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动不动就拿“三观”说事

 枫渡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三观一致什么也取代不了。
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除了情感,还有利益和责任。
三观再不一致,你妈还是你妈,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
在异乡的街头,忽闻乡音,忽闻乡味,你可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怦然心动?
恭喜你,还没有修炼成仙,还没有被人忽悠着上了天。
活着,除了灵魂,还有肉体。没有理由,用灵魂的高贵,唾弃肉身的世俗。我们的感官、记忆和胃,会在某个时刻给出她的答案。
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除了情感、利益之外,还有责任。只要我们一天无法摆脱身体的束缚,灵魂就会在世俗中行走,我们与人间的联结就不可能只有单纯的情感共鸣。
我们在熟悉的人群中,沉默独坐;
我们在亲友的环伺中,笑得生疼;
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侃侃而谈,调笑无忌。
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时间、距离冲淡了友情,友谊的小船在某场争执中说翻它就翻。
…………
我们在深夜里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送来宵夜;
我们在痛不欲生的医院里找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陪护;
我们在现实的世界中小心翼翼,唯恐给熟悉的人增添麻烦。
很多事可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了,大到婚丧嫁娶、育儿养老,小到帮忙跑腿、购物洗衣,只要兜里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
…………
我们走过那么多的路,读过那么多的书,见过那么多的人,看过那么多的风景,终于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拥有自由的灵魂和自主的能力,为什么还要在世俗的泥潭里打滚,跟一帮莫名其妙的人厮混?
正是有那么多的路,那么多的书,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风景,我们已经很累很累了,哪来的精力和时间去跟一帮莫名其妙的人厮混?
赚赚赚,买买买,何必把精力浪费在存贮“社交货币”上呢?我们的生活,乃至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际关系也在剧变,原有的秩序在坍塌、契约在解散,是时候重新思索,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

以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概括为“五伦”,何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臣当然不复存在了,但上下级、同事还是有的吧?朋友呢,同门为朋,曾经睡在上下铺的兄弟和如今一起在群里瞎聊的姐妹,都是“朋”;同道为友,三观一致,有共同信仰、追求、爱好都算。
社会形态的变化,让更多的人独立出来,有更多的可能去追求生命的质量、灵魂的质感、情感的共鸣和志趣的相投。简单讲,我们有了选择朋友的自由,像当年的“士”一样,可以走出去,离开乡土。
然后,我们看到了草长莺飞,看到了高山流水,看到了广袤与深邃,我们被深深地吸引,沉醉其中,以为这就是真相,这就是整个世界。
现实告诉你,请回头看一看,你叫大卫,也叫狗蛋,你是纽约的玛丽,也是铁岭的翠花。
人与人的关系,从来就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联结形态和相处方式。
审视、剖析传统的“五伦”,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以地缘、情缘为经纬,构筑的契约和秩序,其中除了情感,还有利益和责任,精密而复杂。
地缘可以跨越,利益可以看淡,可是血缘如何斩断?责任如何放下?单独拿一个情感愉悦说事,活得倒是自在潇洒,却是有些想当然了。
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五伦里,不同关系,其纽带中情感、责任、利益的比重是不同的,甚至会受社会环境、个人经历所影响而不断变化。
联结形态不同,相处的方式也就不同,传统上有大致的原则——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现在一提人际关系,总喜欢讲“始于外观,终于三观”,尤其是婚恋与交友,不妨就从这两种关系上审视传统原则是否有谬。
什么叫“夫妇有别”?一是性别,次为分工,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三观有别、志趣不同。别惊讶,有调查发现,夫妻之间,有69%的矛盾是永远都无法被调和的,这个比例在幸福和不幸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能消弥这些“别”的,从来不是什么三观之“同”,而是成熟、智慧和温情。
什么叫“朋友有信”?一是契约,讲诚信,说话算话;一是信念,三观相近、志趣相投。无论哪个年代,对于“友”,大家都是寻求三观一致的,这种人际纽带一点也不新鲜,也取代不了什么。朋友不是我们生命中的唯一项,谁也不可能为此切断其他所有联结,纯粹地活着。
充沛的生命不仅仅来自于阅历的增长、知识的积淀,更源自于情感的丰富和人际的多元。如何处理好众多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
除了情感需要,永远不能忘记责任,哪怕是有些人与我们三观再不一致,依然是父母、妻儿、兄妹、上级、同事、老师、同学,依然是七大姑八大姨亲小舅子和多年未曾蒙面的远房堂叔。
只要你爹还是你爹,你大爷就永远是你大爷,哪怕是跑到海角天涯,也躲不过一个电话的夺命连环呼。当然,从叔伯,到堂兄弟,再到堂侄孙辈,血缘纽带呈自然递衰状态,但那与三观是否一致无关。
随着生产方式、生活形态的改变,宗族社会瓦解,社会组织结构、人际联结纽带也在发生变化,血缘纽带加速递衰,以前五服之内还密切无比,如今三代之后已经接近陌路,但这依然与三观是否一致无关。

如果你有胆量直面自己的内心,或许会发现一些更有趣的东西,情感似乎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靠谱。
青葱的少年时光,勾住我们魂魄的是爱情,还是色欲?是灵魂的颤抖,还是荷尔蒙的喷发?夜静更阑,你想起的是初恋讲过的情话、趣话、梦话,还是拉着小手的呯呯心跳?
我们总说,“始于外观,终于三观。”最后却很悲哀地发现,印象最深的只有外观,甚至只有某种气息,直到那张脸那道身影模糊了,那个人也就再无可观。
我们也可能会记住某个人的某段话,记得刻骨铭心,甚至跨越时空以特殊的方式联结在一起,可是那个人跟我们真的有关系吗?哪怕他无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
三观一致,意味着情感上的共鸣,意味着简单的分辨和快捷的归堆,如果止步于此,其实只是到达“轻熟人”的境地,并未建立起真正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类关系,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成为真正的“熟人”,还得经历过无数共同的人与事,在时光的长河里被打磨、撮合。漫长的过程中,时刻会有杂音和琐碎出现,一个不成熟、少智慧、乏温情的人,随时都会让这段关系扭曲、溃散在时空里。干翻友谊小船的,从来不是三观不一致,而是未曾长大成人。
还有一种更古老的辨识、归类方式,就是血缘,这种纽带如果缺乏共同的经历,失去滋养,最后也会成为陌生人,最亲的陌生人。
人与人之间,如果可以这样简单地寻求心灵上的共鸣,我愿意活在书里,活在两千五百年前。那时候,人类还是少年,朝气蓬勃,未经异化。

人终究是要长大的,人类社会也逃脱不了即将步入中年的宿命。
返朴归真,追求纯粹,是每个生命到达一定层次之后的自然觉悟和归皈,摆脱枷锁、斩断枝蔓、寻求新的突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此时,如果一味求简,企图用单一的标准去切割、取代所有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当一把声音出现,给我们一个片面的、经过筛选的真相,往往隐藏着某种陷阱。
60年代,人们喊着“某某最亲”,三观无比一致;
80年代,大家寻找“灵魂伴侣”,渴望三观一致;
…………
如今,他们又会把我们的生命投入到何种境地?三观一致又将以何种面目出现在世间?
多少婚外恋打着寻找“灵魂伴侣”的旗号?
多少党同伐异假借“三观一致”之名?
所谓的三观一致,总被狭隘为某种立场、某种情绪、某种欲望,披上华丽的新衣,招摇于世。
把整个社会秩序的重构、人伦的诠释,简单归因到三观这一维度,的确很容易击中人心。人际关系的变化,现象已经彰显,理由必须给出,越简单越不需要思考,越契合大众的口味。可是,经得起推敲受得住考验吗?
三观属心,血缘属身,心身不谐,甚至割裂,根基已毁,摇唇鼓舌,假自由之名,借三观之口,弃人伦之义,实为断人慧根之邪说。
此所谓“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却总是那么逢迎世风蛊惑人心。
分割阴阳、重定伦序,那是何等繁复之事?不仅仅是重新定义联结模式、相处方式,更是整个人间法的重修,包括法律。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属于家庭还是社会?生命之初的独立性和自由度皆源于此,不妨试着深思一二。
时光不仅给予我们年岁,还把一层层标签贴在我们身上,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学生,成为丈夫,成为父亲,成为老师,同事,上司…哪一层不是连皮带肉的?三观不一致,这刀虽快,却太轻,斩得动这些羁绊吗?
长夜漫漫,几人无眠?窗上映照着些许霞光,天亮了。春天也来了,不,是来过了。未曾好生盘桓就径直离去,只有夜猫们没羞没臊的狂歌中残存着她的气息。
我想,这个世界是需要鸟语的,因为她可以点缀自然万象,哪怕是将息不了春寒的哀啼,也可以被解读成春日的颂歌,毕竟公冶长只是古老的传说。
乱红风中舞,新芽雨后珠。
莺啼远还近,苔痕有中无。
青山共一色,光景已两殊。
物与人俱非,何敢忆当初。
注:筋老骨酥,贼心难除。

留下点印记吧

转发、打赏您请随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