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怒摔传国玉玺的王政君,因为偏爱,终于把人生带到了不可控的局面

 老易说史 2022-12-03 发布于湖南

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和命运的背后往往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事物的演变,让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衍生出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西汉的王政君,这个凭借享年84岁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的传奇女性,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61年(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的63年)。但是,到了晚年,依然是无可预料、无可阻止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力感。她一直信任有加、亲手扶持的侄儿王莽把她夫家的江山给夺了,气得她把传国玉玺摔掉一个角。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朋友开口闭口就大谈特谈什么人生规划、人生设计,其实这只是提醒我们为人处事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点,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意义。因为人生时时刻刻都是现场直播,从来都没有什么彩排,又何来什么设计与规划呢?人的命运本身就是不可预料的。我想,至少活了84岁的王政君会这么认为的。

闲话少说,我们先来看看王政君的人生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变得不可控的吧?

王政君漫长而又精彩的一生

王政君出身名门,这点大家就不要质疑了,正常情况下(许平君那种情况除外),能最终混成皇后的一般出身都不会太差。她的父亲王禁是济北王田安后裔,时任廷尉,人长得风流倜傥,风流韵事比较多。这就导致她的母亲李氏在生下王政君之后因争风吃醋而离家出走,改嫁给了河内郡的苟宾为妻。

也就是说王政君也是个单亲闺女,但是她这个单亲闺女可不一般。据传,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曾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这可是汉武帝出生时同级别的传奇加持呀,她能是一般人吗?

既然王政君不是一般的女子,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消受得了的。她的第一次婚约,以男方婚前猝死而结束;二婚是嫁给东平王为妾,也不知道是东平王的级别依然不够,在王政君过门之前,东平王也猝死了。

他的父亲王禁因此很纳闷,咱的女儿怎么就这么命硬,嫁谁谁死?于是便咨询了神棍,神棍解释道,您女儿是梦月入怀的,将来贵不可言,一般人肯定是无福消受的。

王禁一听,恍然大悟,看来自己女儿的出路在皇宫之内。于是,赶紧安排她上各种补习班,恶补了各种才艺之后,便在她十八岁时送进了宫中,做了一个后宫备胎。

一年多以后,恰逢太子刘奭同志深陷宠妾司马良娣病故的沉重悲痛之中难以自拔,对其他女人十分冷淡。这可让汉宣帝和王皇后给急坏了,这个不懂事的孩子,你这还没生孩子,就厌倦了男欢女爱,那怎么能行呢?咱们老刘家的衣钵以后传给谁呢?

于是,为了刺激郁郁寡欢的刘奭重新燃起对鱼水之欢的热情,汉宣帝便让王皇后在后宫之中专门为刘奭搞了个小范围的海选活动。王皇后特意选了包括王政君在内的5名青春美少女前去应聘。

其实,当时刘奭还沉浸在对司马良娣“忘记你我做不到”的情绪之中,但他知道这是父母的一番好意,如果彻底拒绝了,那只怕没完没了了。便随口说了一句,那5名小姐姐之中有一个感觉还可以。是不是有点像KTV内应付式的翻牌?

王皇后只要这孩子开口,其他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刘奭也没说谁可以呀!怎么办?这不重要!王皇后看了一下,根据就近的原则,就把当时离刘奭最近的王政君塞到东宫了。

刘奭本来也就是应付一下父皇母后,送来的是谁其实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当然,唱戏必须要唱足,光形式上应付一下还不行,内容上也要应付一下。

有些机会是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给某一个人的,刘奭原来也有姬妾十多人,但是她们的肚子没一个争气的,使得刘奭一直没有子嗣,这是汉宣帝一直关心的问题。结果刘奭仅和王政君应付了那么一回,居然跟她的前辈刘邦的薄姬一样,以超高命中率怀上了刘奭的骨肉。

这件事可让汉宣帝高兴坏了,这小姑娘可真给咱们老刘家长脸呀!放心,咱老刘家绝对不会亏待你的。公元前51年,王政君因生子有功,被钦命为太子妃。而她生下的儿子由汉宣帝亲自命名为刘骜,字太孙,并时时带在身边,以示恩宠。

母凭子贵,王政君就这样顺利地在刘奭登基后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可是,这时又出幺蛾子了,因为刘奭本身对王政君就没有多少感情可言,把她立为皇后纯粹是看在父亲刘询和儿子刘骜的面子上,所以平时对她日渐冷淡。而且,刘骜这孩子自从爷爷刘询去世之后,由于疏于管教,也越发变得放浪形骸起来,搞得刘奭一度都想废了这个不争气的小子,另立傅婕妤生下的定陶王刘康。

好在刘奭终究不是一个果断坚决的人,最后看在汉宣帝曾经确实很喜欢刘骜和外戚王凤、史丹等人积极维护的份上,还是保留了王政君母子的地位和名分。

就这样,王政君母子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汉元帝一朝,于公元前33年双双升级,刘骜成了后来因为坐拥赵飞燕、赵合德这对姐妹花而出名的汉成帝,而王政君则顺利地当上了皇太后。

媳妇熬成婆,王政君母子自然不会入宝山而空回,在自己手握至高权力的美好岁月里,不干点让自己和自己家族长脸的事情,那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她们母子想到共同的切入点自然是汉元帝时期已经开始冒头的外戚、宦官专权问题。

首先不好意思,你们那些宦官跟我们非亲非故,且看着挺别扭的,麻烦你们先到一边凉快去。汉成帝联合外戚,先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权臣石显为长信中太仆,使其离开权力中心丧失实权,然后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等人再联名上疏揭露石显及其党羽过去的罪恶,致使石显被免官,客死他乡,其他走卒纷纷被免官。

搞完了宦官集团,剩下的便是外戚集团了。这些人都是咱们老刘家的亲戚,有点不好搞。但这种问题难不倒汉成帝母子,亲戚也得分一朝天子一朝臣呀,我爷爷、我爹的亲戚凭什么在我的时代趾高气扬?我得让我妈家的人全部顶上,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外戚。

汉成帝先是让亲舅舅王凤排挤了名义上的舅舅冯野王(汉元帝妃子冯昭仪的弟弟),不是故意拿你冯野望开刀,而是你的能力强、名声大,怕养虎为患。

然后,王凤又得寸进尺地把汉成帝的岳老子许嘉逼出朝堂,汉成帝身边有你女儿许皇后就行了,您年纪大了就别在这里凑闹了。

最后,王凤把火力集中攻向了根基最深的丞相王商。王商的父亲王武是汉宣帝的舅舅,堂兄王接曾任大司马车骑将军,是一支活跃于元、成政坛上的强悍外戚家族,也惟一能与王凤相抗衡的外戚势力。因为王商这个人不但根基深,而且能力和见识都不凡,王凤有点吃不定他。

可这个问题难不倒王凤,他联合另一个外戚史丹,先是收集隐私,然后教唆诬告(主要就是那些捕风捉影的生活作风问题),最终用小人战胜君子的方式逼迫王商被免去丞相一职,气得王商吐血而死。也不知道汉成帝对这个当年力保他太子之位的长者与功臣心里作何感想,总之王凤是不会顾念什么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的同姓之情,在王商死后,把他的亲戚子弟一律赶出长安。

至此,王凤专制朝政,已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太后王政君的七个兄弟被封侯,唯一一个弟弟王曼没有被封侯,是因为死得过早,后来王政君对王曼之子王莽百般照顾,也有这个原因在里面。老大王凤官位高至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和当年辅政的霍光是一模一样的官职。其中,大司马这个主管军事的职位更是在他们老王家轮流转,老大王凤去世之后,便有王凤的弟弟王音、王商(不是前面的那个,被封成都侯)、王根继承,亲弟弟轮了一圈,最后轮到了侄儿王莽的手里。这一切都为王莽篡汉创造了条件。

汉成帝不光在权谋方面比较能折腾,在男女之事之上也特别能折腾,最后因折腾过度,被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联袂军训了一个道理:没有耕坏的田,只有累死的牛,于45岁时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

折腾了一辈子的汉成帝却没有折腾出一个儿子来,所以在他死后,定陶恭王之母傅昭仪走了王政君弟弟王根的后门,让王根保举她的孙子刘欣为帝。王根应允,并顺利把刘欣推上帝位,是为汉哀帝。王政君再次升级,成为了太皇太后。

汉哀帝登基以后,面对“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的局面,自然也是无法接受的。便扶持了自己祖母背后的傅氏家族母亲背后的丁氏家族来与王家抗衡。

身经百战的老政客王政君自然闻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想以退为进,让点权力出来以免冲突升级,便要时任大司马的侄儿王莽回家休息算了。

但是,王莽这小子收买人心历来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凭啥就要牺牲我呢?朝中的党羽纷纷上书,咱们这个朝廷少了谁都行,就是不能少了王大司马。王大司马是我们的擎天柱呀,连皇上都表示,没有王大司马在旁边,他都无心听政了。这样一唱一和之下,王政君只好让王莽复职。

其实王政君的嗅觉还是挺灵敏的,刘欣这小子确实对他们老王家动了不太友好的念头。后来,汉哀帝和王家确实都得死去活来,个中恩怨,一言难尽,就不详细介绍了。最后,王家的顶梁柱王根被驱逐出京,新兴掌门人王莽则被贬逐新野,其他子弟也多有被贬。

但是,汉哀帝自始至终对王政君这个西汉老佛爷却比较恭敬,毕竟人家是正儿八经的皇室长辈,身份、地位、辈分、年龄都摆在那里。后来,还念及王政君年事已高,将王莽与平阿侯王仁召还京师,侍奉王政君。

也就在王莽回京的第二年(公元前1年8月15日),平时喜好男风的汉哀帝无子而亡。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主,临终前,居然把传国玉玺交给了他的男宠大司马董贤。

王政君得知消息后,表现出了一个老政客应有的果决和魄力迅速移驾未央宫,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枢,然后逼迫董贤交出了传国玉玺。并以给汉哀帝主持葬礼的名义把王莽召入宫,顺势夺取了董贤手中的兵权。

然后,董贤自杀,赵飞燕、哀帝傅皇后被逼死,已故的汉哀帝奶奶和母亲被掘坟,傅、丁两家外戚势力被连根拔起。王家再次坐稳了朝廷的头号交椅,他们扶持了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汉平帝继位时年仅九岁,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秉持朝政。

在汉平帝当皇帝这七年时间内,王莽一边使劲讨好姑姑王政君,一边利用王政君年事渐高,精力有限,悄悄地收拢了权力。

公元6年,年仅16岁的汉平帝也过早地告别大汉人们了。羽翼渐丰的王莽先是挑选了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嗣,稳一稳局面再说。然后,背地里制造各种有利于自己篡汉自立的舆论,并暗中观察王政君的反应。

王政君虽是一介女流之辈,但是最起码的做人底线还是有的,心知这种谋权篡位的事情是要遗臭万年的,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极力反对。当然,她也自信地认为,侄儿王莽如今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给的,他应该会听姑姑的话,且没有自己的明确支持,他也并不见得有那么大的胆子敢于逆天而行。

但王政君显然低估了自己这个侄儿那颗想当皇帝的心,公元9年,王莽以天命不可违为由篡汉自立了,建立了新朝。

关键是,当时的传国玉玺还在王政君手里,没有那玩意在手,王莽这个皇帝当得就不名副其实了。所以王莽便派人找姑姑硬要,气得王政君痛骂王莽是个忘恩负义的瘪犊子,以后不会有好下场。但是事已至此,王政君也只能无奈地交出传国玉玺,但在交出的时候,愤怒地把传国玉玺砸在了地上,导致玺上的碎了一角。

此事过好,虽然王莽百般讨好王政君,但王政君却因王莽让她大失所望而不大理睬,郁郁寡欢地又过了三年多,于公元13年2月2日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如何评价王政君这个人?

王政君这个人,其实总体上和汉景帝的母亲窦老太太是极其相似的人,一个是亲子狂魔,一个是扶弟魔,都是把自己娘家的利益看得过重的人,甚至不惜以牺牲夫家的利益为代价。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之中也很常见。

其实我们可以把王政君这一类理解为某种狭隘情感的偏执者,这种人说得直白点,就是没什么能力和见识,但是只要逮到机会就会毫无节制地去满足自己的那种狭隘的情感,直到事情到了不可控制、难以回头的地步。比如王政君这种“扶弟魔”就是比较典型的。

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伤害性,甚至还会被很多人理解为人之常情,毕竟他们的行为在一般人眼中也不算太出格。但实际上这种人的破坏性一旦爆发出来,那将是毁灭性的。

大家看王政君,是不是除了对娘家人偏爱一点,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太多可以受人指责的地方?但是实际上,西汉的最终崩塌跟她是有很大关系的。这跟现在很多“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嫁到夫家之后却一心只顾及娘家的利益,最后把夫家的家业搞得难以为继,是一个道理。

其实按照王政君那样的出身,她身上是不应该有这么明显的小农意识的,名门世家的底蕴和眼界完全可以培养出她更大的格局和更深的见识。但是,很遗憾,王政君显然没有吸收到这种家族红利和底蕴营养。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那个时代本来就不大注重对女子的教育与培养,其母亲改嫁他人也势必导致在家族内多受到一些冷落,最后可以看出他父亲王禁原本对她没有什么太多期待和寄托的,自然不会上心去教育她。

这些从家里为王政君挑选的前两门婚事就可以看出,第一门婚事,丈夫是在历史上无名无姓的小人物;第二门婚事,对方虽然也是一个王爷,但王政君却是以一种“给糟老头子做妾”的方式许配过去的。

真正让王家重视王政君的事情是她梦月入怀的传奇色彩被占卜者点破了。王禁觉得在这个女儿身上有利可图,才临时抱佛脚地安排王政君学习各种才艺。是不是跟现在很多经纪公司包装女艺人的味道差不多?

不要觉得王家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很无耻,因为历史其实和现实很多时候是差不多的,有时候就是那么残酷,很多人都是无利不起早、不见兔子不撒鹰的。

所以,我们不要看着王政君是个大家闺秀,但其实她就是一个速成品,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建设比一般的农村妇女好不了多少。这种女人的目光永远会停留在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上面,根本不会懂得如何去与周围的人相互成就、长远发展。

很多小农意识特别重的女子嫁人之后,一天到晚就是想法设法给娘家捞好处,这其实是她们打小就被灌输和塑造出来的情怀。她们会自我思想催眠,感觉如果不一心一意为娘家人谋福利就是对不起生她养她的娘家人。今天看能不能给娘家多拿一尺布,明天看能不能多抓一把米。至于夫家的事业和安危,她们觉得那都是夫家的男人们该去考虑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

看到没有,王政君其实一辈子没有走出配合实现娘家利益诉求的认知局限性。王家把她送进宫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鸡犬升天,王政君攀龙附凤、身居高位也仅仅是让自己有能力去回馈娘家。至于王政君过得幸不幸福、刘奭对王政君有没有感情、王政君大肆扶持娘家人对大汉王朝有没有伤害等等高阶问题,都没有出现过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当下,很多父母嫁女儿,只要彩礼合适,对方喜不喜欢自己女儿,自己女儿能不能过得幸福等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不就是王家的做派?很多小姑娘找对象,只要能从配偶身上看到可以使她的家人过得更好的希望,对方对自己有没有感情都无所谓,其实不也就是王政君的做派。

王政君其实这一辈都是为别人而活的,准确地说,就是为娘家人而活的。所以,不要看她风光了几十年,其实这种人是很可悲的、可怜的、也是很可恨的。

刘奭本来就不喜欢她,但这对她无所谓,她只要能攀上高枝就行;刘奭当了皇帝之后,逐渐冷落了她,她也无所谓,反正她母凭子贵,孩子在就希望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王政君在刘奭身边的时候,刘奭瞎搞胡闹、大汉王朝显现颓势,这些事情对她来说都无所谓,真正让她心急如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刘奭突然冒出了要改立太子的想法。因为刘骜的太子之位不保,她那点小心思就注定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等到刘骜登基之后,王政君算是媳妇熬成婆了,苦尽甘来了。这个时候,其实从人性的自私来说,适当地提携一下自己的娘家人其实并不是说不过去,都是凡夫俗子,有点私心怎么了?反而刻意地沽名钓誉会遭受更多的反感。

但是,这种胳膊肘子往外拐是要注意一个度的。你不能眼里只有娘家人的利益呀,其他人的利益和感受都被你置若罔闻了,能行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相互成就、相互包容,还有相互尊重呀。你纵容王凤打杀四方,谁妨碍你们王家人升官发财,就把谁往死里弄,那你还不如直接把老刘家的江山改成你们老王家的算了。

其实,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慢慢暴露了王政君的短见,因为她根本不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更没有深耕的长远发展观,就知道“暴饮暴食”,追求一夜暴富,这其实是一种伤害巨大的快餐思想。

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把王政君的肤浅暴露得淋漓尽致:

首先,王政君根本不了解利益关系的基本逻辑。你帮娘家人,这在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明白,情感在利益的诸多影响因素之中,只是一小部分。但是你却把情感和利益之间划等号了。你们王家人“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这是啥概念?这是赤裸裸地要吃独食呀。其他人能容你们吗?表面上迫于形势,不得不对你们低头,但是逮到机会就会把枪口对准你们,你们老王家浑身是铁,但又能打几根钉?又或者你们王家衰败以后,别人会不会落井下石?所以,帮人和结仇都是有讲究的,尽量走极端,高级的利益关系都是有留白的。

其次,王政君根本不了解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你或许只是单纯地想依靠自身资源让娘家人过得更好一点,而且自己的娘家人看起来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能怎么帮就怎么帮吧,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但是,你想过没有,世道险恶,你们王家那些子弟随着自身条件越来越优越,他们的心态不会发生变化吗?他们不会迷失自我吗?你觉得你还能控制那些渐渐走火入魔的亲戚吗?所以,王政君最后在王莽篡汉时用怒摔传国玉玺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恨,其实多少有点活该的味道在里面,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直到你们王家人干出了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后,你才哭哭啼啼地给夫家装起孝子贤孙来,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王政君根本不理解所谓的价值是什么东西。首先王政君不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是什么,对她而言,能够让自己和娘家人坐享荣华富贵,这就是她的全部价值。但其实作为她那样的大人物,她是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有更重要的使命的,比如保住夫家的基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利用身份和权力去化解一些危机和矛盾,成就一些人和事。其次王政君也不知道帮人的价值在哪里,你觉得把一个人强推到一个高高的位置上、直接赐予他荣华富贵就是帮他的价值?真正帮一个人,其实并不在于直接给予,而是在于慢慢去成就他。你要帮你们王家人,把你们王家那些优秀的子弟选出来,慢慢培养,把他们带上一条健康、长久的发展之路,这才是王道。结果他们想要什么你就给什么,最后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才怪。

说得很多了,简单总结一下吧!王政君别看她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很强,其实她就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小女人,见识不足、能力有限,又是一个自我情绪很狭隘的人。这种人其实人生崩盘是迟早的事情。

关于王政君的一点点反思

之所以只写一点点反思和建议,是因为此时篇幅已是七千多字了,不得不踩刹车了。但鉴于现实生活之中,王政君式的女人实在太多了,有些话不说出来,又如鲠在喉。

我们生而为人,都必将生活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之中的,为人处事,一定要学会先知后行,至少也要做到三思而后行,不要光凭着自我意愿横冲直撞,这种肤浅、鲁莽的行为往往会害人害己的。

有些朋友会说,人生苦短,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思前想后?那我们就再退一步,我们起码要有每逢大事需静气的觉悟,小事上任性就任性一下,伤害性只有那么大。但是办大事之前一定要把前因后果想明白,再谨慎为之,因为有些事情你做错了比你不做的破坏性大得多。

像王政君这样自己压根没活明白的人,还一心把自己当成个救世主,她若不身负骂名,简直有点天理难容。有很多人时至今日还在为王政君辩解,说她无辜,她这叫无辜吗?顶多是可恨里面加了一点点可怜。因为没有那个金刚钻就不要揽那个瓷器活,你没有吕雉那样的气魄和能力,没有窦漪房那样宽松的条件,你可以选择不走她们的老路呀。东施效颦,徒增笑饵。没有王政君一顿瞎掺和,西汉王朝也迟早会崩塌,但绝对不会这么快,他们老王家就是直接坏了西汉那一锅汤的那粒老鼠屎。

至于那些和王政君类似的扶弟魔,在此也不多说,咱就讨论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你们利用夫家的资源去帮助娘家人,情理上的东西咱不深入探讨了,就问你们几个简单的问题。

第一、这种利益转移,是不是有受益方就有受害方?这么做是不是厚此薄彼?

第二、一个出嫁了的女人到底是和娘家人的利益捆绑更深一点还是和夫家利益捆绑更深一些?你的下半辈子能指望娘家人吗?

第三、即便你就是要帮娘家人,是不是要考虑夫家的实际情况?把夫家搞垮了,你这种“搬运”行为不就成了无源之水了吗?

第四、一个女人活在这世上一辈子,世人到底是关注她在娘家的表现多一点?还是关注她在夫家的表现多一点?

相信大家想清楚上述几个问题后,会对王政君这个女人有一些新的认识。有人说,她最后怒摔传国玉玺的行为让她的历史形象稍稍加了一点分,但是于我来说,只不过觉得她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