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浪博客

 山东刘福新 2022-12-02 发布于山东
(散文新作) <wbr>大年初二的新女婿    
                      敝博公告(六)
                 七绝·敬告来访者
 
              又是春节月顶悬, 烟云露湛漱山川。
            来访诸客请留字, 我好乘风越塞关。
 
     (注:老朽一般从评论者的名片直接回访,十分方便;但从留言栏与纸条箱很费劲。)
 
   (散文新作) <wbr>大年初二的新女婿
                  (取自博友陈婷的博客)
 
 
 

            大年初二的新女婿

                                文  

 

         老家山东昌乐的风俗,大年初二这天,男子未成年者走姥姥家,结了婚的男人走丈人家。初二是走亲第一天,村庄里格外热闹,似乎天上的神灵也在凝视着大地,看看尘世上的新闺女女婿是怎样腼腼腆腆地走进丈母娘村庄的,又是如何晃晃悠悠地往回返的。

       当然了,我说的是陈年旧事,如今虽然还残留着旧年的影子,但毕竟开放多年,不是早年情状了。

       大年初二这一天,对于新媳妇和新女婿来说,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新媳妇在婆家过的第一个年,大年初一只给没出五服的长辈磕头,村里好多人仍不认识,所以村头上挤满了看新媳妇的人,大家都争着一饱眼福。看新女婿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出嫁闺女村庄的大事,老少爷们早就等不及了!

       因此,这天一大早,大街上,胡同头,看新女婿的人群如潮,特别是那些眼瞅着也要做新娘的女子,早就猴急猴急地等着看村里的新女婿了,刚看到新媳妇与新女婿模模糊糊的影子,就呼地一声蹿到了庄头。

       过来人都晓得,这一天对于新婚小两口来说,都十分憷头,甚至比结婚那个关口还难过,因为他们要双双路过人群夹道的长廊,不情愿地接受人们的检阅。免不了还得受大姑娘小伙子的指指戳戳、评三道四,甚至陡然里冒出几句似笑似嗔的话来,让新女婿羞得直想寻道地缝钻进去。如果是小夫妻恩爱如蜜甜的,新媳妇会自动出来应付娘家村里的观众,不让自己的女婿难堪;倘若不怎么和谐的,就自顾自地前行,新女婿免不了面红耳赤,蹒跚着挪步,羞臊着对观者连连说着连自己都听不清晰的“过年好”的搭讪话。

        有那小器的丈人、丈母娘,心疼女婿,当然也是心疼女儿,为了减轻小两口的精神压力,天不亮,就催着儿子推上小推车(不是自行车)或者赶着毛驴去姐夫家“叫客”,为的是尽量躲开围观的人群。但这样做的后果,往往要受到人们的非议,“怎么着,就他家的女婿值钱,连看都不让看呀!”所以,大度的丈人、丈母娘一般都会任其自然。“谁没有经历那一回呀,历练历练也好!”

 

       (散文新作) <wbr>大年初二的新女婿

        可一旦小两口进了门,丈人家就像接来了天神。第一年的女婿是家中贵客,接待工作格外繁忙,接待规格当然是家里最高档次。一大早,从清理卫生,到穿着摆设、酒席安排,还有谁来陪宴、谁来斟酒,必须事先筹划停当,宛如面临一场接待外宾的“国宴”。唯恐出了漏子,失了礼节,让亲家公亲家母笑话。

       但是,与丈人、丈母娘想法相反的是,我们老家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也算是老辈里传下来的吧,那就是小舅子“闹”姑爷的风俗。丈人、丈母娘是上辈,不便于陪席,就把招待新女婿的宴席设在较为近服的侄子们家中。这样一来,招待新姑爷的任务就落到了新媳妇的哥哥弟弟身上了。

       大舅子因为年长,一般硬装出严肃的模样,顶多不过变着法让自己妹夫多喝酒。犹记得在那非常年代,往往采用非常手段劝新女婿多喝酒,譬如,“你拥护毛主席吗?拥护就喝了这一盅!”那个年代,谁敢说不拥护毛主席?“你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吗?”谁又敢说不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就这么一盅接一盅,不大一会儿就红到了脖子。大舅子当然是主要角色,一来较较妹夫的酒量,怕新姑爷喝不够,走后冒大话,“俺丈人家没有中用的!”二来,暗地里充当“狗头军师”的角色,撮弄着弟弟们轮流敬酒,瞅个火色找个理由拿腿走人,假说“你们这些端菜的燎酒的,也辛苦了,快来陪你姐夫喝两盅!”那是早计划好了的,小舅子们得了号令,个个摩拳擦掌,轮番上阵,最后让那些服期稍微远一点的小舅子上场,为的是让新女婿看着自己家里兴腾,更为了借此观察考验新姑爷的为人。

       酒席上,亲的疏的小舅子群体是最团结的,变着法子你一杯我一杯的劝,打就了谱让新姑爷酣醉。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就是要把新女婿的实话掏出来,以后也好交往。待到与小舅子们推杯换盏,新姑爷没了矜持,没了客套,与小舅子“打成一片”了,说开了心里话。小舅子们其实早就胸有成竹,时不时地撇出几句“投石问路”的话来,趁机看看这个新女婿的斤两,暗地里给他打打等级。如果认为是合格的,便不再死劝硬劝,郑重其事起来。倘若是那傻里傻气的,或者是那刁钻古怪的,可就热闹了,小舅子们非叫你喝趴下不可。

       这时,作了新媳妇的女儿是最了解自己女婿的,有的怕自己女婿第一次大年上走亲就出乖露丑,不时地撺掇着自己妹妹当“暗探”随时汇报“军情”,再催促着父母上饭,可是哪里由得了她?饭一次次端上去,却一次次被小舅子们提溜下来,直喝到日头落西,新女婿筷子拿不齐了,酒盅端不正了,舌头伸不直了,丈母娘亲手做的荷包面也吃不了嘴里去了,才算了事。

       直到黄昏,小两口才告别双亲和一群舅子、舅子媳妇、小姨子们,往回走。但不论走得多晚,大街上又挤满了看新女婿的人群。如果新女婿是有数的或者酒量大的,还好看相,如果新女婿喝醉了,东张西歪,哇啦着舌头,洋相百出,惹得人大笑不止,必定让自己新媳妇在娘家村里丢脸。当然了,村里人也不一定笑话,只是把其作为过年的一件乐事罢了。

       要是一个村里有好几个新女婿,他们走后,便很快传出有关的新闻:谁家女婿长得好看,谁家女婿穿戴的整齐,谁家女婿有心计,谁家女婿会过日子,谁家女婿憨里憨气,谁家女婿是“老婆蒲团”,谁家女婿酒量大,谁家新女婿会捣鬼把酒灌进袖筒里,谁家女婿喝吐了,谁家女婿半路上倒在雪地里,拉都拉不起来,急得新媳妇直跺脚……

       直到回家躺在床上,小两口才静下心来,仔细回味一天的感受,新媳妇与新女婿不管是埋怨还是嬉笑,当然都有说不尽的悄悄话。

                                   完稿于2008年2月5日1:20

 

         (散文新作) <wbr>大年初二的新女婿网上

 

【评论精粹】

    ⑴ 李轶天:独特的风俗带来浓浓的年味。

    ⑵ 苏苏:这风俗还是蛮特别的,有为难也有情趣。哥哥描写的生动可人,即使未曾经历的人也能体会到个中的世俗与乐趣。

    盛裕店:您把古老的民风村俗写的活灵活现,情趣盎然。读着,那淳朴亲切的乡音,带着温暖扑面而来。

    ⑷ 一块石头:确实有这样的风俗!

    ⑸ 雪儿:呵呵,这初二走娘家的风俗也和我们这一样样呢.明就除夕了,雪儿这就给老师拜年了!愿您在新的一年里一切安好,越来越精神!

    ⑹ 也是学生:老师真把当地的风俗习惯写活了呢。大年初二确实是我们这里新女婿走丈人家的日子。好多喝醉酒的趟在路上不起来,还胡乱吆喝。出尽了洋相。不过,这些老风俗现在不多了,大街上的人很少,都不关心这些了。大家都在自己家里打牌、看电视。

    ⑺ 淡淡清香:现在也这样吗?那新新姑爷还敢回老丈人家吗?

    ⑻ 小于:咱昌乐南部还有一大家子轮流招待新女婿的风俗呢,没有出五服的都要招待,让新女婿一待好几天。可能刘老师家乡没有这么个风俗吧?要不,老师也会写上的。

    ⑼ 仰望或者倾听:纯正的乡村的味道。

    ⑽ 东楼听雨:东北沈阳这边也是初二走亲戚,但我还没有结婚,未经历过,我想能经受婚礼捉弄的新人,也能闯过这关吧。过来人都晓得,这一天对于新婚小两口来说,都十分憷头,学会一个字憷。

    ⑾ 秋水霞衣:有趣的风俗,这对于新姑爷来说可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梢不留意就会丢丑。

    ⑿ 飞歌:此文讲述了作者老家山东昌乐年初二新女婿与新媳妇到丈人家走亲的趣闻,独具特色。各地过年,风俗不同,习俗繁多,但走亲拜年,已形成了特定的年俗中的精髓特质。这是维系亲情、友情的重要形式。如今,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似乎有取代走家串户拜年的趋势,但给长辈上门拜年还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此文选材精当,角度新颖,,语言鲜活具象,风趣幽默。文中,那小舅子“闹”姑爷的风俗、上门新女婿酒后的形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如果新女婿是有数的或者酒量大的,还好看相,如果新女婿喝醉了,东张西歪,哇啦着舌头,洋相百出,惹得人大笑不止,必定让自己新媳妇在娘家村里丢脸。当然了,村里人也不一定笑话,只是把其作为过年的一件乐事罢了。”一幅农村走亲的图景,满蕴乡情地展示开来。

    ⒀ 咸阳杨焕亭:一篇民俗文化很浓的文字,问好了。

    ⒁ 浪漫心旅:老师,好一个年味里的亲情故事!其实在新年里,随心所欲地放纵一次,不管引来怎样的结果,都是人生最精彩的风景!老师的文笔,总是那样充满人性,洋溢真情,给人一种无法自拔的乐文难舍之欣然!新年了,祝福老师永远年轻,万事如意!希望老师保重身体!握手!

    ⒂ 聆听花香:生动的文字,逼真的描述,看后令人窃笑。那些机灵的“诡计”,那些沟通的美好,拉近了亲情的距离。新春到来,祝作者新春快乐,开心吉祥。

    ⒃【编者按】风趣幽默的文字,叙述着一个陈旧的乡情风俗。写情写景,情景相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文字写出了老一辈人的关爱,写出了亲情之间的无奈,也写出了喜闹中的乐趣。于是那些新女婿醉酒的点点滴滴,肆意舒展开来,凝成那时光里醉人的美好和趣味。(编辑:林儿飞歌)

    ⒄ 雪儿:呵呵,这初二走娘家的风俗也和我们这一样样呢.明就除夕了,雪儿这就给老师拜年了!愿您在新的一年里一切安好,越来越精神!

    ⒅ 蓝天白云:我们这里大年初一是儿子给父母拜年,村里人相互礼节性的走动和祝愿,非常的热闹; 初二是走亲的第一天,女婿随其媳妇回娘家,外甥给给外公外婆、舅舅舅母拜年(“天上雷公,地下舅舅”);俗话初一儿,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就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编成的顺口溜。

    ⒆ 白露始横江:写得生动、诙谐、传神!和我们这儿的风俗基本一样,我们这里“初二请贵客(音kei)”,有的专门请“陪客的”,新女婿喝不好(醉),丈人家就丢人啦!   

     ⒇ 云子:这样的风俗真有趣,透着浓浓的生活情趣。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东西,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作家老哥的文章生动鲜活,拜读不厌。

   (21)邬海波:这种习俗确实很有些滑稽,也很能反映特定的社会面貌。

   (22)莫郁:读了这个有趣的习俗,想起.我们这里也讲究初二回娘家呢,不过,城市里没有人围观吧!我在想,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也不会象过去那样的评头论足,让新女婿下不来台了吧?

   (23)酸枣小孩:“很有趣的新女婿走丈人家。山东与河南搭界,许多风俗都差不多的。我想起我们河南那儿的这种风俗来,不过我们那儿的新女婿头一年走丈人家,还要被抹花脸的。这一招更可乐。”

   (24):小荣:老师,您这篇写年初二新女婿走丈人家的文章太有意思了,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您那个年代的风俗习惯。其实呢,现在也还有的,只不过大街上的人都躲到家里去了,除了看电视、看影碟外,还有“斗地主”等活动。

   (25):大漠孤鹰和我们县风俗一样。感谢您的支持,作为一地的文学泰斗加盟我的诗词博客圈,学生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介绍一下,鹤舞斜阳是我尊敬的老先生,请老师与他多交流。

    (26)于绍宗:大年初二姑娘带女婿回娘家,山东和东北的风俗基本是一样的,其所以一样,是因为东北的汉族人都是闯关东过来的,于是便把齐鲁文化带到了东三省。祝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27)玉色人生:刘老师家里好热闹!今天初三了,给刘老师拜年了!大年初二接姑娘,各地风俗大致相同。只是,勤奋的刘老师把为什么在初二这天接姑娘的原因告诉了大家。我也长了见识。我可是大年三十,初一初二都往岳丈家里跑的。
    (28)木井:看到半截接待了一位同事。很有趣的地方民俗生活啊!
    (29)暮雨潇潇:好一篇佳作啊!过了年一定来细细拜读学习!暮雨潇潇给您拜年了!!
    (30)北海老牛:给刘老师拜个年,祝身体康健,快乐永远。我的老家是昌邑沿海,风俗基本差不多,但我们那里是大年初四走丈母娘家。
    (31)心语琴音:写的风趣而真实,此文给这大年增添了喜气和快乐。大年初二女婿上门的习俗在北方尤为重视,记得小时候我赶上过一次春节回老家,正巧那年我表姐新女婿上门的那天,我们小孩子都不让上桌吃饭,连表姐也只能躲在厨屋里不能出去,只有姨夫也就是女婿的老丈人陪新女婿喝酒呢。呵呵,那时候真奇怪,过了年我回到南方后,还专门把这事说给母亲听,没想母亲一点也不奇怪淡淡地说,这就是俺家乡的习俗。
    (32)木头:新女婿的经历也是他进入新年新的生活后的一种特别的历练。
    (33)朱建霞:问好老哥,小时候俺也看过新姑爷新女婿呢。应您这么一写,那些事又鲜活在眼前了......
    (34)人间四月天:看来文辛老师家的风俗和我们这儿不尽相同。我们这儿女婿走丈人家是在初四。我们这儿,没结婚的准女婿走丈人家才是很隆重的,当然更要小心谨慎,拿什么礼物,见了丈人家围观的村民要说什么话,敬烟用什么牌子,见了孩子散什么样的糖,吃饭时的座位、言谈举止等,都要仔细谋划好,一着不慎,就可能坏了大事。呵呵……历经磨难的准女婿即使受到不公待遇,也是不能有怨言的,及至结婚了,大功告成了,才可以把一些“怨言”说给老婆听,老婆也会“讥笑”丈夫当时愚笨傻冒的样子……
    很喜欢这种乡土风味的文字,淳朴的年代淳朴的民风淳朴的记忆,值得珍藏到永远。
   (35)首都山里人:特来拜访您!您的文章很吸引人啊!
我是山西人,我们家乡也有这样的习惯,正月初二闺女回娘家,尤其是新结婚的夫妇,更是要带上好多礼品回去拜年的。和你家乡的习俗一样,新女婿上门,那是贵宾中的“贵宾”啊!有一句俗话说:“女婿女婿,接下'土地’”,意思是说要想接待“土地神”一样对待新女婿。可见丈母娘是如何的敬和爱那女婿的啊!您还真说对了,其实那还不是为了亲自己的女儿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