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5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时身患重病,主席致信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行云流水vmmxd6 2022-12-03 发布于辽宁

1975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时患上了重病。

为了两位领导人的健康着想,私人医生建议让主席前往中南海治疗,而周总理则被安排到了“305医院”疗养。

在此以后,两位伟人便一直疗养身体,很少见面。

不过,虽然他们没有见面,但两人之间有着几十年的革命友谊,都在关心着老战友的身体状况。

在总理住院以后,主席曾多次来信让周总理注意身体。

为了让周总理舒心养病,毛主席令人将一张特制的沙发送到了周总理的病房当中,这样一张特制的沙发比一般的沙发坐起来要舒服许多,坐垫弹软非常适合休息养病。

当然了,这两位新中国伟人往来的信件内容,除了慰问彼此的身体状况以外,更多的是探讨国家大事。

在毛主席给周总理的信件中,主席曾问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那么,周总理是如何回复的?而毛主席和总理之间都有着什么样的革命经历?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谈了些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主席和总理在生命最后一段日子谈论“江山要谁来守”的具体内容。

一 江山要谁来守

1974年6月初,周总理在医疗组人员的再三劝告下,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

那么,当时周总理为什么会选择305医院,而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301医院呢?

301医院位于北京西四环,可以说它是当时中国最顶级的部队医院,那里的医疗设备不仅更专业先进,而且医务人员也非常优秀。

本来,周总理是可以选择住进北京协和301医院的,但是他为了便于处理国家事务,还是选择了离中南海较近的305医院。

当时,305医院的卫生部相关领导让熊汝城、吴阶平等人组成医疗团队,专门为周总理进行手术治疗。

在周总理生病及住院期间,毛主席一直牵挂着总理的身体。

他们是几十年同生共死的老战友,对彼此了解非常之深。毛主席自然知道周总理是一个精明能干,对事业全心全意负责的组织者和政治家。

要让这样一位把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在肩上的领导人安心养病,不去管民生福祉、国家大事是不大可能的。的确,周总理住院期间,一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只要病情稍微好转,就会立马投入到工作当中。

毛主席被周总理不辞辛劳的精神感动了,决定慰问一下周总理。

在这之前,工作人员为了让主席能够更加舒服地办公,为他特别定制了一个沙发。这种沙发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而且有很软的坐垫,主席坐上去后发现确实要比一般的沙发舒服很多。

他决定将这种特别定制的沙发送给周总理,原来的俄式沙发又高又大,他自己坐上去还可以,如果周总理坐上去肯定不太舒服。

自从周总理住进305医院以后,毛主席一直在关心总理的身体状况,他不止一次问过医生,当前医疗技术水平能不能把总理治好。

周总理住院的当天,众多专家会诊讨论决定进行第一次手术,这次手术非常成功。

按照当时治疗团队的计划,周总理需要在三个月以后再进行一次膀胱检查,如果确定没有任何问题,那么总理便顺利度过了这次病魔难关。

这次手术过后,周总理的病情逐渐稳定,不再恶化。

毛主席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立刻派出相关人员到医院来看望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并再三嘱咐工作人员告诉总理“注意护理,注意营养,注意休息,注意节劳”。

当时,毛主席虽然比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好一点,但是也存在一些健康问题。他曾在浙江杭州的西湖处休养,得了老年白内障,几乎失明。

一般文件或者信件全靠工作人员念给他听,这对平时明察秋毫,过目不忘的领导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尽管自己身心都在遭受煎熬,他还是关心周总理的健康及生活,时刻向工作人员打听周总理的近况。

不久以后,毛主席又给周总理作出了重要批示,他表示总理的医疗方案,总理要自己顾问,可以自己决定。

病中的周总理隔三差五就能感受到来自毛主席的关怀与照顾,不过,他们之间那种深厚的友谊和对彼此的关怀与照顾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只要周总理的病情稍微好转,他便会问起主席的情况。

其实,在周总理住院期间,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也大不如前,两人都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他们无法见面交谈,只能通过书信联系。

在他们往来的信件内容中,讨论最多的并不是个人的身体状况,而是国家大事,民生福祉。

在1975年的时候,主席曾经这样问过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当时,这个问题是摆在毛主席和周总理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周总理曾经设想过多种方案,最终他选择了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组阁方案,决定以邓小平、李先念等人作为江山的守护者。

实际上,主席会向总理提出“江山要谁来守”这个重要问题,原因是主席和总理都有“天下为公”的理念,二是主席对总理的充分信任。

可以说周总理是主席的左膀右臂,两人在多年的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主席和总理的第一次合作——“漳州战役”。

二 周总理与毛主席的第一次合作

1931年12月,周总理到苏区担任了中央书记局书记。到苏区以后,周总理召集相关人员准备攻打赣州的中心城区。

当时,攻打赣州中心城区这个决策其实根本不适合当时中国红军的实际情况,毛主席当时也劝阻过周总理,不要打无把握的仗。

但是,这个决策毕竟是中央下达的命令,为了顾全大局,周总理还是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作战计划制定之后,周总理下达了作战命令。

1932年2月,彭德怀率领第三军团打响了“赣州战役”。

因为在此次战役中,敌我力量太过悬殊,所以我军伤亡十分惨烈。战争持续了一个月左右,我方伤亡3000多人,师长侯中英也在这次战役中被俘。

此次战役的失利让,周总理彻底明白了当时毛主席的苦心,“吃一堑,长一智”,为了吸取赣州战役失败的教训,他召集相关人员讨论导致此次战役失败的各个方面的原因。

经过一系列讨论后,周总理彻底明白了,只有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只有毛主席才能带领红军迎来胜利!

为了革命事业的前途考虑,周总理排除重重阻挠,力邀毛主席出山。

而毛主席也应邀出山,其实,毛主席一直在思考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他认为按照当时我国的革命形势,苏区只有向东发展,才能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获得生机。

红军向东发展,必须要获得中央领导人的首肯,毛主席一直致力于做领导人的思想工作。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他一番劝说之下,周总理肯定了他的主张,决定中央苏区向东发展 ,并且他还让毛主席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率领东路军进入福建省境内。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福建省内有所发展就必须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

毛主席直接找来了中共福建省委罗明及张鼎城等人,希望他们能够详细讲解关于福建闽西南的革命形势以及龙岩漳州地区的情况。

经过罗明、张鼎城等人的介绍,毛主席也逐渐认识到了漳州、泉州一带发展前景。

漳州、泉州一带背靠闽西苏区,面向海口,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我党来说,漳州更是一块“风水宝地”,那里是福建省内著名的鱼米之乡,物产非常丰富,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敌军兵力分散,如果我军能够夺取漳州,将之建立为在闽西地区的革命根据地,这对于我党事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毛主席致电周总理:“政治上必须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调动敌人展开时局,若置于龙岩附近筹款,是一个保守局面,下文很不好做。”

周总理接到毛主席的电报以后,立即召集了相关的中央领导成员进行紧急会议。在周总理的全力支持下,党中央同意了毛主席挥师直下,夺取漳州的作战方案。

周总理这一次吸取了赣州失利的经验教训,在漳州的兵力部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通过各方渠道了解漳州之地的敌情、民情、军情,分析作战地形以及双方的兵力部署,最后和毛主席等其他领导人一起制定了红军进攻漳州的作战方略。

我军进入福建境内以后,国民党方面驻广东地区的部队也开始蠢蠢欲动,随后他们开始向闽西苏区进军,面对变化的敌情,毛主席立即上报中央,并请求攻打漳州。

除此之外,他还命令红五军团火速从江西赶至龙岩地区,保证我军的安全。

周总理同意了他的作战方案,我军于同年4月10日进驻长汀,并开始为漳州战役做准备,红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筹集粮食和军用物资。

最终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军成功消灭敌人四个团的兵力,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漳州地区的部分统治。

这次战役也成为毛主席和周总理成功合作的典范,尽管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和高瞻远瞩让我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他还是被当时的王明等人排挤出我军的指挥系统。

随着五次反围剿失利,全军上下都认识到了毛主席提出的“运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方针的正确性。

为了挽救军事上的错误,我军于1935年1月15日在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被称为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由博古主持,周总理、张闻天、毛主席、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共计20人参加。

会议中,博古同志首先对我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进行了汇报和总结。在博古同志的汇报中,他承认了我军在军事上的失利,不过他过分强调战争失败的客观原因,而忽视了主观原因,没能得到在场参会人员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重要的时刻,周总理又一次站了出来,对第5次反围剿失利的军事问题进行了自我的批判,并且主动承担了第5次反围剿失利的责任。

周总理的担当气魄让王稼祥同志非常敬佩,他对我党第5次反围剿失利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且以严厉的口吻指出了博古、李德等人违反民主集中制,在军事指挥上专断独行错误做法。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中央政治局应该撤销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请毛主席重新回到红军军事指挥系统当中。

王稼祥同志的看法得到了一部分同志的认可,张闻天同志直接站出来指出了红军现在面临的困局,并表明这样的困局只有毛主席能够化解,只有毛主席重新领导红军队伍,我党、我军才有可能转危为安!

随后,朱德、彭德怀等人也都发言支持毛主席领导我党的军事行动。

不过,会上还是有一些反对声音,在反对的人中,凯丰的言语最为嚣张,他对毛主席说:你都懂些什么,只不过是看了些《孙子兵法》就认为自己了不起了!

面对他的发言,毛主席也进行了分析回应。

会议的表决时刻,周总理坚定地站出来,支持毛主席领导我军工作并投出了关键的一票!

也是这关键一票让毛主席和周总理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之后的革命岁月中,周总理一直坚持执行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政策。

在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作为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周总理曾和毛主席一道转战陕北指挥全国作战。

1948年,周总理又和毛主席一道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

当然,周总理之所以得到毛主席的信任,除了两人几十年深厚的革命友谊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三 周总理得到毛主席赏识的原因

纵观毛主席和周总理一生的事迹,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位坚定的革命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民至上”的理念。

在主席和总理心中,他们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领导人应和人民站在一起

1952年12月,周总理来到东北参加中长铁路交接仪式,当总理结束一天的工作时,已是晚上的12点钟。

东北当地的领导本来给总理安排了非常高级的宾馆,但周总理听到地方领导同志的安排却坚持拒绝,他表示自己不住宾馆,宾馆太冷清了,根本见不到人,他想随便找个普通的旅店住下来就好。

表明自己的态度后,周总理带着自己的秘书和警卫来到了一家旅店住了下来,他非常亲和爱民,经常和餐厅里面的人民群众一起用餐聊天。

建国初期,我国正处于建设祖国的起步阶段,各种基础设施并不十分完善,那时北京人口众多,每天上下班的时刻非常拥挤。

当周总理听到自己的警卫员反映这个问题时,他便开始关心起人民群众的通勤情况。

一天,他和自己的警卫秘书何谦一起去了实地考察,体验了一下北京上下班的拥挤。

上公交车后,周总理并没有坐在旁边的座位上,而是和许多人一样扶着把手站在公交车里。

因为公交车上的人实在太多,人们根本没有注意车上的周总理。

汽车行驶一段距离后,有一位群众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和总理坐一趟车,于是高声叫到:“那是周总理!”

这叫喊声让车上的群众纷纷把目光转移到了周总理身上,他们看到了周总理以后,都想给他让座,总理却说道:“不用,不用,你们坐吧!”

随即,车上的老百姓们便总理攀谈了起来。在这一次与群众的聊天中,周总理总理也了解到了挤公交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不便。

了解这一问题后,总理立即召集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一起讨论,让他们给出一个能够解决群众挤公车难的方案。

会议讨论后,相关的领导同志提出一套可行性方案,成功缓解了群众挤公交难的问题。

总理和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除了有“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外,他们还非常廉洁奉公,毛主席和周总理从踏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务院经常会召开各种重要会议,会议时间过长,自然需要准备工作餐。

当时的国务院工作餐菜式也就是三菜一汤,菜的种类基本都是些素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铺张奢侈。

1960年 9月,总理去密云水库视察,视察完已是中午,总理便在地方同志的陪同下来到餐厅吃饭。

在吃饭前,总理怕地方同志铺张浪费,还特意找来自己的秘书对他说:“今天的伙食标准是老样子,不能超过一元钱,绝对不能超标!”

一元钱现在人看来啥也买不了,可在当时,一元钱也能买到一顿普通的饭菜。

秘书将总理的话告诉了密云水库总指挥的苏国良,当他听到伙食不能超过一元钱这个要求时犯了难。

这一元钱的饭菜怎么弄呢?总不能就让辛苦一天的总理吃萝卜白菜吧?

经过一番考虑,他来到食堂总理做了一份炸酱面、一盘鱼鳔、一些蔬菜。

吃完饭后的周总理总觉得这一餐的开销应该在一元钱以上,于是,他来到厨房找到了穿着围裙的苏国良,并询问他今天的伙食是否超过标准。

而苏国良立即表示没有,他给总理详细盘算了饭菜的开销。

总理认真地听完苏国良的回答,确实没有超过一元钱,他放心地点了点头还大夸苏国良的厨艺高超。

总结:

周总理于1976年1月8日在北京305医院逝世,得到消息的主席泪如雨下,万分痛心的他口中呢喃着“恩来!恩来!”

周总理的去世无疑给了毛主席巨大的打击,不久,毛主席也因病离世了,两人的友谊与功绩都被写入浩渺青史之中。

编辑:风声

责编:林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