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季到了,热门新片接连释出,其中就包括这部头号种子选手:阵容豪华,话题劲爆,涉及出轨、潜规则、顶流塌房……上线前,早已拉满了期待,上线后,拿奖呼声更高了。它是奥斯卡4次提名导演托德·菲尔德暌违影坛16年后,自编自导的新作。 让“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二度获封威尼斯影后,被《好莱坞报道者》评为其“演员生涯的又一巅峰。”烂番茄新鲜度97%,IMDb8.2分,成绩亮眼,真的能捧回小金人吗?快跟着会会(微信公众号:电影分享会)一起来验验货——《塔尔》! 这是一部伪自传电影。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女主塔尔,有着夺目的头衔——世界著名音乐家,EGOT(艾美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和托尼奖)大满贯获得者,古典乐届堪称伟大的存在。不仅如此,塔尔还是德国著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也是该乐团首个女性指挥家。 影片的开场,是一段长达十分钟的采访情节。处于人们视线焦点的塔尔,对记者的提问应对自如,言谈中引经据典,不时幽默一下,充满了个人魅力。采访全方位展示了她作为顶流的声望和地位。 她绝非浪得虚名,科班出身,起点极高,曾花五年采风,研究民族音乐,之后一直在顶尖管弦乐团担任指挥,只要完成难度最高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后,便会正式封神。 像所有成功人士一样,她高度自律,为了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坚持跑步、节食。可以说,塔尔在事业、家庭、个人追求等方面都达到了人生巅峰。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随着故事的展开开始出现裂痕。影片中也多次暗示,这位全球知名的指挥家并非真的完美无瑕——她行事独断,堪比霸道总裁。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时,她就歪头瘪嘴,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 她将对节奏与声音的绝对控制欲,渗入到了生活中,经常毫不客气地对他人发出的噪音声响加以阻止,比如学生抖腿发出的布料摩擦声,助理指挥习惯性按弹簧笔的声音等等。 而更有争议性的是她对于女性话题的态度。塔尔一直在用一种男权的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生活。 她和女伴侣结了婚,但在为女儿维权时,却会称自己是孩子的“父亲”。可以说,这并不符合大众对于一个性少数女性公众人物的期待,种种问题,都为塔尔的坠落埋下了定时炸弹。 但塔尔的塌房,并非一夜之间,而是一步步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影片早已在细节上铺满了伏笔。塔尔的真实面目是一个利用职权潜规则女性的“围猎者”…… 导演用古典乐、女同、职权骚扰、精神焦虑等各种复杂的线索包裹着主人公,但本片并非那种打破身份局限的大女主爽文,甚至还反其道而行之。被推上“神坛”的塔尔,在影片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如何被不当言论、职权骚扰、乐团“选妃”的多重指控中轰然倒塌。 从情节来看,《塔尔》像是一部性转版的“韦恩斯坦倒台记”,讲述一位在业界颇具名望的专业人士,如何被丑闻缠身最终销声匿迹的故事。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部讲述性别剥削的电影,电影巧妙的地方在于导演把主角塑造为女性指挥家——一位在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占据首席地位的女性。 在此基础上,影片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深层的主题。导演在158分钟的故事里,其实铺陈了当下美国大肆盛行的“取消文化”。也许你曾经看过这样的新闻——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因为一篇转发评论的推文,被网友认定为歧视跨性别者,遭到疯狂的口诛笔伐,几位主演纷纷与她划清界限,粉丝更是声称将她“踢出哈利·波特的世界”。 奥斯卡最佳影片《乱世佳人》因为涉嫌种族歧视、美化奴隶制,曾遭遇过一段时间的下架处理。有同样遭遇的,还有我们古典乐的启蒙作品《猫和老鼠》。 这些新闻就是“取消文化”的典型案例,它指的是人们对“有问题”的公众人物、企业、团体进行的自发抵制行为,致使其社会性死亡,丧失原来的影响力。“有问题”通常是涉及了犯罪、种族歧视、历史争议等。 这种抵制行为最初只针对个人,后来慢慢辐射到与个体相关的文艺作品,发起抵制的主要人群是社交活动频繁的年轻人。 《塔尔》里就有这样一幕。塔尔的课堂上,一名学生说他无法欣赏巴赫,理由是他作为黑人和泛性别者,无法接受白人巴赫的厌女世界观,因为巴赫生了20个孩子。 ![]() ![]() ![]() ![]()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影片刻意使用了多少晦涩的专业知识或暧昧的线索,故事本身都并不复杂。它的野心很大,但真正的焦点还是凯特·布兰切特。“塔尔”这个异常凶猛复杂,发挥空间巨大的人物,强势宣告着大魔王即将向她的第三座奥斯卡奖杯发起冲击! 导演: 托德·菲尔德 豆瓣 7.5 IMDb 7.9 观看完整影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