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现场管理基本原则主讲人:xxx(一)知识目标(1)掌握3N原则的含义及应用。(2)了解三现主义的含义。(3)掌握PDCA循环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1)具备使用PDCA循环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和事项的能力。(三)素养目标(1)以3N原则恪守职业规范、用三现主义解 决现场问题,形成良好的PDCA闭环思维。学习目标第一节 3N原则3N原则是指在过程质量控制中不接收(Noaccepting)不合格 品、不制造(Nomanufacturing)不合格品、不传递(Notransferring)不合格品。3N原则将供方、企业、顾客这 样一种供应链关系导入企业生产现场,每个员工在同一岗位扮演三种不同角色,形成人人注重质量、环环相扣保证质量的有效机制。3N原则的实质 就是实行多重检验、多道把关。一、3N原则的定义(1)员工要真正具备“不接收不合格品”的意识(2)熟悉上一道工序流转的零部件的质量特 性,并且能检查和识别其质量(3)真正做到对上一道工序流转的零部件质量的确认(4)及时反馈不合格信息(1)人,即人岗匹配(2)机,即 装备先进+全员生产维护(3)料,即材料+辅料(4)法,即工艺+标准化作业(5)环,即生产环境(1)正确使用量具(2)认真实施自检( 3)认真做好质量记录,确保质量的可追溯性(三)不传递不合格品(二)不制造不合格品(一)不接收不合格品二、3N原则的执行第二节 三观 主义重视现场,就是要求现场管理者不要只坐在办公室里做决策,而要亲临现场,奔赴第一线。现场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若现场管理者不具备正确的 观察方法,就无法识别异常情况。观察一般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次:(1)见(2)视(3)看(4)观若要解决问题,现场管理者就必须找到事 实的真相。因为只有“到实际问题中去,并客观地观察其过程”,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细心观察事物隐蔽的方面并认真分析,事实终将会出现。即 使面对现实,很多公司也经常会做出不切合实际的事情,如做出脱离实际的决策,明知会面对严峻的后果也没有人怀疑决策的正确性,还以为那就是 最正确、最好的方法。(三)现实(二)现物(一)现场一、什么是三现主义分类用于改善的数据是指用于把握现状、探究问题原因,从而进行决策 的数据。用于质量保证的数据是指记录了何时、何地、何物的检查数据或工序记录等。用于管理的数据是指有利于评价、管理制造工序的数据,制造 条件调整等的数据。二、基于事实的数据分类第三节 PDCA循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术语中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活 动定义为过程。利用资源和管理,将相互联系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称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有助于满足现场管理的质量(Q)、成本( C)、交货期(D)、安全(S)和培训(T)等目标的达成。过程方法是企业开展现场管理的基础。一、过程与过程方法PDCA循环是使任何一 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广泛应用于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提升方面。PDCA是Plan、Do、Check和Action四 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其代表的意义如下:(1)P:计划。包括方针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2)D:执行。执行就是具体的行动,即 实施计划。(3)C:检查。检查计划实际执行的效果如何,并与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清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的 症结。(4)A:处置,也可解释为总结、行动。二、PDCA循环的定义特点四个阶段一个也不能少。大环套小环,在每一个阶段也会存在制订计 划、实施计划、落实计划、检查计划的实施进度和处理小的PDCA循环。每循环一次,产品质量、工序质量或工作质量就提高一步,PDCA是不 断上升的循环。三、PDCA循环的特点八个步骤包括:第一步:分析现状,发现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第三步:分析影响因 素的主要原因。第四步: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解决的措施同时要明确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要达到什么目标?在何处执行?由谁来负责 ?到何时完成?怎样执行?第五步:执行,按照措施的要求去做。第六步: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第七步:标准,把成功的 经验总结起来并制定相应的标准。第八步:把还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四、PDCA循环推进的步骤五、PDC A循环应用示例以选修“质量管理”课程为例说明如何应用PDCA循环。第四节 激励与员工活性化4.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2.物质激励和精 神激励相结合3.时效性(及时性)5.按需激励1.绩效导向性一、激励原则员工活性化可以用一个物理现象做比喻:管理者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就 犹如磁场对于电磁铁,员工相当于电磁铁中的众多的小磁极。平时小磁极杂乱无章地排列,彼此之间的磁性被抵消了。没有管理者的组织就像电磁铁 处于磁场外的状态,即使每位员工能力很强,组织整体上也可能毫无力量。只有员工的活性化被激发出来,才能产生凝聚力,让员工都知道各自的目标和追求,从而形成合力。二、员工活性化谢谢聆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