口、谢家荡和三保我军阵地,第6师在组织反击时,没有能够查清敌情(王家口守敌为1个团,判断为1个营;原以为三保守敌只1个连,实际1个营),在进攻兵力上未能形成优势,攻击未能奏效,导致钦工镇过早失守。“六师轻易放弃王家口阵地,造成钦工失守,使涟水重受威胁,影响甚大。这是极大错误。(《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94-195 页)

又比如,12月15日晚10时,第6师18旅组织部队北渡废黄河回援涟水,因事先准备不足缺少船只,足足花了9个小时才将全旅渡完,等疲惫不堪的第18旅赶到涟水城东关一带已经是16日上午9时了,这时伤亡严重的第16旅和淮南第6旅在城西的阵地已经丧失殆尽,第18旅赶到后只能仓促应战,在城内和敌打起巷战。

文章图片28

再比如,在平原地形上设置阵地、构工设障时,仅注重了形成守备线或守备面,但没有构成独立的防守支撑点,线或面的防御缺乏点的强有力支撑;工事射向多是向前,而侧面、后面照顾较少;开阔地上攻防队形过于密集,易遭杀伤;交通壕、散兵壕挖得太深有的甚至有1.8-2米,进行白刃格斗时难以迅速从壕内跃出;机枪掩体做得不扎实,有的仅用席子包上泥土就用了,这就容易导致灰尘飞扬,造成机枪故障,射手迷眼,等等。

以上内容来自《血色财富——我军失利战例评析》,感谢阅读,欢迎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