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想连竿爆护吗?熟知鱼类这3个生理特征,打窝诱鱼有章可循

 悠渔乐好 2022-12-02 发布于河北

说起鱼的特征,尤其是说数字三的时候,很多钓友会联想到鱼类的三趋特性(趋温性、趋氧性、趋食性),这仅仅是鱼类趋势或者说是喜好特征,严格来说并非是生理特征。

本文要阐述的这三个鱼类生理特征和我们在垂钓中打窝诱鱼息息相关,熟知后能改变你垂钓理念,不再盲目去打窝诱鱼。

一、鱼类的视觉特征

鱼的眼球没有弹性,无法调节晶状体曲度,眼眶周围肌肉收缩缓慢,也很有限,所以看远处物体时眼睛焦距变焦能力不强,故我们常见到的淡水鱼都是近视眼,15米以内的光线可以感知到,1米以内的物体才能看清其轮廓;但它们对近处活动的物体感知还是比较灵敏的。

针对鱼类这一特征,我们在打窝用的窝料颜色上可以做做文章,以方便鱼类更快、更清楚地发现窝料,一般来说鲜艳的和周围环境反差大的颜色容易引起它的注意,比如红色、黄色。

路亚钓鱼就是充分利用了掠食性鱼类对动态物体感知灵敏这一特性,钓饵一没状态,二没味型,只因拖动让饵呈运动状态就能引诱鱼来咬钩,所以我们垂钓其他淡水鱼施以适当逗钓才能增大它的咬钩率。

二、鱼类的听觉特征

鱼类只有内耳没有外耳,导致很多人认为鱼类没有耳朵,只是它的耳朵构造相对其他脊椎动物要简单的多,导致它的听觉范围减小,比如人的听觉范围是每秒十六到两万个振动声波,鱼类听觉范围则只有每秒三百四十到六百九十次振动声波,它们在这个低波段听力还是相当可以的。另外,它们通过游泳囊和内耳中间有一连串的小骨刺,对高波段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

说到声音就离不开传播速度,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鱼类生存的水中传播速度能高达1500米每秒,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才仅340米每秒。

这就是我们投一块石头,周围鱼立马作鸟兽散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垂钓中手抛窝和遛鱼时要特别小心,有个安静的垂钓环境对我们的渔获有很大帮助。曾看过一段视频,一个老外身穿迷彩服,匍匐着接近岸边来钓鱼,虽然有些夸张,但有一定的道理。

三、鱼类的感觉特征

鱼类的侧线系统是感受水波震动的主要功能器官,可以称为鱼类的感受器,而且非常灵敏,比如附近工地施工、石子抛入水中、树叶飘落到水面、鱼来回游动、以及人在岸上走动等都可以使水产生震动,一旦产生危险,鱼类会快速做出反应。

所以我们在钓场要避免产生一些人为的震动,保持安静的环境。

另外,我们在做窝诱鱼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用窝料的味道能把鱼诱到窝点的两米附近,由于鱼类是近视眼,仅有个别鱼先发现窝料并开始进食,附近的其他鱼通过侧线系统会感知到有鱼进食,再准确定位位置,于是便会游过来加入进食行列。

除了鱼进食时产生的振动诱鱼外,同时还会搅动水体,加速粉末状饵料扩散粉末和味道的传播,从而吸引更多的鱼进窝抢食,最终形成发窝,这就是以鱼诱鱼的原理。

写到最后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熟知上述鱼类的三个生理特征,再找到合理的钓位,搭配合适的窝料,只要鱼有进食欲望,发窝是必然的,到时候连杆爆护都有可能。

我是悠渔乐好,后续会继续分享有关钓鱼的所见、所闻、所感,期待钓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