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极拳概述

 莫牪 2022-12-03 发布于广东
第一节八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何为“八极

在了解八极拳的起源之前,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何为“八极”。

'八极”二字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的《易经》。书中记载有“易有太极,是 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意为“太极为一,两仪为天地、阴阳, 四象为春夏秋冬,八卦为天之八极。”从这里可以看出,“八极”是一个哲学 范畴的概念,是我们的祖先为表述宇宙本源及衍化过程而创造的词汇。 “八”为阴阳互换,“极”乃妙化极远。在《庄子·田子方》中也有记载:“夫至人 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汉唐以后,“八极”这个词出现得更是频繁。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 子.卷四·墜形训》中有“天地之间,九州八极”。这里,“八极”是个古地理概 念,从文字上解释,“八”为数目字,“极”为顶端之意。“八极,言八方极远之 地。”从“八极”一词的整体含义来解释,“八极”为八方极边远的地方,“八 方”即八面。根据地理概念也称内四极、外四极。内四极系指东、南、西、北, 外四极系指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而在《庄子·列御寇》中,“八极”一词却代表的是人的八个优长之处: “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者皆过人也,因以 是穷。”根据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十的疏解,这八个长处就是“美、髯、 长、大、壮、丽、勇、敢”八个字。这八个字的进一步解释便是:“美,姿媚也; 髯,挺鬓也;长,高也;大,粗大也;壮,多力;丽,妍华;勇,猛也;敢,果决也。” 显然,不要说对于一个武者,就是对于一个最普通的男人,这八个长处也是 人人梦寐以求的,因为它是阳刚男子的主要标志。

因此,用“八极”作为一种拳派的名称,不仅恰当,而且平添了一些耐人 寻味的意趣,这也透露出八极拳前贤们深厚的人文素养。正如八极名家马凤图先生所言,给八极拳定名的“必是一位兼资文武的饱学之士,其取义之 深,用词之巧,在中国古代武术诸拳种中仅此一见。”所以说,“八极”一词被 作为一个拳种的名称来使用,绝非是一种巧合。因此可以认为,“八极”一词 用于拳名不仅仅是一个粗俗意浅的词语,八极拳也绝不是一种“只有匹夫 之勇”的功夫3可以说,“八极”除了表述地理的概念外,还有被古人引伸出 来的其他含义,应该说它是一个多义词a

二、何为八极拳

目前,关于八极拳名称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观点。

1.1936年由河北省孟村镇人吴会清编著的《河北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 秘诀之谱》中写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跪膝者南北二极也,摞手者天地转也,腰步盼前顾后也,八极者,无 极归原也”。可见,这种观点是取自《易经》之“八极”。

我国台湾地区八极拳名家刘云樵认为:“巴子拳棍”指的就是八极拳, 其理由来源于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书中记载:“古 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 者。”到了清代,“巴子拳棍”改称八极拳。关于八极拳的形成年代,其认为: “推其时间,当不至晚于明初。”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马明达认为,戚继光《拳经》中提到的“吕红八下” 才有可能指的是八极拳。因为《拳经》中提到“吕红八下虽猛,未及绵张短 打”。说明吕红武艺刚猛,主要有八大招式。

还有明代唐顺之的《武编》中提到“吕短打六套”可能是八极拳的“六肘 头”或“六大开”。理由是史料记载中的吕红武艺的三个要点,g卩八下、刚、短 打六套都与现今八极拳的八大招、动作刚猛、六大开相合。

4·全国体院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中国武术教程》中写道:“拳称八 极,乃沿用古代'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 法,即八方极远之意。八为阴阳变化,极为巧妙变化趋于极远之意。八极拳 在技术训练中讲究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人体部位,要求将这八 个部位精求熟练,达到'极’点的意思。”依此认为,此观点是借用《淮南子》 中关于“九州八极”宇宙无穷极的遐想,来比喻此拳向八方极处发力,使四 夷宾服。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编写的《八极拳》,书中简言之“八极言八方极远之地。八极拳有出手四面八 方,可达极远之意”。

由众位八极先贤们于百年前整理编著的《八极遗宗》(八极老谱)中明 确阐述道:“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之意 也。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 形始堪进退。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立而 博人。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此拳名之所以由来也。”

《中国文化辞典》记述:八极拳,武术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即有 八种开(攻)对方门户(防守架势)的方法,出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 相传清康熙年间由河南焦作月山寺传出,故又名月山八极。

此外,还有“八技拳”“八忌拳”“把计拳”“耙子拳”“钯子拳”等几种名 称,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八极拳起源分说

(一)创始人之说

始创于元末明初,传于河南月山寺

月山寺地处覃怀境内太行山南麓,于1158年由少林游僧空相和尚所建, 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齐名。据月 山寺碑文记载:金末元初,覃怀之地多战乱,太行山内土匪众多,当时任月 山寺第二代主持的是武进士出身的河北沧州人苍公,为了保护寺院、强健 身体,他和空相大师精心研究中华武术,并根据月山寺周围的地理形势,结 合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创编了一套出劲可达四面八方的拳术——开门八 极拳,又名岳山八极。此处岳山为月山之误,应为月山八极。

元末,月山寺武僧助明灭$,立下战功,明朝建立后受到封赏,在月山脚 下修西下院办了一所武义学,接纳穷人子弟,传授武艺。

始创于明末清初的丁发祥

据沧州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传和丁发祥的墓碑碑文,以及遍及全国 范围的八极拳重要谱志《八极拳精要》《沧县志》等典籍记载:丁发祥,字瑞 羽,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

年),初练家传查拳、弹腿和戳脚,后幸遇并受业于绰号为“邋遢道人”的黄 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俄国两个大力士在京城摆下擂台,不可一 世。当时,京都技击名家纷纷攻擂,均以败北告终。消息传到宫廷,康熙皇帝 遂召集百官举荐能人,丁发祥获荐。那日,丁发祥飞身上台,看准机会,在二 人贴身的刹那,一个暴肘击中洋人。这一肘足有千钧之力,洋力士当场口吐 鲜血,昏倒地上。另一洋人不服,接着较量,也被丁发祥击翻在地。丁发祥连 挫敌手,群情振奋。喜报传到宫中,康熙皇帝大悦,御笔亲题“文有太极安天 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丁发祥为人恬淡宁静,乐善好施,不慕浮华,后回乡灌园弄花自娱。他 一生择徒甚严,得其艺者绝寡。其传人唯有京城善扑营总教头张四成。

张四成原籍四川,回族,是反清复明之士。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遭降 旨捉拿。于是改扮僧人逃出京城,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后收吴钟为徒,传授 八极拳及六合大枪之术。因其是回族人,不愿穿袈裟,世人皆称其为“懒披 裟和尚”。民国25年所修拳谱记载的“癞”“癖”为对其讹传。后人尊黄绝道长 为一世,丁发祥为二世,张四成为三世,吴钟为四世。

清雍正年间由吴钟开创

据《沧县志》记载:吴钟(公元1712—1802年),字弘声,北方八极拳术之 初祖也,孟村镇天方教人(回族),生于山东省庆云县后庄科村。幼年丧父, 随母亲投奔沧县孟村镇(今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城关镇)同宗同祖吴嵘 之祖门下。八岁就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寒暑无 间。一夜,方舞剑庭中,有黄冠羽士飘然而至。叩其姓字,不答,坐谈武术,皆 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事之,受八极之术。道士留十年,忽 曰:“吾术汝尽得之,吾将逝矣。”钟泣且拜曰:“十年座下,赐我良多,惟以不 知师之姓名为憾。”道士慨然曰:“凡知癞字者,皆吾徒也。”言罢辞去,杳然 无踪。逾二年又一人至,知为癞之弟子,亦秘其姓氏,惟曰:“吾癖字也。”赠 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大枪奥秘……尊癞为一世,癖、钟为二世焉。

对此观点,历来众说纷纭,但其中最为有力的说法是:吴钟业经多师,汇 通百家,以天经、阴阳无形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采奇撷妙,创成独绝之 术。但因吴钟师出无门,难以自立,尤其是作为回族,更难独立门户于当时

的社会,所以,为避免非议,减少压力,遂采取托古之法,以癞、癖托名,实则 无此二人。但在八极拳传承中是有明确姓氏记载的,“吴钟,北方八极拳术 之初祖也”这一说法在现有资料中均是认同的。

始于月山寺,传于吴钟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月山寺一自称“癞”之云游武僧至河北沧县孟 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收吴钟为徒,授以拳术,三年成,赠吴拳械秘诀 而去。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有一自称“癫”徒,名“癖”的月山寺武僧,奉 师命再访吴钟,授以大枪奥妙,并赠八极秘诀。吴钟学成后,初为吴氏家拳, 只教本姓亲族,后开门授徒,遂成回汉各族共练之拳术,故亦称“吴氏开门 八极拳”。

上述关于八极拳的起源说法不一,真伪难辨。因此,八极拳究竟起源于 何时,谁才是八极拳流派体系的创始人,可以说至今仍是一个谜。就如兵书 《孙子》的作者是孙武或孙膑一样,两千年来一直都有争议,直到1972年在 山东省发掘出土了相关文物才得以澄清。希望史学家和武术家们也能对八 极拳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求得有史、有理、有意的八极拳的本貌真源。

(二)八极拳的流派

根据1929年《沧县志》记载,孟村境内有不同版本的《八极拳术之谱》,分 别是《河北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罗疃李大中所传之谱、自来 屯强瑞清所传之谱、泊北村张书润所传之谱、南皮县张旗屯村李云龙和沧 县王官屯所传系之谱,以及近年来修纂的《沧州武术志》《孟村回族自治县 志》《盐山县志》等书中,都有较详尽的关于八极拳术的传承和源流记载:大 凡习八极拳术者都受传承于吴氏一门,流派大致分为孟村八极拳、罗瞳八 极拳和西北八极拳。

八极拳从创始流传至今,已遍布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华北、西北 和东北等全国各地,传习八极拳的人数以万计,已超过了练形意拳、八卦 掌、少林拳的人数,有望追上太极拳和南拳的练习人数,已成为一项深受人 们喜爱的拳种,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十大传统武术优秀拳种之一。

八极拳不仅盛行于大陆及台湾地区,更传人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2010年,八极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