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司法实务】公司盈余分配(一):概述及财务条件

 gzdoujj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版权声明
本文由邵兴全博士编写,转载请注明!公司法则


本节目次

(一)公司盈余分配概述

1.公司盈余分配权的含义

2.公司盈余分配权的分类

3.盈余分配与股权转让

(二)公司盈余分配的财务条件与比例确定

1.公司盈余分配的财务条件

2.公司盈余分配的比例确定



(一)公司盈余分配概述

1.公司盈余分配权的含义

一般说来,股东财产权包括盈余分配权、股份转让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权利,而盈余分配权是这些权利中最为重要的。所谓公司盈余分配权,又称利润(红利)分配权,是指股东基于其公司股东的资格和地位享有的,请求公司向自己分红的权利。一方面,从营利性出发,股东投资公司,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获取投资回报。另一方面,从风险承担出发,股东投资公司,尽管享有有限责任制度的保护,但当公司产生营业收入时,是先用其偿付员工工资、债务等之后,如果还有剩余,才能用于股东的分配,换言之,股东享有的是剩余索取权。在现实中,这种剩余索取权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盈余分配,在实体上受到资本维持原则的约束,程序上应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定。如果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基于公司长期发展的考虑或他们滥用权利,即使公司有可分配盈余,他们也不会给股东分配红利。如果考虑公司长远发展而不分配股利,还情有可原,但如果股东滥用权利,有盈余而不分配,这就违背股东投资公司的初衷,因此,在此种情形下,应给予股东一定的司法救济,以确保公司盈余分配权的实现。

2.公司盈余分配权的分类

在公司法理论上,股东的盈余分配权分为抽象的盈余分配权和具体的盈余分配权。所谓抽象的盈余分配权,是指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进行决算后,股东依据公司的决定获取相应红利的权利。由于公司是否有盈余可分配和是否分配盈余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抽象的盈余分配权属于期待权,但同时又是股东所享有的一种固有权,公司章程或公司机关不得剥夺或限制。所谓具体的盈余分配权,是指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对有关盈余分配事项作出决议后,股东所享有的分配请求权。因此,请求公司分配盈余是股东的固有权利,但是否以及如何进行盈余分配,既属于公司发展谋略和商业判断的范畴,更取决于公司是否具备可分配盈余等现实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通常情况下,司法审判不宜亦难以介入公司盈余分配。当公司作出盈余分配决议之后,股东抽象的请求分配盈余的资格转化为具体的请求盈余分配的权利,该权利性质等同于普通债权。公司没有按照股东会形成的盈余分配决议向股东分配盈余的,股东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按照股东会形成的盈余分配决议给付盈余。此外,需注意的是,具体的盈余分配权性质上与普通债权无异,因此,股东在不转让股权的情况下,可以将公司盈余分配决议已经确定的盈余转让给他人。由于抽象的盈余分配权性质上属于期待权及股东成员资格的重要内容,能否单独转让,尚存在争议。

3.盈余分配与股权转让

盈余分配权属于股权的重要内容,原则上,股东转让股权,其盈余分配权应一并转让,但这并不绝对,应区分抽象盈余分配权和具体盈余分配权。公司未作出盈余分配决议,股东享有的是抽象盈余分配权,该权利是股东基于成员资格享有的固有权利,属于股权的组成部分。股东转让股权时,包括抽象盈余分配权的所有权利一并转让。公司作出盈余分配决议,股东享有的是具体盈余分配权,该权利已经独立于股东成员资格而单独存在,因此,股东在转让股权时,如果没有特别约定,原股东仍可基于公司盈余分配决议向公司主张权利。

(二)公司盈余分配的财务条件与比例确定

1.公司盈余分配的财务条件

公司盈余分配属于股东获取资本报偿的形式之一,将导致公司资产流向股东。这势必会引发股东和各种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为调和与控制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目前,为了规制包括公司盈余分配在内的资本报偿,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形成了资本维持原则与实际清偿能力检测法。传统上,对于资本报偿规则,理论界认为,我国公司法确立了资本维持原则。

依据《公司法》第166条规定,关于公司盈余分配的财务条件:将公司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总额限制在“税后利润”弥补亏损并提列法定公积金与任意公积金后的余额范围内。这是一种按一定标准维持资产数额而不控制资产构成及实际偿付能力的规制方法。

2.公司盈余分配的比例确定

公司应当依据何种比例向股东分配盈余?依据《公司法》第34条,第166条第4款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盈余,但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盈余的除外。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此外,依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6条规定,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公司可根据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对其盈余分配权作出相应的合理限制。



(编辑:朱校对:杨

爱)

(编辑:朱雪萍;校对:杨爱)

1.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 编著:《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版。

2.王军 著:《公司资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