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习班和语文学习的秘密

 古读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2013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对韩国的初高中补习班做了大量的研究,基本结论大约可以总结为三点:

1. 课外补习对差生最有效果。

2. 对数学和英语比较有效,对语文作用不大。

3. 补习的效果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上了高中以后,课外补习只在数学方面而且只对差生有一定的效果。

乍看这三个结论不难理解,但是就像很多题目一样,不能单看字面意思,作一些延伸会得到更多的信息。我谈谈我对此的解读:

课外补习对差生最有效果:通常考试的试题都分为容易、中等难度和较难等不同等级,也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对差生来说他们得分集中在容易的题目和部分中等难度的题目,无力解决较难的题目。补习在帮助补齐基础知识方面效率比较高,因为这些知识相对来说要学会不那么难。但是这个短板补齐后,再升级难度就越来越高,因为它的效果不完全取决于老师帮你打通知识点的问题,还涉及到自身学习能力和态度。差生为什么差的根源如果没能解决,那么结果只是没那么差而已。

这里可以结合上面第三个结论来谈,补习的效果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上了高中以后,课外补习只在数学方面而且只对差生有一定的效果。首先来说时间,初中生正经历青春期动荡期,这种生理上的震荡也会反映到学习上,而那个时候潜力还没有耗尽,思维没有特别模式化,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中考又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关卡,这个时候孩子和家长都没有放弃,所以补习起到的作用会相对明显。但也是相对来说,而且这个阶段差生更有效果的规律也是适用的。

为什么上了高中以后课外补习只在数学方面而且只对差生有一定的效果?我觉得是因为数学有些知识点是独立的,比如你会了某个定理或公式,你就会解答对应的题目,不需要其他额外的知识。对于这类题目可以哪里不会点哪里,针对性地解决,可对关联性比较强的题目就不容易了,所以说只对差生有一定的效果。在进入高中后,学生的认知思维和习惯已经有些定型了,这时候单纯依靠外部因素来改变会比较难。逆袭的当然有,但是一定是自主性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单纯靠补习来解决。正如这个作者最后得出一个总的结论是:补习班对高中生几乎没什么用。

现在来分析第二个结论:补习对数学和英语比较有效,对语文作用不大。这个结论似乎已经是普遍的共识,所以更多人都是报数学和英语补习班,但是如果换一种思维来想,语文应该更为重视才对,因为它落下了,以后真不好救。而且语文没学好,一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它不但提供文字能力,也提供思维逻辑能力,是其他学科的工具。

语文为什么不好补?

对这个问题,我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观点,就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就是语感,或者说对于文字的感觉。打球有球感,音乐有乐感,舞蹈有节奏感,学习也有感觉,你对某个学科有感觉那大概率就会比较擅长。具体到语文,如果对文字不敏感,文字在你眼里是冷硬的方块字,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是组成的一句话除了字面的意思,背后隐含的潜台词,可由此延展出去的想象力,这些你都领悟不到,那么语文学习就会有困难。如果没有这种感觉,老师也没办法植入。

篮球运动员一接球就转身跳投,那个瞬间,他们不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就知道发多大的力,投什么样的弧度,凭的就是感觉。用刻意练习的理论来说,这种感觉就是心理表征,心理表征越好球感就越好。

心理表征除了天赋(天生喜好)之外,练习可以使其增强。对语文来说,积累就非常重要,从字词句,从诗歌到文章,从文章到整本书,大量的文字进入大脑,形成你对文字的感觉。文字的储备量不是认字多少,而是语感,这个很难测算,但是与文字打交道时会体现出来。

有一个读者私下问我,说他跟我有很多同样的想法,但是一旦写出来就很生硬呆板,不如我的文字流畅生动。他问我怎么改善,我觉得问题就在于语感,但是这个问题不好解决。我没有对他说这个原因,只对他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文章最主要能把自己表达的意思讲明白就可以了。在这里我可以说,他最好在别的事情上多琢磨琢磨。

对于文字的感觉成年后很难去培养,而小时候则比较容易。你一定知道这种例子,小时候写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念,以后不仅语文学得不错,还很可能一辈子都跟文字结缘。我厚着脸皮承认我自己就是例子之一。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是刻意练习中的及时反馈,大大地促进孩子对于文字的亲近,生出许多感觉。我觉得阅读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滋生许多感觉来。

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语文有着连贯性和宽广性,基础不牢固,越往上走越吃力。孩子作文不好,你以为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实则根在阅读。读别人文章读不出好,自己怎么能写得好?通过阅读培养出来的能力是可以解决绝大多数技术性问题,前提是阅读能力足够强。

是不是孩子光是读书就可以了?如果时间足够长,我们是可以任由孩子慢慢地读,自由生长既美好又健康。但是当下时间对孩子是一个考验,我们应该给孩子阅读提供支持和帮助,帮他们找到阅读的钥匙。

恰恰因为语文不好补,才要早点补,引导孩子亲近书本。家长可以当孩子的好老师,也可以找好老师和好同学来帮忙,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再教会他阅读的方法,最后让他找到学习的感觉。

如果你关注孩子阅读,想知道怎样阅读?读哪些书?可以看看下面链接文章:

◆ 整本书阅读计划

◆“整本书阅读”写进新课标,高质量课外阅读成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爱就要用行动表示,有启发就请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